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朴茨茅斯的昔日榮光

  英格蘭本島的海軍重鎮朴茨茅斯,從那裏開始追尋一番納爾遜的足跡。

  作為近 5 個世紀來英國皇家海軍最重要的軍事基地,朴茨茅斯港池水文條件良好,適合大型艦隻靠泊,目前英國近 60% 的主力水面艦艇長期錨泊於此,包括 13 艘“23 型”護衞艦中的 6 艘,以及剛剛服役的艦隊中堅——全部 6 艘“45 型”驅逐艦。英軍新建的 2 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也將以此地為母港。此外英國海軍總指揮部、造船嘗以及宿舍和醫院等配套設施都在海軍基地這一片。

  紅線內大致是海軍基地範圍,包括古代造船廠和海軍博物館,不少青史留名的戰艦,如皇家海軍的締造者英王亨利八世的坐艦“瑪麗羅斯”號,贏得特拉法爾加大海戰、奠定“日不落”帝國基業的一代名將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以及維多利亞女王最心愛的“勇士”號,均保存在此供人蔘觀。基地東邊是火車站和新市區,南邊是老朴茨茅斯、三角帆塔和崗沃夫碼頭;再往南是南海區。

  東北方向是文豪狄更斯的故居。

  從海上進入朴茨茅斯,西邊是風景秀麗的懷特島,有古老的卡里斯布魯克城堡,英國皇室傳統度假勝地奧斯波恩莊園,還有一條仍在運轉的老蒸汽火車線。

  懷特島賴德港,長長的碼頭棧橋邊是老式鐵路。

  從雙層巴士上看賴德鎮風光。

  從朴茨茅斯港外水道進去,古風濃郁的工事、堡壘和老船就開始將人拉進舊時光中。

  扼守在朴茨茅斯港外水道上的海上要塞。

  始建於 15 世紀的英國永久式港防設施圓塔和方塔,左面為新地標三角帆塔。

  從南方看海防線。

  從渡輪方向看鐵甲遠洋艦“勇士”號。

  這是一座非常清新整潔的小城,沿着海邊向老朴茨茅斯走,很快就能看到小廣場上納爾遜的雕像,雕像下有段他在海戰前寫就的遺囑。

  這裏簡要介紹一下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和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前因。他 12 歲加入海軍,很快獲委為候補少尉,早年參加了北極探險,印度巡防和美國獨立戰爭相關的海上作戰,以及在西印度羣島執行任務。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納爾遜任阿伽門農號艦長轉戰地中海,後執掌 HMS 上校號在聖文生角戰役中協助主帥擊敗西班牙海軍,聲名大噪,卻在隨後對加的斯的行動中登陸聖克魯斯失敗失去右臂。此後參加了對法的尼羅河戰役和對丹麥的哥本哈根戰役,於 1804 年受封白旗海軍中將。

  1803 年拿破崙統治的法國與英國為首的反法聯盟再次爆發戰爭,拿破崙計劃進軍英國本土,為牽制住強大的英國海軍,拿破崙派海軍中將維爾納夫率領的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與英國海軍周旋。雙方在大西洋玩了半年的躲貓貓,拿破崙催促維爾納夫率領艦隊起航北上進入英吉利海峽,維爾納夫率領法西聯合艦隊到達加的斯後遭到嚴密封鎖,無法及時配合他的皇帝進行大軍團渡海作戰,法國人登陸英倫的戰略基本擱淺。

  狼狽不堪的維爾納夫一聽説失望的拿破崙準備換將,不合時宜的來了血性,準備衝出封鎖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崙在意大利的軍事行動。而此時納爾遜也早已等的不耐煩了,他一心要找到海上決戰的機會全殲對手。

  納爾遜追擊維爾納夫。(圖片來自網絡)

  因為沒有找到全文翻譯的特拉法爾加作戰計劃,我自行翻譯了一下英版資料,如有錯誤請不吝指證。我讀到這個計劃時,不禁為納爾遜高超的戰術指揮藝術所折服,他幾乎考慮到了所有情況,但一切盡在掌控之中。計劃簡明而又周詳,設計冷靜而又大膽,充分展示了納爾遜的從容和睿智,聯想到這份計劃在風雲激盪的海上神一樣的展開,讓人熱血沸騰。

  特拉法爾加作戰計劃 1805 年 10 月

  [秘] 勝利號 離開加的斯後 1805 年 10 月 9 日

  備忘錄

  考慮到在風向多變、天氣陰霾等必然的氣象條件下,保持 40 艘* 的艦隊線列陣航行是幾乎不可能的,時間的浪費會導致戰機的轉逝。因此我決定將艦隊分為兩個作戰羣,航行序列即為攻擊序列。每個作戰羣 16 艘戰艦,另有一個雙層甲板、高速機動的預備隊,既可與作戰羣編成 24 艦編隊,也可直接指揮參與。

  當我的攻擊態勢展開後,第二作戰羣同時直線向敵方猛攻,持續攻擊至對方艦船被捕獲或擊沉。

  如果敵艦隊在上風處成線列陣,我方兩條攻擊線和預備隊要抓住,竭力阻止其首尾相顧。

  我會發出指令要求第二作戰羣在敵從後向前數第十二條艦的位置實施插入(如果進攻速度不快的話,要抓住任何有利位置),我的作戰羣將直插中部,在中心點向前 2-4 個艦船處穿插,以保證我方盡力達成捕獲敵指揮艦的目的達成。

  整個景象就是無論是中部還是後翼的指揮艦,之前的兩三艘艦直到後衞都必須服從整個艦隊的效果。我假設敵方陣線中有 20 條艦船不在攻擊範圍內,它們必須耗費時間去壓縮陣型來攻擊我方,或者是支援己方被攻擊的艦船,如此一來,想要不和我方艦船混在一起是幾乎不可能的。

  海戰中瞬息萬變,敵我絞纏,炮彈除了能打掉敵艦也有可能打掉友艦的桅杆和桅桁,這也意味着機會。我對勝利充滿了信心:當敵方首尾不能相顧時,置身事外的二十條船面臨我方的嚴陣以待,將只剩下竭力逃跑的份了。

  如果敵先鋒對我進行攔截,那麼被捕獲的艦船必然往皇家海軍的下風側機動,皇家海軍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敵方和被捕獲艦船之間,就算對方接近也沒什麼可怕的。

  在各種可能的情況下,第二作戰羣將力保戰艦的嚴密組織來指揮自己分隊運動。艦長們應注意將各自戰艦作為集合點。但在沒看見信號或沒完全理解信號的情況下與敵近戰,哪位艦長都不算犯錯。

  …………

  我方兩個作戰羣將以接近火炮射程的縱向距離衝入敵陣。信號將指示駛向下風側,所有艦船升滿帆,包括操縱用帆,盡一切可能快速插入,從後 12 艘艦處開始分割包抄。一些艦船可能無法精準到達預定位置,也要全力支援最近的友軍。

  無論敵方收縮還是拉開間距往下風跑,敵後翼的 12 條艦始終是我們的打擊目標。

  …………

  * 最後實際參戰 33 艘

  納爾遜手繪草圖,左側平行線為英艦,右側對角線為法西艦隊,可明顯看出分割意圖,筆畫重處有墨洇。

  中坐者為納爾遜,右手邊為科林伍德。當納爾遜傳達作戰計劃時,許多將領因難掩激動泣不成聲,一致同意。

  1805 年 10 月 21 日拂曉,當法西聯合艦隊駛抵特拉法爾加海域距英艦隊只有 12 海里時,納爾遜發出“成雙縱隊前進”、“備戰”的信號,19 世紀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開始了。維爾納夫明白不交戰到不了直布羅陀海峽,於是命令龐大的編隊轉向以相反順序組成戰鬥縱陣,這一機動本是想使聯合艦隊變成向北航行的單列,使加的斯港可以處於下風位置,以便被擊毀的船隻有一個避難之地,結果讓行動遲緩的大編隊整體陷入被動。

  納爾遜升起“England Expects”的信號,後被各艦長引申為“英國冀諸健兒人人各盡其責”(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其實根本沒發那麼多,就倆單詞。(圖片來自網絡)

  納爾遜的計劃照常實施,雙縱隊順風滿帆徑直殺來。科林伍德帶領第二羣本該朝着敵人後衞倒數第 12 艘艦行駛以切斷敵人艦隊,結果他多包攬了些,直插聖安娜,用 15 條艦割掉對方 16 條。從圖中可以看出,當維爾納夫的艦隊轉向時,隊形稍成弓形,也就意味着科林伍德的縱隊相對於敵後翼更加平行成了橫隊,各艦船更快接敵捉對廝殺。

  另一方面,納爾遜的第一羣直接向敵前衞殺去,很明顯不僅威脅到前衞,只要勝利號打個右舵,又可穿插法西聯合艦隊中央。如此一來,前衞指揮官杜馬努瓦的手腳就被捆住了,他不敢貿然機動去回援,只能等着納爾遜的的進攻。時機一到,勝利號打舵向右,衝向維爾納夫的旗艦“布桑托爾”號,開始猛烈炮擊,“蠻勇”號、“海神”號等艦緊隨其後魚貫插入,逐一主要佔領下風陣位開始猛攻。

  這個動態圖做的極好,請猛戳:http://www.bbc.co.uk/history/interactive/animations/trafalgar/withinfo.swf

  就算你一點不懂軍事,你也可以想像以上境況,就像面對一隻體量巨大的黑熊,勇士雙手高舉利刃,奔走如風,將兩把匕首狠狠插進其胸膛,一擊斃命,何等酣暢淋漓,氣勢壯觀。

  大局已定,納爾遜和艦長哈迪開始在甲板上散步,頗有安石之風。然而謝安是在千里之外裝逼,納爾遜是正兒八經在血火中談笑風生。勝利號的桅杆被打中,船帆在燃燒,到處都是呻吟的士兵,他的隨從沒多久就被炸飛了,哈迪的鞋面被飛濺的彈片削去一塊。他的不怕死是出了名的,可能是了無遺憾了吧,才能如此從容。當然風流總要付出代價,一個法軍狙擊手打中了他的後背。

  納爾遜陣亡在甲板上。

  最後我們去海軍基地參觀一下“勝利”號吧。

  擺設在勝利號旁邊的老式火炮。

  勝利號船體簡介。

  勝利號的巨舵。

  艉後帶有船名的勝利號特寫。

  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評價説:“無論從那一方面來説,特拉法爾加海戰都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會戰,它將拿破崙征服英國的夢想完全擊碎了,結束了持續百年的英法海上爭霸,確立了大不列顛海洋帝國的地位,維持達一個世紀以上。”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日不落帝國的崛起,總習慣於分析主因,比如航海事業的發展、殖民貿易的輸血,和英國人制衡歐洲強國的戰略,但是歷史的魅力總在於那些細節上。如果特拉法爾加海戰沒有勝利,那麼長期在歷史上獨霸的,就可能換成法國人。而這場勝利,細想起來又是那麼不可思議。因為海戰主要是打陣型,而當時被主流認可的是 T 字型炮戰戰術,以舷側多炮對敵為己任,法西聯軍按道理是佔盡優勢的。英國人本來就教條,海軍戰術也一向死板,結果天生一個納爾遜,用他無與倫比的自信和果敢顛覆了教條,創造了輝煌。

  讓我用茨威格的話來結束本章:在命運降臨的偉大時刻,只有偉大的天才人物才能進行靈敏的反應,從而永垂史冊。命運永遠鄙視唯唯諾諾的懦夫,它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PS:除註明網絡圖片外,所有圖片均為筆者拍攝及引於皇家海軍博物館出版社柯林·懷特《海軍中將納爾遜》,轉載請聯繫本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35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朴茨茅斯的昔日榮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