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當文史君第一次看到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基本上是跪拜式讀完的。
不僅文史君如此,據説當時的閲卷老師看到這篇文章也是驚着了。普通閲卷老師不敢下結論,最後申報語文組組長處,閲卷組長也是反覆讀了好幾遍,最後佩服於考生,給了滿分。
這篇文章完全是採用駢體古文的方式完成的。用詞遣句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極為純熟,並且文中有很多生僻字,現在極少用到,甚至研究古文獻的老師也有四五十個字不能識別,最後還是藉助字典才完成解讀,據説當時光是註釋,就寫了滿滿4頁。
由此可見,這篇文章的難度,和寫作的高度,不亞於王勃的《滕王閣序》吧!接下來,我們一起賞析這篇文章的第一段:
呱呱小兒,但飲牛湩(dòng),至於弱冠,不明犍狀。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識豜豭(jiān jiā)。每齧毚(chán)臑(nào),然竟不知其夋兔。方彼之時,窋(zhú)詫之態,非闠闠(huánhuì)之中所得見也。
先不説了解其意,單單是這漢字不加拼音的話,估計都有三分之一不認識。其實在明白其含義之後,這文章開篇也寫的很有深意。
呱呱墜地的小孩,只知道喝牛奶;到二十歲,還不知道牛的樣子。幼小的豬,(小孩)每天都吃它的肉;等到成年,也不能分辨豬的公母。人們常常啃吃野兔的兔腿,然而最終卻不知道狡兔有三窟。在那個時候,兔子從洞穴裏出來的神態,不是街市之中能夠看見的。
文章開篇,便用辯證的手法來寫。雖然現在社會發達,牛奶、豬肉、兔肉都是尋常之物,但是小孩子們尤其是城裏的孩子大都都沒見過這些動物,野兔行動時的形態,更是看不見了。
當時高考的作文命題是以“綠色生活”為主題,這位考生用“古為今用”的手法主要描寫的是生態被破壞、環境惡化造成的社會現象,同時呼籲人們保護環境。十分切題。
其中文中更有“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網法,下偩幾何未可知也。”“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萬物,此獍也。今其不宜瞡瞡,遺禍搙孫,當修長遠之道以藾萬世。”等警示之語,讓人讀之,感慨良深。
話説這篇文章出來之後,當時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自高考制度實行以來,這還是第一篇古文造詣如此之高的文章。令很多學者都驚呼不已。
雖然此前2001年有一位考生也是在高考考場用古文寫了一篇《赤兔之死》,但《赤兔之死》充其量也是用文言文寫就,仿照的是“三國體”的風格。如今這位考生,用純正的古文寫就,難度之高、修養之深,估計都可以媲及韓愈、柳宗元之流了吧!
出名之後,消息不脛而走。很快記者們就採訪到了這位考生。這位考生名叫王雲飛,是江蘇如皋中學高三(12)班的學生,還是一名理科生學生。
王雲飛表示,自己平時就對古文比較感興趣,先後自購了《史記》和《尚書》,曾經把《資治通鑑》翻爛,此前在多次考試中還嘗試寫過武俠小説、文言文小故事等。
用心之深,自當厚積薄發。王雲飛正是以常人無法想象的痴迷和努力,才會有此成就。當時他不僅文章出眾,高考分數也超過了一本分數線。很多學校都為其拋來了橄欖枝。甚至北大也為他發來了邀請。
但最終王雲飛還是選擇了志願上填報的,且已順利被錄取的東南大學。也許很多人為此不解,總以為北大更好。可王雲飛卻説:“作一個有誠信的人,就要做到一口唾沫一顆釘,要終於自己的選擇,豈能向三國呂布那樣反覆無常,豈不讓人恥笑?”。
這也許就是文化人的道德標準吧。文史君以為,深受國學影響的人,往往在自我修養和品性方面都很卓越。所以民國時期的語文課本,非常注重國學知識的教授。
最後王雲飛不僅選擇了心儀的東南大學,還就學了東南大學最享有盛名的土木工程專業。但也有學者以為他選擇這個專業,太過可惜了,以他的古文造詣,直接讀古文獻碩士都沒有問題的,讀者們你們怎麼看?
讀者們,關於“王雲飛的故事”,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