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凱和江疏影主演的古裝劇《清平樂》正在熱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趙禎憑藉一顆仁愛、憂國、憂民之心受到網友的喜歡。但是這個廟號為“仁”的官家,除了空有一顆仁愛之心外,做事優柔寡斷,在朝堂上也是任由一幫庸官昏官把范仲淹、歐陽修等忠君愛國之士逼出京城,謫守邊地。
在最新的劇情裏,朝霞廷內外都在風傳石介和富弼秘密謀反張茂則此時求見了趙禎,説,張茂則拿到了石介的親筆書信,和趙禎稟報此事,還説了此案的諸多疑點,趙禎也覺得石介就算有謀逆之心,也沒有謀逆的能力。但是當張茂則表示如果想要徹查這個謠言的源頭,其實也並不難。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官家拒絕了茂則的提議,阻止他繼續徹查真相。
看過《清平樂》,擁有上帝視角的觀眾都知道,所謂石介富弼謀反,實乃政敵夏竦炮製的陰謀。夏竦為了對付石介富弼等人,暗中讓一女奴婢長期模仿石介的筆跡,幾可亂真。然後賈婆婆指使許蘭苕獲得石介給富弼的親筆信。
原信中提到“行伊、周之事”,其中“尹”指的是伊尹,伊尹是當時商朝的一個大夫,他輔佐過商的第四個皇帝太甲。“周”指的是周公旦,周公旦輔佐過周成王。這裏的“尹周之事”一般就指的是作為顧命大臣、輔佐大臣,用來輔佐年紀比較年輕的皇帝。石介給富弼寫這封信的本意是什麼呢?就是説講宋仁宗當時年齡比較小,希望富弼能夠像當年的伊尹和周公旦一樣輔佐宋仁宗。
但是夏竦獲得這封信之後,就指使這個女奴婢把信中“尹周”改為了“尹霍”。“霍”指的是漢武帝時代的霍光,霍光受漢武帝的囑託輔佐當時的皇帝漢昭帝,漢昭帝去世沒有子嗣,他就直接把漢武帝的孫子劉賀扶為皇上,而劉賀無能就當機立斷廢帝,另立後來的漢宣帝。所以伊尹和霍光要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典型的輔佐大臣廢帝另立新君的歷史事件。意思就是要富弼仿效伊尹和霍光的做法,廢了宋仁宗另立新君,這一字之差就讓石介富弼染上謀反嫌疑。
宋仁宗但是雖然年輕但並不糊塗,他本人對此事並不是太相信,表示石介就算有這個想法,也沒這個能耐。官家明知富弼石介謀反是謠言,但是他為何不讓茂則繼續徹查下去,讓真相大白呢?
我覺得官家此舉,原因有三:
一、石介和富弼都是堅決支持范仲淹的大名士,經常寫文章和詩賦議論朝政。當時范仲淹正在大力推行“慶曆新政”,慶力新政主要包括十大政策: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簡單來説就是裁掉一大批不稱職的庸官昏官,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但是此舉必然得罪了一大幫“佔着茅坑不拉屎”的冗官。新政實施後,效果顯著,但是那些被觸及利益的貪官污吏自然不會甘心,紛紛上書向官家進讒言。看上去性子仁厚,耳根軟的官家此時也有些騎虎難下,他原本對於慶曆新政實施的態度不堅絕,眼看差不多,就想收手。劇中他對皇后所説的:清理出一塊乾淨的地之後,其他的地方慢慢清理即可。於是官家任由石介“謀反”謠言滿天飛,結果讓革新派眾人惶恐不安,最終富弼自請外放,當事人石介也被罷免國子監的職務也被外放。然後就是范仲淹等人紛紛覺得不安自請出京,慶曆新政無疾而終。
二、富弼是晏殊的女婿,而此時晏殊是朝廷重臣,自呂夷簡之後,權勢滔天,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富弼亦是棟樑之材,翁婿二人如此權傾朝野,自然成為某些人眼中釘肉中刺,不可否認也成了官家的心病。所謂“打瞌睡有人送枕頭”,石介欲勾結富弼行“謀反”之事無疑正中官家心懷,官家雖無害人心,但是卻有防人意,他只需要藉此事敲打晏殊富弼翁婿,至於“謠言”的真假,其實並不關心。官家在這兒不動聲色,卻讓大臣們無比糾結。
三、帝王御下之道從來都不是“親君子、遠小人”,而是平衡。官家從來都知道這一點,所以朝堂之上從來都是放任范仲淹歐陽修等與夏竦等人鬥法,本來不維護,不支持,意味着中立,有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意味。
但是每當“小人黨”失勢時,官家就會打壓“君子黨”一方,又或者是“小人黨”太猖狂時,又着力提高“君子黨”的地位,從而求得各方平衡。而石介“謀反”案出現的時機,正是“君子黨”借慶曆新政高歌猛進的時候,“小人黨”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之時。官家不讓張茂則繼續徹查下去,就是欲用此事來敲打“君子黨”。
我覺得,《清平樂》劇從最開始一味樹立官家完美人設就已經為後邊一系列的“看不懂”埋下了伏筆。官家趙禎自己疑心重,他的皇帝之位來的辛苦,人們對於自己來之不易的東西總是格外的珍惜。由於從小就經歷了大臣們隱瞞生母李蘭惠的事情,官家天然就對大臣有不信任之感。而有宋一朝對文人士大夫的高高在上的地位,皇權與相權一直都在互相較勁。所以官家即使明知富弼石介謀反是謠言,不讓茂則徹查真相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