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國人才對比,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周瑜,該如何排名?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經典

五個人可以説都是三國時期的頂尖人才,分屬不同的陣營,各自為自己政權的建設發揮了重要的貢獻,但是這裏面説的實力該如何理解呢?要知道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和周瑜五個人並不是同一個領域的人才,如果要比較他們之間的實力強弱,本身就是很不公平的,畢竟我們很難找到一個符合所有人的標準,這就好比你讓物理學家和文學家比較實力強弱,怎麼確定這個標準呢?

其實我們分析五個人就會發現他們雖然都能夠出謀劃策,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謀士的身份,諸葛亮是政治家和軍事家,雖然也能夠出謀劃策,但是謀略並不是他的特長,當然如果我們非得相信演義上的諸葛亮就是歷史真實形象的話,小編沒有話説;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情況類似,是三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謀臣,這一點從他早期在曹操麾下擔任謀士的身份就能夠明白;至於郭嘉和龐統才是三國時代真正的謀士;而周瑜是三國時代著名統帥,是軍事家,謀略方面並不突出,所以這樣的五個人,如果要比較實力的話,那麼這個實力該指代哪個方面或者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顯然將他們五個人排名並不能夠統一標準,客觀的説,諸葛亮和周瑜是三國時代入選唐朝武廟的名將,這是得到後世君主認可的名將,當然如果司馬懿沒有被追封為皇帝的話,其實憑藉他的戰功也是可以進入武廟名將的序列的,所以針對這個問題,小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為五個人的實力排名。

第一點,軍事能力。

通常我們説的軍事能力,往往代表的就是一個人統兵作戰的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武將了,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我們簡單的分析一下。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書漢中政權的丞相,也是蜀漢政權的軍事統帥,他的主要軍事功績就是平定南中,也就是演義中的“七擒孟獲”,以及五次北伐中原,當然按照《三國演義》的説法就是“六出祁山”,我們縱觀《三國志》的記載,能夠看得出來南征南中諸葛亮贏得漂亮,雖然真實歷史上沒有“七擒孟獲”,但是我們能夠從歷史記載的短短几個字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場勝利諸葛亮贏得輕鬆愉快,否則史書不會記載的如此簡略。

至於五次北伐,除了第三次北伐取得武都和陰平二郡的戰績之外,其他四次都是無功而返,當然第一次北伐收穫了姜維,第二次斬殺魏將王雙,第四次斬殺張郃,也不能夠完全説實話沒有成果,最後一次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所以我們單從諸葛亮的戰績去看,確實稱不上一流名將,他能夠成為武廟十哲,更多的是他的忠君的形象。

至於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在三國時代是比較突出的,當然他並非像《三國演義》那樣成為諸葛亮最大的敵人,其實真正歷史上兩個人就只有一次交手,也就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最終兩個人還是沒有正式見面,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了,而司馬懿最早解除兵權,是在曹丕稱帝之後,公元224年曹丕伐吳,司馬懿鎮守許昌,第二年曹丕再次伐吳,司馬懿依舊留守許都,當時主要負責糧草等後勤供給,在曹丕去世後司馬懿才真正迎來軍旅生涯,曹睿繼位之初,孫權派兵北伐,司馬懿統兵擊退孫權,擊敗諸葛瑾,斬殺東吳武將張霸;

公元227年孟達反叛,司馬懿日夜兼程討伐孟達,八天抵達新城,僅用16天斬殺孟達;後面長期坐鎮關隴抵抗蜀漢,並且最終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陣;而真正顯示司馬懿軍事能力的地方,那就是平定遼東公孫淵,公元241年面對孫權思路攻魏,司馬懿統兵增援,擊退吳軍。

而郭嘉和龐統沒有統兵的經歷,雖然我們不能夠因此説明二人的軍事能力不高,但是畢竟他們沒有證明或者沒有機會證明自身的統兵能力,其實漢朝初年的張良被後世奉為謀聖,但是統兵能力卻差到了極點,可見謀略如此出眾的人都是如此,郭嘉和龐統統兵作戰的能力並不樂觀。

而周瑜是東吳的名將,他的戰功只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跟隨孫策平定江東,並且在孫策遇刺後成為孫策的託孤重臣,最著名的戰績自然是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此戰一舉奠定了三國的局勢,後面統帥軍隊大破曹仁,奪得南郡,並且被孫權拜為南郡太守,可以説如果從各自的戰績去比較的話,五個人的實力排名是周瑜>司馬懿>諸葛亮>郭嘉=龐統。

第二點,謀略水平。

可以説從這一點比較的話,相對而言是比較公平的,畢竟五個人在謀略方面都是有不錯的建樹的,諸葛亮對於出謀劃策並不擅長,這一點從他出山擔任劉備的軍師之後,基本上看不到他獻出的計策就能夠看得出來。

根據《三國志》陳壽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説諸葛亮出謀劃策並不太擅長;而司馬懿早期就是曹操的謀士,雖然能力上不如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和賈詡,但是絕對是僅次於他們,司馬懿先後擔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跟隨曹操征討張魯的時候,司馬懿勸曹操攻打益州被拒絕,事後看司馬懿的建議非常正確,幫助曹丕登上世子的位置,曾經建議曹操採用屯田的方式解決軍糧問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司馬懿建議曹操告知孫權,後面孫權果然偷襲荊州,可見司馬懿早期絕對是一流的謀士。

郭嘉的話那就不用多説了,可以説曹操最信任的謀士,曹操反動官渡之戰,以及征討烏桓的過程中,郭嘉都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最能夠體現郭嘉能力的地方,就是在官渡之戰進行到對峙時期,東吳孫策打算統兵偷襲許都,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原本打算放棄官渡之戰會師許都,正是郭嘉讓曹操打消了這個行動,還預測了孫策被刺的事情,真的是神乎其神了;龐統是劉備倚重的謀士,投奔劉備後原本擔任縣令,因為不理縣務,被免官,後面魯肅寫信向劉備推薦龐統,最終他與劉備經過一番交流,被劉備任命為軍事中郎將。

在劉備攻打蜀地的時候,龐統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採納中計,最終跟隨劉備進攻蜀地,在攻打雒城的時候中箭身亡,葬在了落鳳坡;而周瑜是一名真正的武將,謀略是五個人中最差的,雖然統兵打仗少不了計謀,不過周瑜作為統帥,謀略肯定有,比如黃蓋的反間計,比如臨終前獻計剛打益州等等,不過從謀略水平去看,五個人的實力排名是郭嘉>龐統>司馬懿>諸葛亮>周瑜。

第三點,戰略方針。

如果我們從戰略方針上去看的話,五個人的水平也是差異顯著的,首先諸葛亮絕對是戰略大事,還沒有出山就已經為劉備規劃好了未來的戰略方向,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了,後面劉備完全是按照諸葛亮規定的戰略方針在前進,關羽丟失荊州後,劉備更是打着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攻打東吳,其實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奪回荊州,以便能夠實現諸葛亮的設想,後面諸葛亮不斷北伐,也是在踐行他的戰略方針;

司馬懿早期是謀士,更多的是出謀劃策,不過在戰略上也有建樹,比如屯田等等;

郭嘉是謀士功能比較單一,主要的作用就是計謀,對於曹操的戰略問題影響不大,其實曹操麾下的戰略大師是荀彧,根據史書記載對於戰略問題都是曹操和荀彧商討的結果;龐統的功能和郭嘉類似,雖然也建議劉備攻打益州,不過並沒有提出戰略方向的問題;最後就是周瑜了,雖然作為軍事家,但是周瑜在戰略上還是很不錯的,比如擔任南郡太守後製定攻打益州的方略,甚至親自向孫權闡述,不過返回南郡過程中病逝,讓人非常遺憾,所以説從戰略方針上看,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郭嘉=龐統。

第四點,政治能力。

五個人中間,諸葛亮擔任蜀漢丞相,在劉備擔任漢中王和稱帝之後,劉備外出作戰諸葛亮負責鎮守成都,諸葛亮能夠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後面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成為託孤重臣,蜀漢能夠從夷陵慘敗的不利局面下扭轉過來,足以看得出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三國志》評價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 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 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 管、蕭之亞匹矣。

司馬懿早期是謀士,後面逐漸成為統帥,在曹睿病逝後成為託孤重臣,不過由於曹爽的忌憚,不得不示弱,最後反動高平陵政變一舉掌控曹魏朝局,後面架空曹魏皇室,成為晉朝的實際奠基人,可見司馬懿在政治上絕對是一隻老狐狸;郭嘉和龐統僅僅是謀士,在政治上沒有施展才華的空間以及時間;至於周瑜只要是軍事人才,雖然是孫策的託孤重臣,不過孫策的安排已經將周瑜排除在政治治理之外,周瑜僅僅負責政權軍事方面的責任,不過因為身份地位的存在,對於東吳的影響力還是存在的,比如面對曹操的威脅,正是周瑜堅定了孫權和東吳羣臣抵抗的決心,所以從政治能力上去看的話,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郭嘉=龐統。

所以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看,每個人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不過綜合四個方面去看的話,毫無疑問諸葛亮第一,戰略和政治能力非常突出,軍事能力和謀略略遜一籌;司馬懿第二,雖然沒有第一,不過每項都不差;周瑜位列第三,軍事能力是五個人中最突出的,戰略上也有不錯的表現;郭嘉第四名,謀略能力技高一籌,卻強於龐統,至於龐統絕對是五個人中最差的,除了謀略領域僅次於郭嘉之外,其他方面都是最差的,可見郭嘉和龐統僅僅是功能單一的謀士而已,所以綜合能力去分析的話,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郭嘉>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