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之間為何砌個土堆
秦始皇是中國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王,統一度量衡、採郡縣制度及中央集權,也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重大工程,但由於施政過於急躁,導致秦朝迅速滅亡,而後人發現他的陵墓時,出土大量的兵馬俑,但不少人也困惑,為何秦俑間都會有土堆?其實大有用處。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西陽村,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是大陸目前保存完整且規模最大的皇帝陵寢,總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在1987年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奇景也吸引許多遊客到此觀看。
而兵馬俑被挖掘出來後,不少人也發現,兩排兵馬俑間就有一座土堆,其實土堆是「夯土牆」,也就是所謂的「承重牆」,主要用以承載棚頂的橫木避免塌陷,兵馬俑坑坐西朝東,為土木結構建築,因此一開始建造時,會先挖深約5公尺的坑,底部再鋪滿青磚。每隔3公尺處建造東西向的夯土牆。
待夯土牆建成後,於牆兩側依次排列木質立樁加固,之後把橫木搭建於夯土牆及木質立樁上,形成密集的棚木,再覆蓋一層青膏泥,用此隔絕水分滲入,最終在上面蓋葦蓆、黃土構成棚頂,等兵馬俑放入坑中後,用立木封住通道並夯實,達到封閉效果。
坑內夯土牆保護兵馬俑,即使經過2千多年,秦俑仍能保持站立,而裏面包含8千多種兵種與兵器,放入不同的坑道中,有助於區分兵種,看起來也較整齊,而夯土牆的材料就地取材,在當時也能節省人力,可説是古時非常了不起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