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失去個性?家長不要總對孩子説出這個字
01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會有意無意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裏,大人們也總會對孩子説,“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
而大人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乖”好像成了大人對孩子最高的表彰。
我常去幼兒園接女兒,老師會簡單説幾句孩子當天在幼兒園的表現,我聽得最多的就是——“喬今天好乖哦”。然後女兒就一半害羞一半傲嬌地背起書包拉着我走。
在回家的路上,她總不忘跟我説,今天誰誰誰最不乖,幹了什麼事,怎麼被老師批評,都眉飛色舞地一五一十説出來。
我知道她偶爾會當當小班長、小組長,便開玩笑説:“那你呢?有沒有被老師批評呀?”
她馬上嚴肅地説:“肯定沒有啦,老師説我和朵朵是班上最乖的。”
她還苦惱地説了一番讓我驚訝的話:
“小D在班裏很不乖,經常被老師批評,老師還説乖的孩子不能跟不乖的孩子做朋友,所以現在我沒有那麼喜歡小D了,我也不知道以前跟他做好朋友是不是不對的……”
我平靜地跟她説:“交朋友是看你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快不快樂;而且小D只是比較愛玩,我們不能因為他愛玩就説他不乖。”
02
我十分贊同當老師是一份最容易讓人崩潰的差事,我也理解老師要同時管教幾十個熊孩子,必然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維持好紀律,但這種貼標籤的方法,我實在不敢苟同。
一個乖的孩子,是不是意味着她要百分之一百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事,做不到就不乖了?是不是意味着她要努力剋制自己和老師相悖的那些想法,否則太多想法和問題就不乖了?
想到這,我寧願女兒不要戴上“乖”這頂帽子。她在學校裏越“乖”,就受到越多的表揚,進而變得更“乖”。
我開始擔憂她會變得越來越“循規蹈矩”,最後會演變成連自己普通的想法都不敢向老師表達。
所以,我也常對她説,小朋友不是隻有“乖”和“不乖”這兩種的,“乖”不一定代表你是最棒的,“不乖”也不代表那個小朋友是最差的;老師和爸媽説的話要聽,但自己要懂得思考,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可以跟大人説。
對於6歲的孩子可能並不太懂我到底在講什麼,其實我只是想告訴她,你不一定要“乖”!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心裏很容易會形成一種錯覺:自己“乖”,大人就會高興;聽大人的話,大人就會喜歡自己。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所以,我們那些從小被要求“乖”的孩子,從讀書到工作、甚至結婚生子,大都一直唯唯諾諾活在父母設定的軌道里面。
讀書的專業,父母選好了;工作的單位,父母也聯繫好了;結婚的對象,父母也物色好了……
表面上,“乖”的孩子似乎有一個一帆風順的人生,但生活少了斑斕的色彩,幸福感也隨着缺少自主想法而下降;他們在心裏可能掙扎過一萬遍想要改變這樣的生活,但“乖”的烙印太深了。
反觀那些“不乖”的孩子,從小就敢説不,他們會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據理力爭;長大後的路不管怎麼樣,也能活得相對隨性灑脱、自得其樂一些。
03
作為新生代的父母,我們不應該再給孩子簡單粗暴地貼上“乖”與“不乖”的標籤。
當孩子把事情做好了,例如把飯吃光了、或者把玩具和書桌收拾好了,我們可以就針對具體的這個行為來表揚他做得很棒;學會正確地表揚孩子,孩子才會對自己的行為認同,也會慢慢形成習慣。
而家長在表揚孩子時,不妨這樣做:
① 表揚具體,不表揚全部。
我們表揚孩子時,常常會説“你真棒!”“你真懂事!” 但如果這樣就完事了,孩子可能會一頭霧水,只知道自己得到了肯定,而不知道因為什麼受到表揚。
所以,我們在表揚孩子時,最好要具體到孩子所做的事情上。例如:你今天主動做完作業了,媽媽覺得你做得很棒!
② 表揚努力,不表揚聰明。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她去國外的朋友家做客,進門看到朋友的孩子,她誇孩子“你長得真漂亮!”
後來被國外朋友很認真的告訴她:“下次我希望你誇孩子跳舞跳得好或者鋼琴彈得好,不要誇她漂亮,因為漂亮是天生的,而跳舞和鋼琴是她付出努力得到的。”
③ 用放大鏡看孩子的優點。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有的時候不可能做得如我們所期望的一樣,當他們很努力在做一件事又沒有做好的時候,我們要儘可能去發現他好的一面。
我們還可以從旁瞭解他的想法,然後多加引導和鼓勵,而不是一概而論地説,“你這樣很不乖”!
寫在最後:
孩子的個性有千萬種,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想法,他們才會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