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真實存在嗎?
這個真實性受到挑戰的事件,卻被認為是宋代最重要的一場政治事件。
杯酒釋兵權:公元961年8月22日,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宴請開國將領。
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擔心身旁的將領也如法炮製,黃袍加身,因此在這一天宴請眾將領。讓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等開國功臣,交出各自的兵權,告老還鄉,史稱“杯酒釋兵權”。
在中國歷史上,不乏這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案例。從范蠡、白起、伍子胥到韓信、徐達莫不如是。
電視劇《大宋傳奇》的趙匡胤
不過,杯酒釋兵權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政治事件卻曾經被認為是假的。為什麼呢?首先,這件事沒有被記入正史。
記載宋朝歷代帝王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宋實錄》未見其內容。
該書內容主要參考《起居注》、《時政記》、中央地方各部門的檔案完成。
説《宋實錄》可信,是該書的參考資料《起居注》、《時政記》的撰寫者起居郎,是在皇帝討論政事的當時,將這些內容記錄下來的,這是當時司馬光做過的工作。撰寫《宋實錄》時也查閲了當時的中央與地方各部檔案。
但是,“杯酒釋兵權”一事卻沒有記在該書其中的《太祖實錄》裏,就連南宋史書《續資治通鑑長編》,也不見這件事的記載。
其次,這件事的流傳,最早來自於三本筆記性質的著作。
這三本著作分別是丁謂的《丁晉公談錄》、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和司馬光的《涑水記聞》。
丁謂的筆記寫得很簡單,説趙匡胤與親信趙普一起密談,提到了要革除石守信、王審琦的職位,趙匡胤“悟而從之”,但是趙匡胤做了什麼並沒有記載。之後王曾所記的版本,則比丁謂多了宴請將領的畫面。到了司馬光的版本,故事更加精彩,將羣臣態度,趙匡胤的循循善誘,表露得一覽無遺。
司馬光《涑水記聞》
文人筆記難免會有主觀臆想的成分,比起正史記載,它的可信度略低。這個故事也確實被描述得越來越精彩,有後人點綴潤飾之嫌,所以學者徐規就提出質疑,認為這個故事恐怕是假的。
不僅如此,有明確記載“釋兵權”過程的王曾、司馬光版本的故事,對於這個兵權的釋放也有不同的解釋,前者説“尋各歸鎮”,説的是將領離開中央,成為節度使,後者説“以散官就第”,説的是名譽職務還在,只是沒有實權。這就讓史學家費盡了腦筋,到底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
其實徐規的觀點,是受到學者丁則良的啓發,但直到徐規這裏,才獲得學界普遍的重視。後來,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研究後亦表示支持徐規的説法,認為這則故事確實不足採信。
支持“杯酒釋兵權”説法的學者、台灣中研院研究員柳立言,考證了歷史上對於石守信、王審琦的記載,發現兩人確實釋放過兵權,並推測 “杯酒釋兵權”真實存在。
至今,爭議依然存在,但“杯酒釋兵權”被不斷拿來討論,是因為其背後反映的問題是真的,且是歷朝歷代都需要面對共同的大問題——如何安頓開國功臣,如何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關係。
如何安頓開國功臣,如何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關係?其一,自唐代以來,藩鎮一直是特別重要的問題。
手握兵權的節度使,可以在朝廷不備的時候,帶兵出擊,取得政權,安史之亂如是,澶州兵變如是,就連趙匡胤自己的陳橋兵變,也是同一個道理。
只要有兵權在他人手裏,皇帝必定寢食難安。
“杯酒釋兵權”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後來我們在宋朝政治史上,可以看到幾乎武將都沒辦法升官,在高位的永遠是文官,軍隊裏不同的職務,也絕對是交由不同的人,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
宋代確實除去了藩鎮割據的煩惱,但也形成了冗官冗費、軍事實力弱的問題,這因為為北宋滅亡、皇帝被俘埋下了伏筆。
其二,我們回看趙匡胤當皇帝的過程就能理解他的擔憂。
他就是通過陳橋兵變,被部下黃袍加上,從一個武將躍升為皇帝的。學者黃仁宇曾説“陳橋兵變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
陳橋兵變
“杯酒釋兵權”用相對和平的方式解決了趙匡胤的擔憂。
其他歷代開國帝王,為了實現中央集權,同樣也是從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下手,往往手段更殘忍,看看朱元璋如何誅殺徐達,劉秀如何對待馬援就可見分曉。
為什麼歷代開國帝王都要屠殺功臣呢?第一,開國皇帝們打天下要仰仗眾位功臣,但當了皇帝后則擔心這些功臣們功高蓋主影響到他們的統治。
像劉邦殺了許多異姓諸侯,扶持同姓諸侯王,就是要徹底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因此像韓信、彭越等人,都難逃一死。
第二,有些開國皇帝殺功臣,是出於長遠考量,他不擔心自己眼下的權力受到威脅,而是擔心未來子孫皇位不保。
比如,胡惟庸謀反失敗之後,朱元璋陸續斬殺許多功臣,如傅友德、藍玉、陸仲享等人,使得當時人心惶惶。
第三,帝王往往在即位之前,需要仰仗功臣的幫助,但當天下趨於安定之後,便希望功臣無條件的歸順,且不允許別有用心,這可以説是一種“帝王心術”了。
比如,李淵的功臣劉文靜,只是因為太過嫉妒同期的裴寂,在官場上平步青雲,所以想要除掉裴寂,但被秘密告發之後,李淵認為他質疑自己的安排,有謀反之心,又加上裴寂的加油添醋,劉文靜便沒有保住性命,與胞弟劉文起一同被李淵抄斬。
自古帝王都會有忌憚身邊功臣的時候,往往會採取不人道的手段滅口。
而“杯酒釋兵權”在相比之下,屬於較為温和的手段。
但其本質上卻還屬於“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