明清時期的金融"東方華爾街"是如何一步步變成旅遊經濟大縣的?

前段時間由於疫情的關係,平遙古城一夜之間又一次成為了全國的焦點,平遙距離武漢遠達1000公里,怎麼會成為本次疫情的重災區?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平遙人在武漢經商做生意的人實在太多了。其實早在明清時代,平遙古城就是晉商文化的發源地,她創造了亙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神話,被譽為"東方華爾街"。今天筆者為大家講述一下平遙的"前世今生",她是怎麼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西周建城,舊稱"平陶",早為軍事重鎮

早在西周室王姬靜時期,北方獫狁族興起,分佈在今山西、陝西、甘肅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從事遊牧活動,商周時還稱"鬼方"。就是這個少數民族,經常南下侵犯周王朝,成為周王室的勁敵。傳周宣王即位後命西周大將尹吉甫大規模的北伐獫狁族,大將軍取得了很大勝利,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便在此駐軍建城,修建房屋,筑西北兩面城牆,用黃土夯築起了一道防禦線。這就是平遙古城的雛形。平遙古城牆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形態,對軍事防禦等方面都起過重大的影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春秋戰國時期,時屬晉、趙國兩國。秦朝置平陶縣,漢朝時期置中都縣,當時候為宗親代王和諸侯們的都城割地。這一格局從秦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一共存在了600多年。這一格局打破於北魏年間,在北魏始光元年為避諱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名諱,平陶縣的"陶"與"燾"諧音,遂改為"平遙",始有"平遙"之名,平遙之名也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中。歷史上平遙或為太原郡治下,或為介休郡治下或為汾州府治下。

古時,平遙城牆具有超前意識的自我保護性和防禦性,這才君王才得以安邦定國,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所以在戰亂紛爭的年代,平遙古城一直是以軍事重鎮而存在的。

宋金時期,平遙戰爭頻仍,命途多舛

公元960年,五代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黃袍加身,代周稱帝,他在宋王朝建立之初,為了鞏固統治,他御駕親征進攻北漢太原,並命親信部將李繼勳攻略側翼,火燒平遙古城,實行堅壁清野,古城嚴重毀於火海。對平遙古城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在《宋史·李繼勳傳》中記載:"是秋,率師入河東,燔平遙縣,俘獲甚眾"。就是這場政治戰爭的真實寫照,在火燒平遙古城中,他們擄掠財貨人口無數,老百姓苦不堪言,古城牆經歷了戰火的考驗。這次趙匡胤在河東太原地區犯下的滔天大罪,令人髮指。但趙匡胤通過進攻北漢太原,北漢滅亡,平遙從此併入大宋的版圖。

歷史的車輪碾壓過160年後,也就是北宋末年發生了"靖康之變",金國背信棄義,南侵大宋,金兵的"鐵浮屠"更是在中原大地肆意妄為,橫行霸道,罪行滔天。在金軍入侵中原、攻克太原後,一路南下。金軍在攻取平遙城池時,卻遭到了守城宋軍和民眾的殊死抵抗。對於這情形,金軍攻勢越來越激烈,宋軍的防禦越來越顯單薄,最終平遙城被攻破,由於金軍收降平遙時付出了極大代價,他們發誓屠城報復,大肆屠殺守城士兵和百姓,屠城數日、血染長空。平遙籍進士李致堯在《汾州平遙縣葬枯骨碣銘》記敍了這一殘酷的史實,隨後平遙的經濟也倒退了幾十年,發展緩慢。

明朝時期,平遙商幫興起,實力逐漸雄厚

朝廷政策的扶持

明朝建國後,防止蒙古人捲土重來,在北方部署了上百萬軍隊,為解決大量軍需物資,朝廷實行"開中制",所謂"開中制"就是明朝官府利用手中掌握的食鹽專賣權,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出榜招商,以食鹽販賣的營業執照"鹽引"換取商人手中的軍需物資,然後商幫把官府換來的軍需物資,替官府代為輸送到官府制定地方,從而官府節約運輸成本。

"開中制"的實施,使平遙人獲得合法販賣"官鹽"的資格,他們迅速捕捉到商機後,憑"鹽引"購買食鹽,最後到全國其他地方出售獲利,逐漸發展起來,為平遙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也為當時的平遙商幫積累了第一桶金。

獨特的地理區位和地理環境

舊時,平遙擁有比較發達的交通環境,平遙地處太原-晉中盆地腹地,這裏算是山西中南部的十字路口,北鄰蒙古草原,南接中原腹地,山西中央走廊和萬里茶道的合點之一就是在這裏,擁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為農牧產品交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但是,平遙地理環境條件十分有限,地處內陸,位於黃土高原,地形崎嶇,多丘陵和山脈。農業耕地以旱地為主,水源地較少,氣象災害較多,自然環境和區域經濟條件都比較差。且明洪武年間,人口急劇膨脹,本來就人多地少,在這種雙重因素的促使下,當地人大多選擇外出經商謀生,從而被迫"走西口",這種農耕不利、生存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平遙人窮則思變、絕地逢生,從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此外,平遙商幫利用北方重鎮的有利地理位置,經常與關外各少數民族進行貿易往來,他們進行官商勾結,為朝廷官員籌辦軍餉、丁糧、厘金、賦税等,從中獲得高額利潤,取得了其它商幫無法享受的特權和利益。

經商思想觀念根深蒂固

明朝時期,平遙人"求富"崇商的觀念深入人心,他們"以商致財,用財守本"是他們重商崇商的觀念根據。"商賈之利倍於農"的歷史觀念誘使他們重商崇商,他們迫於生存的壓力,既渴望致富,但又不敢擅自行事,在皇權的長期高壓統治下,漸漸地形成了特有的既崇拜權威、又懦弱怕事的封建思想觀念。重商崇商的思想非常嚴重,思想驅動他們從事商業為主。

在和平年代國家政策大背景的前提下,平遙人不甘落後,他們重義氣,講誠信,平遙商幫漸漸地興起,平遙古城城市功能從軍事向經濟功能轉變。

大清時期"小北京",操縱經濟命脈,為金融第一街

在"乾嘉盛世"的時期,山海關外、內外蒙古和新疆等北部邊疆地區實現了統一與和平,且清朝初期在恰克圖開設了陸路外貿口岸,它曾是全國唯一的外貿口岸,為已在邊地貿易中具有一定優勢的平遙商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較好的發展環境。平遙商幫正是在這一百七十多年中,藉助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迅速崛起,形成了巨大的商人羣體,足跡遍於各國各地。

從道光年間開始,平遙商幫進入鼎盛發展時期,已經成為國內勢力最雄厚的商幫,平遙商人首創了金融票號,隨着票號業的發展,平遙商人逐漸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後人用"大平遙,小北京"形容當時平遙的輝煌經濟。嗑完一袋瓜子就能走完平遙城的小小縣城中,有一條長200餘米的青石板大街上林立着十多家名聲顯赫的票號,成了大清帝國的金融心臟,堪比後世的"華爾街"。

平遙票號的產生有着深刻的社會背景,它是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的產物,因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貨幣金融提出了新要求,促使封建金融機構開始突破單純兑換範圍,逐步向信貸階段過渡。

以"匯通天下"而著名的日升昌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她坐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的繁華地段,它中國現代銀行的開山鼻祖,餘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評價到,"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中經咸豐、同治兩代,直到光緒末年,歷經四朝,歷時八十餘年,造成金融業和商業相輔相成、空前繁榮的局面。

平遙商業發展到晚清後期,外國資本主義大量侵入,資本市場衝擊傳統的市場,舊的商業模式打破,平遙商幫仍有中一些有勢力的大財主思想依然頑固,墨守成規,以致商業帝國資金大量積壓,慢慢陷入困境,無法振作,平遙商業盛極而衰,一落千丈。

建國後,平遙古城申遺成功,迎來新發展

建國後,平遙古城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平遙發展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對平遙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改變了平遙的發展軌跡,漸漸地變成了現在的旅遊大縣。政府提出"大美古城,小康平遙"的理念,使平遙變成宜居宜發展的城市。平遙人以平遙古城而自豪,現在有不少平遙人就是利用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大力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

這座古城飽經風霜這座古城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們魂牽夢繞,你行走在厚重的城牆上,曾經的晉商輝煌早已慢慢淡去,但是這高聳的土城牆卻依舊在這裏屹立。城牆上的一道道裂痕,訴説着當年的滄海桑田,一磚一瓦,講述着平遙人的家國情懷。平遙古城牆根下還"埋着"許多我們不知道故事。

結束語

回眸滄桑的歷史,歷史是忠於我們的,雖然我們有時候會忘記她。但未來的某一天當你走過你熟悉的街道,你會莫名的微笑,有人問你的時候你可以回答"我記得這裏,在很久很久以前!

參考文獻《平遙縣誌》 、《城牆史話》、《龜城的文化意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81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清時期的金融"東方華爾街"是如何一步步變成旅遊經濟大縣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