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麥克阿瑟光復菲律賓為何寧肯涉水上岸,也不走長堤?善於“作秀”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經典

隨着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日本已經認識到,日軍不可能再有翻盤的機會,於是制定了對盟軍進行決戰的計劃。其中,對菲律賓方向的代號是“捷一號”,計劃在陸地上牽制盟軍的同時,聯合艦隊駛向萊特灣,與麥克阿瑟決一死戰。
按照這個計劃,就在麥克阿瑟登陸萊特島的同時,日軍開始實施“捷一號”計劃。得知消息的麥克阿瑟一面將司令部移向陸地,一面抓緊修機場。雙方在萊特灣海域進行了一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太平洋戰場上最後一次航母大戰。

儘管日本聯合艦隊的數量只有盟軍的一半,但抱着決死的信心,攻擊異常兇猛,並第一次出現了有組織的“神風特攻”行動。哈爾西憑藉着兵力優勢,也不停地向日軍航母編隊發起攻擊,很快壓住了日軍的攻勢,斬獲頗豐。
4天的海戰,美軍僅以損失6艘戰艦的代價,擊沉了日軍包括4艘航母在內的26艘戰艦。也就是這一戰,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基本被消滅,再也沒有組織過一次像樣的艦隊,徹底喪失了太平洋的制海權。聽到消息後,麥克阿瑟長舒了一口氣。

海上的威脅消除後,麥克阿瑟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山下奉文指揮的27萬陸軍。在萊特島站穩腳跟的麥克阿瑟,為了儘快結束戰役,不斷地增派部隊上島,兵力已達18萬人,形成了幾乎10:1的優勢。同時,在日軍後方實施登陸,掐斷其賴以生存的補給線。
日軍在前後夾擊之下,萊特島的防禦體系終於崩潰。在這場戰役中,日軍除了1000人逃離,800人被俘外,其餘約7萬人被擊斃;盟軍損失也不小,僅陣亡就達3500人。對麥克阿瑟來説,收復萊特島,預示着將徹底光復菲律賓。

萊特灣戰役期間,麥克阿瑟的司令部,儼然成了新聞發佈會場,每天對外發布着捷報,牢牢吸引着民眾的眼球,他喜歡被人追捧的場面。更讓他喜出望外的是,國會授予他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終於實現了他“光宗耀祖”的願望。
殺向馬尼拉,重返逃亡之路。
1944年底,反法西斯戰爭進入了倒計時。在東歐,蘇軍通過“十次打擊”,殲滅德軍160萬人;在西歐,盟軍已進抵齊格菲防線,德國的大門已敞開。日本也一天不如一天,既無實力進攻,又不願意放棄,眼看着被美軍一點點地蠶食掉。

此時,麥克阿瑟要做的就是,如何快速殺向馬尼拉?儘管拿下萊特島,取得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但距呂宋島仍有480公里,超出了戰鬥機的掩護航程。他將目光放在了民都洛島,那裏有幾個現成的簡易機場,是個理想的前進基地。
登陸成功的當天,美軍就修復好了2個機場,大批的戰鬥機、轟炸機開始轉場民都洛島。與此同時,大批的部隊和海軍支援部隊向該地區集結。麥克阿瑟的地面部隊已達28萬人,參戰艦船達1000艘以上,完全有實力碾壓當面的山下奉文。

這天上午,在長達2小時的火力準備後,地面部隊分乘幾百艘登陸艇,向呂宋島海灘衝去。日落前,上岸部隊已達5萬人,並建立了穩固的登陸場。“愛作秀”的麥克阿瑟,不走工兵為他趕修的長堤,非要涉水上岸。當然,還有大批記者跟着他。
上島後的麥克阿瑟一點也不輕鬆,因為情報顯示日軍開始向戰俘“下黑手”。他命令部隊快速推進的同時,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解救戰俘上。他成立了許多支“別動隊”,使命就是穿插到敵後,在盟軍到達前,尋找或解救那裏戰俘們。

麥克阿瑟的緊急救援行動很有效。在戰線後方56公里的卡巴納瑞,解救了500名美軍戰俘;在馬尼拉,他乾脆隨部隊一同攻擊前進,進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被解救的5200名戰俘。他們個個骨瘦如柴、衣衫襤褸,麥克阿瑟黯然淚下。
尤其是面對昔日的戰友,他幾乎是賠罪式説道:“我回來晚了,但畢竟還是回來了。我儘可能快地趕到這裏來,並將給你們所需要的一切醫療照顧,治癒後就送你們回國”。如今的馬尼拉沉浸在狂歡之中,人們簇擁着麥克阿瑟,向他歡呼。

麥克阿瑟為了紀念菲律賓的勝利,別出心裁地邀請當年一起撤離的參謀、部下,向海軍借了4艘魚雷快艇,沿着原來撤離的路,重新走了一遍。他頗有感慨的説道:“我們在一個陰暗的夜晚離開的,回來卻是陽光明媚的、嶄新的一天”。
儘管麥克阿瑟就像凱旋的“凱撒大帝”一樣,一副菲律賓“救世主”的做派,多少讓人有些看不慣,但不管別人怎麼看他、評價他,唯一有資格能這麼做的,只有他了,因為是他始終念念不忘故土,並光復了菲律賓。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