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電視劇《清平樂》的播出,“正午陽光男團”再次成為觀眾熱議的對象。儘管對於該劇,有人認為角色伏筆多、故事細膩,有人則以冗長、節奏慢評價,但是關於該劇的服道化,卻是獲得了一致的好評,精緻、還原、質感讚個不停。
宋朝可謂我國曆代服飾最複雜的朝代,且在《輿服志》中宋代服飾並未配圖,想要做到最大程度貼近歷史可不容易。
記者為此專訪曾為多部劇集和節目擔任服化顧問的服裝史研究者陳詩宇,解答《清平樂》中備受熱議的服飾,尤其是“帽子”背後的故事。
超長帽子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
“戴這樣的帽子,古人進房間的時候難道不會卡門嗎?”《清平樂》剛開播,當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和文武百官頂着一米長的帽子出現在觀眾面前,有網友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這種帽子名叫展腳幞頭,相傳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目的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展腳幞頭
這樣的幞頭可不是宋朝專屬,它起始於漢代,當時稱為幅巾,而後沿襲的時間長達一千餘年。
在隋初,幞頭多為軟裹軟腳,以一塊全幅黑色羅帕向後包裹髮髻,形象上較矮平,形制簡單。五代時期,幞頭的樣式多為直腳、交腳、曲腳、翹腳、朝天腳等,款式各異。到了宋朝,翅長更誇張的展腳幞頭又流行起來。
不過陳詩宇解釋,並不能因為這樣就斷定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設計。“在考證的時候可以發現上自皇帝、下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等都有佩戴這樣的展腳幞頭,皇帝在上朝的時候自然是不用防止別人和自己交頭接耳的。”
展腳幞頭
關於帽子、服飾的長度,《清平樂》中也儘可能地做了還原。“比如服裝的袖長一般在2米4左右,此前參加的一些影視劇會要求修改。可是隻有當袖子做到足夠的長度,才能呈現出端莊,和歷史更接近。”
劉娥為什麼穿着準男禮服?
聊起劇中耗時最長、難度最高的服飾,陳詩宇認為是劉娥拜謁太廟時所穿的“儀天冠服”。可以注意到,這套服裝將袞冕融合一些後服元素,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女性着準男禮服的情況。
劉娥所穿的儀天冠服
陳詩宇解釋,袞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和禮冠,為皇帝等王公貴族在祭天地、宗廟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戴用的正式服裝。宋朝袞冕配件很多,有的高達幾十件,每一個製作成本都很高。
儘管劉娥所穿的儀天冠服出鏡率不高,可陳詩宇光做考證推測就用了兩個月。“一般來説,我們考證好服飾後會給到劇組服裝圖紙包括顏色、材質等,但這套服裝我還寫了一個近7000字的論證方案,因為涉及的細節太多。”
北宋冕冠是歷代冕冠裏最複雜的,除了十二株旒外還有大量的裝飾配件。仔細看劉娥的冠,在皇帝冕冠基礎上,還把皇后龍鳳花株冠結合在一起,是“九龍十二株十二旒冠”。
九龍十二株十二旒冠
做出這樣的推斷和劉娥的故事有關,她是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常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並稱,後世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在《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中記載,劉娥曾於上朝時問及羣臣:“唐之武后是什麼樣的女主?”朝臣回答:“唐之罪人,差一點就斷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劉娥聽後沉默不語。
為什麼有冠名為“貂蟬”?
如今觀眾總愛選擇細節控劇組的作品,而在中國古典式的禮服中,同樣也很重視細節。陳詩宇表示,這些古代服裝的樣式基本相同,乍看大家穿得差別都不大,其實“暗藏玄機”。
“《清平樂》第四集有一場難得的‘大朝會’,算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國家典禮之一。這個時候不穿本朝服飾,會搬出最隆重的古典禮服。這一個場景中使用的就是大家熟悉的‘朝服’和‘貂蟬’,它們專用於‘大朝會’等隆重場合,一年不一定能用得上一兩次。”
而在大朝會時百官所穿都是朱衣、朱裳。並有蔽膝、革帶、大帶、錦綬、方心曲領(需要注意的是宋代方心為實心)、玉佩、烏履等一大堆配件,每個配件都有複雜的來源和意味。
陳詩宇説,想要判斷文武百官的身份地位,看帽子便能知曉。比如百官頭戴的梁冠,也是用梁數分等級。
劇中仁宗佩戴的通天冠就是梁冠中的一種,它屬於天子的常服,用於郊祀、朝賀及燕會,早在先秦就有,在《新唐書·輿服志》中記載通天冠有24梁。而仁宗時期的梁冠分五、三、兩梁三個等級。“一品、二品用五梁,以下遞減,有鎏金銀花額。”
通天冠
身份最高的官員,例如宰臣、使相、中書、門下等,戴的是特殊的“貂蟬冠”,“可以看到罩在冠上半透明的稱為武弁,同時還有籠巾、貂、蟬,側面插一支貂鼠尾,正中有一大倒蟬鐺,籠巾兩側上各有三隻小金蟬。”
貂蟬冠
同時,文武百官上朝也是需要拿小本子做筆記的,他們手上的牌子稱為“笏”,也就是筆記本,那麼筆從哪裏來呢?每人頭頂有一根彎曲的小毛穗就是了。
不過陳詩宇解釋,這根小毛穗在宋代的禮服中已經只是文官的象徵,成為了裝飾,並不真正地用在筆記上。
那麼為何取名叫貂蟬帽呢?“這還真和著名的美女貂蟬的名字有關,傳説貂蟬在宮中原掌管內侍冠帽。”
陳詩宇透露,此次作為《清平樂》的禮服考證,算是一次難得的突破。他透露,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國產劇製作沒有一個崗位叫“服裝考證”,“現如今觀眾的要求越來越高,藝術品位也在提升,對歷史服飾的瞭解也愈發深入,想要給到他們沉浸式體驗,在服飾上也得更下苦功。從《甄嬛傳》開始,越來越多的劇組開始重視禮儀指導、歷史考證,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