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明朝器重的外國人,仿製出500多門大炮,崇禎皇帝親自嘉獎
今天要説的這個外國人,在明清兩朝都備受重用,甚至得到過崇禎的親自嘉獎,因為他會一項絕技——研製火炮。他就是著名的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
明末時期,明朝重要的軍火項目就是所謂的紅衣大炮,這種來自於葡萄牙的先進火炮對明軍意義非凡。天啓六年(1636),明熹宗在寧遠大捷中看到了火炮的關鍵作用,下令開始大規模仿製西洋火炮以抵禦外敵入侵。
當時的大炮最初是從澳門買進的,但是從澳門購置大炮,可不是什麼長久之計。不僅數量有限,而且路途遙遠,價格高昂,因此明朝廷決定在購置的同時學會仿製,以滿足軍隊對於武器裝備的需求,適應戰爭的需要。?
在統治者的支持下,明末的李之藻和孫元化開始主持仿製工作,並由耶穌會士湯若望提供技術支持。孫元化一方面主持鑄造工作,一方面潛心於撰寫著作以集中介紹西方鑄炮技藝。
他在吸收當代製造火器方面的成果的同時,總結經驗教訓,結合西方成功的技術觀念,編成《西法神機》,這本書是中國第一部全面地介紹西方鑄炮技術、火藥研製以及炮台搭建等方面的軍事科技著作,對於西洋火器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崇禎皇帝即位後,開始除舊佈新,他重新起用徐光啓,命他大規模仿製西式火炮。到崇禎三年八月,經眾人一年多的努力以及耶穌會士湯若望等人的全力協助,已經成功仿製出大大小小的各式火炮四百餘門。
在朝廷派人主持操辦仿製事宜的同時,激發了一些地方官員的積極響應。崇禎三年二月,時任兩廣總督的王尊德向澳門租借大小鋭炮一共二十門(其中包括四門鐵鑄大炮)作為參考樣品,並廣招能工巧匠仿製兩百餘門;在得知京城聲勢緊張,急需鋭炮作為城門防守之用,他挑選了10門重約2700斤和40門重約2000斤的大炮,並和300門仿澳夷式制斑鳩銃一起派人押解護送至都城,以作為防禦用途。
湯若望在1604年進入天主教會學校學習時其成績和品德各方面都表現得十分優秀,後來以最優等的評語加入了天主教會。1622年抵達中國,次年因成功地預測三次月食而聲名大振。湯若望來華期間,後金實力大增,對京師的安全構成了極大地威脅。一日,湯若望在與朝中大臣徐光啓交談過程中,詳細明瞭地談及到鑄炮之法,徐光啓欲向朝廷舉薦此人。
當時的湯若望告知徐光啓他所談及有關鑄炮技術的話題都是來源於書本,還沒經過親身實踐,因此謝絕徐光啓的一番好意,但徐光啓認為其既精通於天文、知曉天文儀器的製造原理,也必然十分了解鑄炮技術。後湯若望便奉詔赴京,供事歷局,開始了與朝廷的近距離接觸,影響也逐漸增大,此後更是被委任管理歷局,並監製火炮。?
1633年,朝廷成立鑄炮廠,由湯若望負責監製。在這期間,其製成的火炮有二十門,口徑足以容納下四十磅的彈藥;其製成的長炮,每一門都需要兩個士兵或者是一頭駱駝才能搬運。? ?
崇禎十二年(1639)關外明軍正與清軍進行激烈爭奪,急需大炮,湯若望臨危受命,在皇宮旁設立鑄炮廠,又命一批太監學習鑄炮技術,協助造炮工作。經過眾人的一致努力,鑄成二十門性能良好的西洋火炮。緊接着又成功造出五百門各種類型的西洋火炮,炮身從100斤到1200斤重量不等
以湯若望、羅雅谷為首的耶穌會士卓越的表現,充分獲得了當朝統治者的肯定。當時的崇禎皇帝親自對湯若望進行了嘉獎,但是很明顯明朝的滅亡不是幾門大炮就能改變的,所以説武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