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為什麼西晉王朝如此先天不足,是什麼原因使帝國建立之初就弊端叢生,為日後動亂理下禍思呢?翻檢更冊,我們不難發現,這與王朝建立的模式一—禪讓制度密不可分。所謂禪讓,就是採用沒有血腥的方式將政權和平過渡。禪讓政治在中國古代王朝政治上有着悠久的歷史。在傳説中的堯舜禹氏族部落聯盟時代,就盛行禪讓的做法,它是原始部落聯盟民主選舉首領的方式與制度。
在原始時代就在實踐當中確立了兩大原則,即“選賢與能”與“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兩大原則圍繞着“和平”這個核心成為後世皇權專制制度下實施禪讓的規定性內容,也成為秦漢以來儒家政治學説中關於政權交替的最重要的思想。那麼魏晉之間的禪讓是如何進行的呢,是否合乎儒家士大夫的理想和信念呢?
這個問題是反映司馬氏西晉王朝的人心得失,關乎王朝創基之本的首要問題。西晉王朝後來出現的一系列的問題都與此有着密切的關聯。西晉王朝的基業是由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打下的,所以,我們就先追溯一下司馬父子是如何“住乎曹族”,又是如何將西晉的基業
“寓於魏世”的。
司馬懿出身於世家大族,是一個足智多謀且又有着相當才學的人。最初,他是曹操丞相府裏的文學撐。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曹操聽説其有狼顧之相,十分好奇,就令他向前行,然後回頭看,發現他的身子一動不動,而頭可以轉180度面向後方。曹操還曾做夢,夢見三馬同在一個馬槽裏吃食。“馬”者,司馬也,“槽”者,曹也。曹操想到此,心悸不已。又觀其平時為人做事,知道他遲早有異志,就對兒子曹丕説:“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想殺掉司馬懿,以免後患。不過,曹丕與司馬懿私交甚好,暗中多次施以援手,再加上司馬懿勤於吏職,夜以繼日,處理事情果斷幹練,讓曹操也頗有惜才之心,所以終曹操之世,司馬懿得以全命。
曹丕建魏以後,司馬懿成為曹魏的重臣。魏明帝時升為大將軍,多次領兵與蜀相諸葛亮相拒,戰功赫赫,後耀遷為太尉,位列三公。明帝駕崩時,受遺囑與曹類共同輔佐年僅八歲的少帝曹芳。但是就在少帝在位時,曹操的話果然應驗了。曹芳即位後的十年間,兩大輔佐大臣司馬懿與曹爽之間一直進行着明爭暗鬥。曹爽為曹操的侄孫,按輩分是曹芳的叔父,而司馬懿畢竟是外姓人,所以當時朝政的大權仍被曹爽掌握着。曹爽為人懦弱無主見,但他的兄弟控制着禁軍,朝中又有着一大幫謀臣為其出謀劃策,千方百計地排擠司馬氏集團勢力。
不久,在一些朝臣的建議下,曹爽奏明少帝提升司馬懿為太傅,位列三公之上。當時,司馬懿任太尉,太尉是武官,掌管全國的軍隊,升為太傅則是剝奪其兵權,此舉可謂典型的明升暗降。司馬懿以退為進,利用自己的威望連忙做必要的安排,讓長子司馬師代替夏候玄為中護軍,又推舉好友蔣濟為太尉,以控制一部分兵權,而自己則裝病躲在幕後密切注視着局勢的變化,尋求發出致命一擊的時機。機會終於來臨。正始十年(249)正月初六,少帝曹芳在曹爽等人的陪同下去洛陽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祭奠父親明帝曹敍。他們剛剛離開洛陽城,司馬懿一躍而起,密令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和太尉蔣濟關閉城門,奪取武庫,發動政變。
並與其他朝臣聯名寫了兩份奏章,一份送郭太后(明帝曹敍妻),要求免除曹爽等人的職位;一份送少帝曹芳,檢舉曹爽兄弟禍國殃民之罪狀,要求解除其兵權。少帝與曹爽等人目睹如此變化,驚慌失措,只能抱頭痛哭,哀嘆命運不濟。曹爽的懦弱無能與政治上的幼稚在這危急時刻也暴露無遺,他天真地説:“司馬公無非是想奪我的兵權,拿去就拿去吧,但我還是一個有錢的大財主啊。”只是當時波詭雲話的政壇哪裏能容得下半點天真呢?果不其然,曹爽一行人陪同少帝回到洛陽後,就被軟禁。正月初十,有人告其陰謀叛逆,曹爽一黨被滿門抄斬,株及三族。
高平陵之變的幾年後,司馬懿死去,其長子司馬師當上了大將軍,繼續執掌朝政。這個時候,司馬家族已是大權在握,威震海內,滿朝大臣都依附於司馬,曹魏皇室的力量已經微乎其微了。即使如此,司馬師還是看着少帝曹芳不順眼,就隨便以荒淫無度、不堪秉政為由,將其貶為齊王,另立年僅十四歲的曹壁為帝。舉手之間就可以廢立皇帝,司馬氏的權力是何其盛也。後司馬師病死,其弟司馬昭繼其為大將軍,獨攬大權。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