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歡喜》講述了3個家庭孩子高考的故事,暴露出原生家庭的矛盾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經典

父母這四種行為,是導致孩子抑鬱的源頭

2019年的《小歡喜》講述了北京三個家庭孩子高考的故事。其中學習成績最好,年年穩居第一,最乖巧懂事的英子卻得了抑鬱症,險些跳海。暴露出原生家庭父母壓力給孩子造成的毀滅性打擊。

拔苗助長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都過早的去發掘孩子的潛能,去完成一些超出同齡人的事。小孩子的能力往往也是有限的,你給他太大的目標,孩子很難達到要求,會適得其反,增加孩子的挫敗感,反而越來越糟。

如果孩子上幼兒園了,真的希望,家長們不要太着急了。幼兒園就是學會在羣體中生活,知道協作和擁有童真,不需要學習小學生的知識。如果,幼兒園學了小學,小學學初中,初中學高中,依此類推,孩子只會覺得原來課堂的知識都會了,不好好上課,以後的發展必然是越來越退步了。

限制愛好

我們家長不要老是用"你以為"的目光看孩子,怕孩子學了其它的興趣班,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孩子從小的生活不光只有學習這一條枯燥乏味的路,還有他的興趣愛好。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才是對孩子健康成長最好的幫助,而強制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學習,不僅對孩子是一種傷害,而且還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嚴重。

負面暗示

家長出門在外難免會遇到熟人,但是很多父母都會有口頭禪或者是謙詞,比如説自己孩子太笨、笨蛋之類,卻不知道這樣會給孩子心理上帶來多大的打擊。有的家長讓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孩子不肯。家長就會説:"這孩子就這樣,膽小、害羞。"這種對孩子的解釋方式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暗示孩子"我膽小、害羞"。再和人打招呼時孩子就真的變成膽小、害羞了。

有些家長在和別的家長交流時,常常羨慕別人的孩子哪兒都好,反過來馬上對自己的孩子説:你就不如這個小朋友。這種暗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語言暴力

孩子成長過程中,確實讓很多父母感覺到勞累大於幸福,在這樣的情況下,難免會心裏不痛快,就拿弱小無反抗力的孩子來發泄。可憐的孩子,除了用他們的小小的心靈去承受,還能怎麼樣。比如:你再淘氣媽媽就不要你了。生活中類似的話太多了,我們説的時候痛快了,但給孩子內心留下的是不可磨滅的傷害,甚至會導致孩子自閉、抑鬱等神經系統上的問題。

《小歡喜》中英子因為接受治療,並在小夥伴的開導之下,逐漸康復。然而劇中另外的一個少年,丁一。如父母願的考入了清華大學,卻因為抑鬱症休學,最終跳樓自殺。關愛自己的孩子,不僅僅是關注孩子的物質方面,孩子的精神富足,同樣也是家長需要關注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