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別整天説開戰!你熱愛戰爭的唯一原因是沒參加過戰爭!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經典

近期,看到不少“戰狼”在聲嘶力竭的叫囂着“不惜一戰”,“給XX點教訓”云云。

其實這種論調一直不絕於網。至於説什麼“與XX開戰,捐一個月工資;與XX開戰,捐一年工資”這樣的就更是多不勝數。

這些人,可以對疫情之下的武漢市民之苦痛視之不見,可以對遭受凌辱的底層袖手旁觀;

對貧困失學兒童一毛不拔。

唯獨聽見“戰爭”二字就熱血沸騰,歡呼雀躍。

他們的狂熱僅僅會止步於口頭。

萬一發生戰爭,這些平時連義務獻血都捨不得的人,能指望他們上戰場麼?

他們熱愛戰爭的原因,不外乎是可以刺激一下早已麻木的神經,增加幾分吹牛逼時候的談資。

德國軍事歷史學家馮·克勞塞維茨在他的著作《戰爭論》説:"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家的遊戲"。對於普通人來説,還是要讓“戰爭”二字有多遠滾多遠。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應該是被付出去的“代價”。

有一位犧牲在越南戰場上的年輕戰士,叫趙佔英。他犧牲的時候只有21歲。當年,趙佔英的母親得知兒子犧牲的消息,悲痛萬分,幾次暈厥。因為兒子埋葬的烈士陵園離自己的老家特別遠,老人的家境又特別貧窮,所以她一直在省吃儉用,就是為了能攢夠路費在死前能看一眼兒子。這一等就是20年,老媽媽苦苦等了20年整。

20年後,終於攢夠錢的她,來到烈士陵園看望自己的兒子。扶着兒子的墓碑,佝僂脊背的媽媽在墳墓前失聲痛哭起來。在這20年中她一直在悲痛中生活着。此刻,她只希望兒子不要怨恨她,20年後才來到這裏。


這,才是戰爭的真相!

你熱愛戰爭的唯一原因是沒參加過戰爭

沒有感受過分別離別和永別



▲老爸要去服役兩年,直到出發前,女兒也捨不得放手,也沒有人忍心分開這對父女。


▲又是老爸與女兒分別,“好吧我答應你不哭,但你也必須答應我:一定要回來!”


▲三歲男孩 Morgan Riddick 站在整裝待發的隊伍前,艱難地跟爸爸説再見。


▲再見。


▲為什麼每次分別都要用力地擁抱?因為你不知道,下次還能不能抱着他……


▲再見了我的天使,等我回來。



▲生死未卜的日子裏,我是如此牽掛你。

終於團聚了

從生死線回到平凡的生活

才知道幸福的重量


▲離開真痛,重逢真好,團聚真暖。


▲穿過槍林彈雨,只為回來看你。


▲這是一個從戰場回來的大兵,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女兒。


▲真好,你終於不用再離開我了。

我回來了

可我的戰友沒有



他們都回來了

他沒有


▲Helen Fisher悲傷地親吻着靈車,裏面躺着他20歲的堂弟Douglas Halliday。

▲Eli出生兩個月前,父親在阿富汗犧牲。


▲Christian Golczynski 替父親 Marc Golczynski 接過旗幟。在距離回家團聚還剩幾周時,Marc Golczynski在伊拉克殉職,他的兒子只有八歲。


▲7歲的Elizabeth Brodeur悲傷地跟爸爸告別,爸爸的生命終止在阿富汗。


▲“爸爸,回來……”16個月大的Aubrey Melton來不及悲傷,父親就已去了遠方。


▲無題


▲無題


▲無題


▲無題


▲無題


▲誰能懂一隻狗的悲傷?



▲35歲的主人Jon Tumilson在阿富汗戰場犧牲,他的狗狗Hawkeye躺在旁邊不願離去。

爸爸回來了

可他擁抱我的雙手

強壯的雙腿怎麼了


▲1歲的女兒見到了從阿富汗回來的老爸,老爸回來了,老爸的四肢沒回來,即便如此,能再次見到女兒已經是命運的恩賜。


▲在珍珠港襲擊中倖存的二戰老兵,擁抱一個從二十一世紀戰場回來的年輕軍人,他在戰爭中失去一隻胳膊、一條腿,和一隻眼球——只有軍人最懂軍人,不管是哪個世紀的戰爭,都一樣殘酷。


▲這張照片拍攝於1967年10月21日,反越戰抗議活動中,一個叫 Jane Rose Kasmir 的姑娘,向端着刺刀的士兵捧出鮮花。

戰爭是政客之間玩的戰棋遊戲,帶給政客快感、功名、利益,卻留給每個家庭沉痛的創傷,不論是戰士還是平民皆如此,什麼主義什麼精神,都是浮雲,只是政客之間下棋的理由,所造成的創痛,只給政客留下個數字而已,轉眼消失殆盡。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心中有陽光,生命有力量。

支持,請點亮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