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931年民國旗袍美女舊影,你認識幾個?從風雅頌到絢豔驚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經典

一紙油傘,一襲旗袍,盡顯婀娜曼妙,舉手投足間都流露出似水的柔情和古典的風韻。

每每有穿旗袍盛裝的淑女出現時,《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就會在腦際縈繞不去。

旗袍源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女性傳統服裝,歷史上在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帶活動着許多遊牧民族,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都是旗袍的製作和使用者。北方遊牧民族為了騎馬、涉草以防潮濕禦寒冷,就採用袍子這種服飾保暖。隨着滿清入主中原,旗袍便隨之出現在清宮,後來逐步流行於民間。民國時期,流行於上海、北平等地。解放後,旗袍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徵大量毀壞。

 旗袍其實是中華民族傳統女性服飾之一,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意義,可謂是風雅頌的代表。

而現在的旗袍雖然不常見於大街小巷,但也是重要場合裏女性服飾的一種選擇。不管是那種想法,現代旗袍跟着時代步伐我們理解,但有些場景旗袍衩都開到胳肢窩了,短的已經快與一分褲齊了等等,這些現代旗袍的絢、豔、驚,嚇得一些老人直捂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