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正文,我們主要是跟大家分享經典劇!

同理,公眾號下回復康熙王朝獲得觀影資源!

康熙帝8歲即位,69歲去世,在位長達61年,除去親政前的7年,其執政也達54年。在位時間之久,堪稱中國曆代皇帝之最。他不僅是清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賢明君主之一。他治國首重治黃,根治水患,整修大運河,暢通增運,獎勵墾荒,鐲免錢糧,增丁不加賦,經濟空前繁榮;倡導文教,注重教育,組織學者整理典籍,編幕圖書。他以傑出的才能,巨大的勇氣,開創了一個盛世的新時代,把中國封建社會推進到新的發展高峯。在他的統治下,堅持國家的統一,反對分裂;對外反侵略,捍衞國家主權;推行民族聯合的政策,實現了國家與民族的“大一統”,把一個歷經50多年戰亂、殘破而分裂的中國,重新凝聚成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的國家。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康熙皇帝的輝煌一生成就了《康熙王朝》成功的基本背景,這樣一部反映偉大帝王的電視劇,首先就已經有了奪人眼球的吸引力。《康熙王朝》也確實成為了一個經典

但就是這個經典的歷史正劇,偏偏在歷史知識上錯誤百出。可以説它每一集都有不止一處的歷史硬傷,整部四十六集的電視劇中歷史錯誤更是多如牛毛。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我們首先來看看它究竟犯了哪些歷史錯誤,再來看看為什麼這麼多的錯誤也沒能阻擋它成為一部正劇裏的經典。

一、少年康熙時代的瞎編亂造

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勤政、刻苦。清入關初,規定皇帝每月逢五之日親臨太和殿處理政事,其它時間則靈活掌握。康熙帝親政後,改變此項規定,除實行逢五日臨朝,其餘每天到乾清門聽政議事,其後50多年,“早夜孜孜,有如一日”。臣屬曾勸他節勞,他説:“膚惟政治,務在精勤。再説批閲奏疏,更是件苦差事。他卻是不捨晝夜,一定將當天送達的奏章批閲完,從不拖拉。吳三桂叛亂時,每天多達三四百件,他批答如流,不積壓一件!晚年,他還説:他閲奏本“曾無一字疏漏”。他出巡外地,同樣閲奏章。他説:“於政事,無論大小,從未有草率完結者。”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帝與歷史上的康熙帝大相徑庭,幾無相同之處:例如,編導把少年康熙帝沉靜、愛思考、刻苦讀書一筆抹煞,卻憑主觀想象,把他描繪成不愛讀書、頑皮、使性子、挑剔老師的頑劣少年。治黃、河務、撤三藩三件大事,本是少年康熙帝提出,並書之於宮中柱子上,日日提醒自己。而《康熙王朝》將此重要史實轉嫁到子虛烏有的所謂“伍次友”其人,由他提出,被少年皇帝採納的。為了迎合“觀賞”的需要,又製造出康熙帝、蘇麻喇姑、伍次友的“三角戀愛”。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其實,蘇麻喇姑的記載非常少,據悉在滿文中有點滴記載,説她是孝莊自瀋陽帶來的一個奴婢,從小侍候孝莊文皇后,並隨其嫁給皇太極。她與孝莊文皇后歲數相差無幾,比康熙立帝約年長40餘歲,當為康熙帝的奶奶輩。她曾經參與滿族服飾的創制,並是康熙帝的啓蒙老師,晚年還帶助康熙帝教育子女。到了電視劇裏卻變成了她康熙帝身邊,出出進進,晝夜不離身邊,為康熙帝出謀劃策,而朝廷中的大批重臣、能臣都不如她。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另外,在皇帝身邊還有一個男人即魏東亭,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人。可以肯定的是康熙也從沒遇到過女子下毒殺他的情況。

關於康熙少年時代比較正確的兩件事就是:第一,他確實出過天花,所以真實的康熙皇帝很可能臉上有麻子。第二,他確實參加過科舉考試,還得了第三名。

二、四位輔政大臣的一塌糊塗

《康熙王朝》將輔政的史實搞得一蹋糊塗:索尼老奸巨滑,明哲保身,毫無責任感;鰲拜專權奪權,遏必隆與蘇克薩哈不起作用。他們從輔政伊始,就展開鬥爭,起因是蘇克薩哈揭發鰲拜私自侵吞“圈地”。但這個設定卻是錯的。

其實,四輔臣輔政的史實既簡單又清楚。這四個人和歷史上的眾多輔政大臣一樣,經歷了同舟共濟、同牀異夢和同歸於盡三個階段。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初期,他們四人和衷共濟,忠心耿耿,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但很快就有了矛盾。矛盾的緣起,源於蘇克薩哈與鰲拜的個人關係不睦而結仇。原因確實是鰲拜挑起重新調換已圈的土地的事件,使矛盾激化。但這個圈佔土地卻不是電視劇裏説的圈佔土地。

清入關初,為安置新遷入的滿洲貴族及八旗將士的生活,將京城周邊地區歷戰亂而成無主的耕地包括明朝勳戚們的土地,連同當地部分漢人的有主土地,一體圈佔為己有,名曰“圈地”。掌權的多爾袞出於私利,竟將應撥給鑲黃旗的永平地區的好地撥給了他所屬的正白旗,而把應撥給正白旗的保定等地區的貧瘠地劃給了鑲黃旗,後者卻是敢怒不敢言。不過,20餘年過去了,倒也相安無事。鰲拜分掌輔政部分大權,舊事重提,執意調換,引起朝廷內外,連及兩旗的旗民,皆騷動不安,引發一場流血鬥爭。蘇克薩哈屬正白旗,堅決反對“更換”兩旗土地。鰲拜屬鑲黃旗,執意“更換”。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這場兩人的鬥爭中,另外兩位輔政大臣中索尼“素惡蘇克薩哈”,給予支持。遏必隆則隨聲“附合之”。於是鰲拜有恃無恐,命户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柞,巡撫王登聯具體實施。不料,遭到他們三人的堅決抵制。鰲拜大怒,假傳康熙帝旨,將三人逮捕下獄,欲處死。康熙帝雖年幼,亦知殺大臣不合適,明確表態不同意。然而,鰲拜置皇帝於不顧,盜用皇帝的旨意,於康熙五年十二月將蘇納海等3人判為絞刑處死,籍沒家產。康熙帝對此無能為力。

簡單來説,歷史上的蘇克薩哈和鰲拜之間關於圈地的爭論是歷史遺留問題。而電視劇裏描述的圈佔土地是指鰲拜要將漢人的農田公開搶奪為滿人的財產。由此激發了朝野的反對,蘇克薩哈趁機揭發鰲拜多佔“圈地”。可見,根本就不懂“圈地”的涵義,根本是搞錯了。

而蘇克薩哈之死也不是因為圈地,而是因為權力鬥爭。

圈地時間之後的第二年六月,索尼去世,鰲拜乘機搶權。他由原第四位搶居“首列”,蘇克薩哈、遏必隆處處退讓。於是,鰲拜獨掌朝政大權,結黨成派。

不久,14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蘇克薩哈為避開鰲拜,急流勇退,即提出辭去現職,要求“往守先皇帝陵寢”。鰲拜則以蘇克薩哈心懷不滿,以“大逆”論處,謀興大獄,將蘇克薩哈及長子、兄弟及侄女與內大臣查克旦統統處死。康照帝堅決不允,鰲拜利令智昏,“攘臂上前,強奏累日”。康熙帝被逼不過,忍痛批准。害死蘇克沙哈之後,鰲拜更是毫無顧忌,氣勢洶洶。朝廷內外成了鰲拜勢力的天下!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其結局,正如人們所熟知:康熙帝少年老成,以“布庫戲”為名,招選一批年少力壯的貴族子弟為其心腹,其中就有索尼次子索額圖。於康熙八年五月,略施小計,指使這批少年親信一舉將鰲拜擒獲,其勢力傾刻瓦解。康熙帝不忍心處死鰲拜,將其長期拘禁,後死於幽所。

從四輔臣受命輔政,到鰲拜及其集團的破滅,只有8年時間。

三、平定三藩之亂中的錯誤

電視劇裏搞錯了的第一個問題是三藩之亂時的三藩究竟是那些人。清朝初年,以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貴、平南王尚可喜守廣東、靖南王耿繼茂守福建,合稱“三藩”。吳、尚都是第一代王,耿為第二代王。

吳三桂叛亂時,已經61歲,尚可喜則70歲。吳叛前二年即康熙十年,靖南王耿繼茂病逝,其長子耿精忠繼承王爵,是為第三代王,時年不過30餘歲。《康熙王朝》卻通過孝莊太后之口説:“這耿精忠六十有二了,吳三桂也是五十有八了。”

電視劇裏搞錯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撤藩的準備過程。康熙確久有撤藩之意,但懼於三藩勢大,不敢貿然下達命令,他是含而不露,心藏玄機而不泄,只是在尋找機會而已。《康熙王朝》卻儘量宣揚此事,吵吵嚷嚷,討論、爭論,搞得沸沸揚揚。事關重大,康熙帝豈能知此愚蠢?為了穩住三藩,凡是舉報他們過錯的人,都遭到重處。《康熙王朝》卻把這一重要事實轉嫁給雲南巡撫朱國治身上。實際上給吳三桂下達撤藩令,不是朱國治,而是康熙帝轉派欽差折爾肯等專程赴雲南宣佈的。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電視劇搞錯的第三個問題就是三藩之亂的過程。撤三藩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究竟誰先提出撤藩的?《康熙王朝》指為吳三桂首先自請撤藩,這完全錯誤。史有明載:是尚可喜最先申請撤藩,“歸老遼東”。康熙帝抓住這一時機,立即批准。吳、耿大受震動,被迫上疏,言不由衷地也表示撤藩。吳自信康熙帝與朝中大臣一定會挽留他。他想錯了。康熙帝明知其偽,亦批准。這就叫弄假成真。吳無路可走,遂舉兵叛亂,抗拒撤藩。

要説吳三桂也是很傻很天真啊!要野史君説啊,因為吳三桂雖然帶過兵打過仗,但歸根結底還是一介文人和知識分子,是一個普通的明朝官員,實在算不上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歷史上他被騙了三次,所以簡直算是明末清初政界最善變的失敗者和悲劇人物啊!

野史君前段時間在微信號寫過一篇《吳三桂人生中的三個大忽悠》,好好掰扯了下吳三桂到底被誰騙,他們又是怎麼騙吳三桂的。大家要是有不同見地,歡迎切磋討論!

特別要強調的是,尚可喜至死沒叛清,一再拒絕吳三桂的威脅利誘。《康熙王朝》的編導誤以為“三藩之亂”必是他們共同叛亂。於是,便設計尚、耿二王同去雲南,與吳三桂密謀策劃,康照帝召三王同進京以作試探等情節,又加進一個詐稱“朱三太子”實則是京城“市井無賴”的楊啓隆,奔走於雲南與北京之間,進行策反。這些情節不符合歷史事實。

四、收復台灣中的嚴重失實

錯誤之一:劇中人物明珠所謂鄭成功於明末清初收復台灣一説,是嚴重失實。實際上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回台灣的時間,應該是清順治末康熙初。

錯誤之二:該劇的劇情展開到康熙二十八年時台灣還沒有統一,而且是剛開始涉及。實際上台灣於康熙二十二年回到祖國的懷抱。根據《靖海紀事》記載,當年攻克台灣的功臣施琅於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具疏飛報“舟師渡海,克取澎湖。”當年七月二十四日又題報“台灣兵民削髮,偽藩資繳冊印。”清宮修《平安海寇方略》鄭四載稱,“康熙二十二年八月甲寅,提督施琅奏,台灣悉平。”還有大量檔案文獻都能證明康熙朝統一台灣是康熙二十二年這一歷史事實。

錯誤之三:該劇中所描繪的施琅這個人物,與史實不符。實際上施琅原為鄭芝龍部下,順治三年隨鄭芝龍歸順清廷,並參與清政府統一東南沿海省份的軍事活動。康熙元年職任福建水師提督,後加靖海將軍。康熙四年率水師進兵台灣,因遇颱風未果。施琅於康熙七年奉命赴京任職,直至康熙二十年。之後,施琅奉命再次出任福建水師提督,籌備進兵事宜,並於康熙二十二年再次出兵台灣,完成了統一大業。

所以劇中説施琅直到康熙年間才歸順朝廷的所有設定是錯的,再進一步説就是《康熙王朝》中關於施琅的所有情節都是錯的,如果砍掉這一部分,四十六集的電視劇大概就能縮減到四十集。

錯誤之四:該劇中所展開的“台灣棄留”問題。“台灣棄留”問題並非康熙二十八年提出,而於康熙三年就已經提出,康熙二年清軍在荷蘭夾板船的協助下一舉攻克廈門、金門等沿海島嶼。次年,清廷準備派施琅進兵台灣,並研究攻取台灣後的“棄留”問題,但由於進攻失敗,所以擱置了問題。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攻取台灣之後。施琅於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具本詳細陳述“台灣棄留”的利害關係,指出“棄之必釀成大禍,留這城永固邊困”,主張派兵駐守台灣。據清代檔案即康熙二十三年的“起居注冊”記載,“上曰:台灣棄取所關重大,鎮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當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致失所,棄而不守,尤為不可。”經過反覆會議之後,聖祖皇帝玄燁允准在台灣設立郡縣營伍制度,以管理台灣,守衞台灣,從此將台灣納人到清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錯誤之五:該劇二十八集中,內閣大學士明珠以欽差大臣義赴台與鄭錦談判。這一情節又與史實不符。在歷史上,清政府確曾派人和鄭錦和談,但不是康熙二十八年之事,也不是派明珠去談判。實際派人和談時間應為康熙六年,清政府的談判代表為福建招撫總兵官孔元章。

錯誤之六:該劇中的歷史人物姚啓聖,也與歷史上的姚啓聖有很大出入。該劇展開到康熙二十八年時,劇中人物姚啓聖從馬廠的叫化子直接升任為福建總督,這與歷史事實不符。

歷史上的姚啓聖不是“官越做越小”。實際上,姚啓聖於康熙十四年前任督糧道,康熙十四年至十七年任福建布政使,十七年至二十三年任福建總督,並於當年十二月死。也就是説,姚啓聖在不到5年功夫即從一個記名知縣升到福建總替。而且姚啓聖也不是什麼叫花子,他曾經在福建沿海一帶經商,家中十分富有。

五、平定噶爾丹的立場問題

《康熙王朝》的末尾是平定噶爾丹,出現三個新人物—葛爾丹,容妃和藍齊兒。噶爾丹確有其人,但是歷史上卻根本沒有康熙帝的愛妾容妃及其所生的公主藍齊兒,這些內容純屬虛構。至於藍齊兒下嫁噶爾丹的恩愛乃至生離死別的場面,更是胡編濫造,極大地違背歷史真實。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論説容妃,在清史上倒是有個榮妃,音同字不同。而那位榮妃本是乾隆皇帝的妃子,論輩份是康熙帝的孫子媳婦,在史書上也未見記載榮妃在乾隆帝面前,有如電視劇中容妃那樣地干預康熙帝的朝政,乃至私下接見大臣談論軍政要務的史事。按清制,後與妃是絕對嚴禁干預朝政的。

至於噶爾丹其人,倒是值得説一説了。噶爾丹是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其部是明代瓦刺部的後裔,分散居住在天山以北地區,過着遊牧生活。康熙開朝初,噶爾丹接替其兄僧格當上首領後,向東向南吞併鄰近部落的大片領地,仗勢強大,妄想借助沙俄的外力支持,稱雄西北,分裂祖國,並於1690年悍然親自統領2萬騎兵,向東或向南攻擊已經歸服清廷的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前鋒竟抵達距離北京350公里的烏蘭木通,威脅清廷京師安危。

康熙皇帝則斷然決定回擊平定噶爾丹分裂勢力,從1690年至1697年,經過三次御駕親征,先在烏蘭木通,後在昭莫多,兩次殲滅噶爾丹軍。噶爾丹兵敗加眾叛親離,在大漠荒原上默默服毒死去,結束了勾結沙俄,分裂祖國的罪惡行徑。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然而《康熙王朝》卻編造噶爾丹是在戰場負傷後,被大阿哥斬殺割下首級帶走。而噶爾丹被殺斷氣的場面也很“堅強”,藍齊兒母子又雙雙在場親眼所見,然後又是藍齊兒母子跪地親手給噶爾丹立起墳頭,墳頭上又安放着葛爾丹的馬鞍。最後竟是葛爾丹的小兒子站立墓前發誓要繼承父業向康熙報仇。其情其景是多麼“壯觀”與“壯烈”啊。影視片的編導者,對噶爾丹這個歷史上的反面人物如此“頌揚”,也太離譜了。

後來的畫面上,又突然用容妃表述噶爾丹的遺子竟與康熙王朝和解,噶葛爾部歸順清廷了。這也是很不合乎歷史真實。當噶爾丹兵敗之後,準噶爾部的貴族還是多次在邊疆挑起戰爭,其中大叛亂即有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亂,準噶爾部貴族阿睦爾撒納勾結沙俄的叛亂。清王朝在各族人民支持下,歷經幾十年的同分裂和叛亂勢力鬥爭,才取得了勝利。至1762年乾隆皇帝指派伊犁將軍,管理天山南北地區,方使我國西北邊疆得以鞏固。

六、整部電視劇中的其他問題。

1、該劇的片名就不大準確、到位。

“王朝”一詞,在中國的史書與古代的歷史文獻中並沒有出現過。如果説一個朝代,一般均用“宋朝”、“明朝”、“清朝”,或“大唐”、“大明”、“大清”,或“唐皇朝”、“宋皇朝”、“明立朝”、“清生朝”稱之。如果專指明清時代某一位君主在位期間,則稱:“嘉靖朝”、“萬曆朝”、“順治朝”、“康照朝”等等。“王朝”一詞多在古代西方的一些國家常用,因為在古代歐洲多是由一些“王國”、“公國”構成的……。

近年來雖然也出現了,諸如“唐王朝”、“宋王朝”、“明王朝”、“清王朝”之類的提法,但也很少見把君主“年號”稱“王朝”的提法。用一個皇帝來代稱一個朝代,這肯定是不合適。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2、在《康熙王朝》中,人們張口閉口都是“滿清”長,“滿清”短,甚至孝莊太立太后也自稱“滿清”......其實“滿清”包含歧視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貶義,清朝統治者從來沒有自已稱自己為“滿清”的,一般都是叫“立清”,或“大清”、“大清國”。

“滿清”一詞是在清末民初,人們反滿情緒高漲的時期常用的,後來雖然偶爾也見人們使用,但解放後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團結,因此人們已很少再用了。因為歷史上漢人當皇帝時,從來沒有“漢宋”、“漢明”的叫法,偏偏少數民族人作皇帝時,才有“蒙元”、“滿清”的叫法。

3、該劇有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瀋陽,以“七大恨”為名起兵反明的説法,這是錯誤的。其實,宣佈“七大恨”不是在瀋陽,而是在“興京”—赫圖阿拉提出的。定都瀋陽是努爾哈赤起兵以後,基本打下了遼東之後才發生的。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4、清朝初期,中日兩國均採取閉關的政策,日本更是採取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只船片板和人員往自出國。如果日本人私自出國,就犯了殺頭罪。並且當時中日兩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怎麼會有使節往來呢?正因為當時兩國根本沒有使節往來,康熙皇帝生怕日本與南明殘餘勢力聯繫,派人到日本瞭解情況,都要秘密進行。例如,康熙四十年,因聽説日本國有“動靜”,便下旨命江寧織造,蘇州織造和杭州織造共同商議選派人員到日本調查,最後選定杭州織造烏林達英爾森改扮成商人,從上海秘密出發,赴日本長崎“探視”情況。試想在這種情形下,怎麼會出現如《康熙王朝》中的日本和俄羅斯、朝鮮等國使者一起向中國皇帝進貢的場面。

5、“正大光明”匾,本來是順治皇帝寫的,怎麼在《康照王朝》中,竟成了康熙皇帝悟了多年的產物?

6、熙皇帝命令過一些傳教士到全國瀏繪地形,並繪製了《皇典全圖》。但在《康熙王朝》中,它卻成了“周培公”的作品,與史實不符。

7、由於該劇的編導者,時清朝的典章制度不甚瞭解,因此鬧出了許多笑話。這一方面來説,關於清代帝王和皇后的諡號和稱呼是電視劇犯錯的重災區。

如“孝莊”是“諡號”,即康熙皇帝給他死去的祖母上的“諡號”。這是給後人用來時她的享稱。這個稱號,本人在世時是不用的。可在《康熙王朝》中,竟出現了太皇太后自稱:“我幸莊”、“我幸莊”的荒唐場面。再有,在康熙朝,人村她一般都稱為“太皇太后”,可在該劇中有時稱“太皇太后”,有時又稱“皇太后”,非常混亂。

再如,“聖祖”本來是康熙帝死後的“廟號”。但電視劇裏,明珠當着康熙帝的面説:“大清律乃聖祖所定。”“聖祖”就是康熙帝死後的廟號,他活着的時候,他本人及羣臣怎能知道他死後的廟號?而且還有“聖祖”給孝莊太皇太后託夢之説,就更不知道由何而來。

又如該劇中有幸莊太主太后到東陵去“祭祖”一場,不知祭何人?因為當時的清東陵是隻有她兒子福臨一人的“孝陵”;如果説是祭“永陵”,或“福陵”、昭陵,但無論哪一座陵,在當時的條件下,坐什麼車,騎什麼馬,一夜之間,甚至一天、兩天之間也是到達不了的。

8、另如,在該劇中,康熙帝臨終前自稱自己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這一説法也不準確,在他之前比他壽命長的皇帝有好幾位,如宋高宗趙構就活了81歲。明太祖朱元璋就活了71歲。

9、劇中自相矛盾處多有,如吳三桂與朱國治比賽釣魚,説:“朱由榔投湖自盡”。到了下一集,其子吳應熊説:“絞殺了朱由榔”。又如吳三桂行賄索額圖,給了20萬銀票;又每年給莫洛10萬兩白銀。其實歷史上這兩個人都是康熙極信任的重臣,索任大學士,莫任刑部尚書,都是主張撤藩的大臣裏最為堅決的,有何根據説他們受賄?

七、《康熙王朝》的成功之處

儘管這部電視劇有如此多的問題,但我們都知道《康熙王朝》是一部成功的電視劇,口碑很好。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

1、《康熙王朝》作為一部歷史劇,較好地處理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辨證關係,在基本史實框架、總體歷史背景、重大歷史事件的是非性質方而忠於歷史的同時,又對歷史事實進行了合理的加工和改造,目的是為了使矛盾衝突更加集中,從而更深入地挖掘出歷史的真實面目。前面所説的《康熙王朝》所有史實錯誤都是出自於此。它雖然錯了,但錯得讓人恨不起來。因為它所有的錯都包含在了一個特殊的邏輯當中。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在《康熙王朝》中,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的權術之爭,比刀光劍影的戰爭場而還要驚心動魄。比如鰲拜與班布爾善的密謀廢帝,索額圖夥同黨羽煽動朱三太子夜襲康熙大營,吳三桂廣羅親信權勢熏天,王輔臣擁兵自重抗旨不戰,周雲龍、葛禮之流的陽奉陰違貪贓枉法等等,這一切象一張密不透風的網,把皇帝牢牢地罩在其中,皇帝不得不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對付他的政敵和懲治他的官員上。

這一方面説明封建官本位思想對人的扭曲與異化,另一方而也説明封建帝制、封建專制集權政體本身就是假惡醜及貪官污吏滋生的温牀。正如劇中康熙所説的那句話:“京城是個大染缸”,任何人一旦進入這個環境,就會不自覺地陷進去,失去其本來的做人準則和道德良心,鬼迷心竅般地追逐權力,爭奪地位。剛直不阿的李光地就是如此。李光地曾經上萬言書直陳民間疾苦,深得皇帝信賴,在福建作特派使期間,他足智多謀、顧全大局,為收復台灣做出了巨大貢獻。作了朝廷大臣後,他還果敢地當而揭穿索額圖、明珠的陰謀,被皇帝免職押入大牢。後來他逐漸明白了官場鬥爭的殘酷,開始變得無情無義、心狠手辣,和索額圖、明珠一樣,成了玩弄權術的政治動物。用康熙的話説,他是“用心狠毒,但才能卓著”,而才能一旦用到了邪道上,就會變得尤為可怕。這正是《康熙王朝》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地方。

與《太平天國》等歷史劇相比,《康熙王朝》既不過分渲染氣勢磅礴的宏大場面,也不刻意製造眼花繚亂的視覺奇觀,更不對歷史事件作傳奇化改寫,而是透過九重之內的宮廷陰謀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動亂,來深刻地揭示歷史的本質以及人在歷史的沉浮中命運的可悲與可嘆。因此,走進《康熙王朝》,觀眾始終會有一種沉重感和辛酸感,它讓觀眾看到了一切人間悲劇的社會根源,並從中發現延續至今的某些社會觀念的歷史淵源。這也是《康熙王朝》比以往的歷史劇技高一籌的地方。

2、《康熙王朝》雖然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展開故事,但它卻把側重點放在了對人的刻畫上,在人物性格的開掘、情感衝突的渲染、人性矛盾的揭示等方而,比以往的歷史劇有了明顯的進步。在《康熙王朝》中,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無論是宮妃還是太監,無論是落魄文人還是平民百姓,每一個人物的心靈中都藴涵着豐富的歷史和人性的信息。順治、康熙、孝莊、索尼、鰲拜、索額圖、明珠、周培公、李光地、魏東亭、姚啓聖、容妃、藍齊兒、蘇麻喇姑、伍次友等,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成為支撐這部電視劇藝術生命的主要因素。

康熙是這部電視劇的中心人物,也是塑造得較為成功的帝王形象。對於這樣一位歷史上褒獎有加的皇帝,電視劇並沒有一味地美化他,而是把他放在各種矛盾衝突的焦點上,從而更深入地表現他性格的多而性和情感的複雜性。康熙是從一個天資聰慧的少年走上王位的,這時的康熙雖然有着志在必得的優越感,但仍然可以看到他和常人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比如天真活潑、真誠待友、任性淘氣、機智果敢等。然而.在經歷了一系列政治打擊和生死較量之後,他的帝王氣質逐漸顯現出來,而作為人的天性和情感則一點點退隱,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多情可愛的“龍兒”終於變成了“聯”,變成了一個多疑、專橫、傲慢、冷酷的真正的皇帝。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作為一個皇帝,他擁有了大清國,但卻失去了他最疼愛的女兒藍齊格格,最器重的太子和大阿哥,最知心的容妃和蘇麻喇姑,以及最信任的伍次友和周培公。在劇中,作為常人的玄燁和作為皇帝的康熙不斷進行着較量,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為了大清國的利益,他不得不一次次地作出選擇,而選擇的艱難和痛苦就構成了人物形象豐富的信息和複雜的特點。

康熙的性格有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每一次重大的政治鬥爭都會對他的心理和情感產生強烈衝擊和影響,並由此改變他原有的善惡標準與是非觀念。從違心地斬殺了蘇克沙哈到秘密地監視魏東亭,從委曲求全與索尼孫女赫舍裏成親到和蘇麻喇姑的有情無緣,從冷落周培公到囚禁姚啓聖,從威逼藍齊兒遠嫁到貶容妃為奴,從彈勃索額圖、明珠到放逐李光地,從軟禁到廢除太子,這一切都真實細膩地表現了康熙在情與法、愛與恨、真與假、善與惡之間選擇時矛盾和痛苦的兩難心態。

劇中有很多場面非常感人肺腑扣人心絃。比如,作為一個父親,他特別喜歡藍齊兒,把她視為掌上明珠,併為她精心地謀劃未來。但面對噶爾丹的逼婚,他先是震怒後又妥協,為了大清江山的安危,他不得不忍痛割愛。當藍齊兒質問父親:“你是皇帝,為什麼不能保護自己的女兒”時,他告訴女兒:“你就當是為大清國殉難了吧”,這種理直氣壯而又不近情理的話語,其中包含着多少的辛酸和無奈。

於是他兩次親征,決心剿滅噶爾丹以解國仇家恨。第一次交戰,就遇上藍齊兒闖入兩軍陣營之間大喊停戰,康熙果斷下令:“大戰在即,不能為一個丫頭亂了軍心,現在,誰擋在朕的面前,誰就是朕的敵人。”當激戰結束,康熙對不顧勸阻去尋找藍齊兒的容妃説:“你們死了,朕會傷心很久,但朕絕對不會因為骨肉之親而放棄天下大義,壞了君王之道。”這一場戰爭,既是康熙與噶爾丹的交戰,也是康熙與自己的情感和心靈的交戰。第二次交戰,康熙終於如願以償,消滅了噶爾丹,但卻把女兒推向了痛苦的深淵。當他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找到了藍齊兒,誠懇地向她道歉並準備接她回宮時,藍齊兒冷冷地回敬他:“你是大清國的皇帝,而我是噶爾丹大汗的王妃,你沒有權利再命令我。”這既是對他的怨恨,也是對他的報復,是他一手製造了這場悲劇。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看着痛不欲生的女兒和外孫,康熙心如刀絞,他悲痛地跪在女兒面前請求女兒的理解和原諒。當女兒決意要留在草原撫養遺孤時,康熙深情地對女兒説:“我和你額娘都很想你,你隨時都可以回家。”在這裏,康熙的強硬和仁慈都表現得非常充分,皇帝和父親的雙重身份,使他身不由己地陷入人性矛盾之中。

面對太子和大阿哥,康熙更是矛盾重重、進退兩難。康熙曾對大阿哥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建功立業,作皇子們的楷模。但大阿哥終於抵擋不住權力的誘惑,嫉妒心損害了他的品德,使他做出了許多讓父親失望和痛心的舉動。首先,以皇子自居不聽勸阻,帶領福建水師攻打台灣,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對此康熙並未責罰他,反而給他加官晉爵,目的是為了激勵他。其次,攻打噶爾丹時急功冒進,被噶爾丹抓獲,卻謊報是受傷迷路而晚歸。康熙提升他為兵部大臣,他抓住時機攻擊太子,令康熙極為反感。當康熙得知他被俘的真相時,狠狠地煽了他一個耳光,然後又重重地煽了自己一個耳光,這是大清國的恥辱,是不可饒恕的死罪,但康熙還是告戒大阿哥不要再向任何人提起此事。直到大阿哥失去理智,迫不及待地想要除掉太子時,康熙才憤怒地將他打倒在地並痛罵他禽獸不如。將大阿哥軟禁並抄家後,康熙又下令給大阿哥去枷治病,説他有冤屈。

而對待太子,康熙更是恨鐵不成鋼,他多次容忍他的過錯,但始終沒有把他培養成一個理想的君王,為此他傷透了腦筋,也耗盡了心血,他只能把這一切看成是自己的罪過。作為父親,他真的不忍心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下手,但作為皇帝,他又不得不大義滅親。在親情和國法之間,他只能選擇後者。

《康熙王朝》還用大量的篇幅表現了康熙在個人與國家、情感與理性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比如,他與蘇麻的關係一直都很微妙,蘇麻不僅是他的紅顏知己,更是他的得力助手。少年的康熙雖然對蘇麻一往情深,但他卻沒有象他的父皇順治那樣“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挽留恩師伍次友,他曾想把蘇麻作為禮品贈予他,被伍次友婉言拒絕後,他又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而喜上眉梢。當蘇麻拒絕做他的皇妃而削髮為尼時,他又氣又恨,但最終還是容忍了蘇麻的無禮,留她在身邊侍侯自己,因為他捨不得失去這樣一個疼愛他並理解他的女人。蘇麻在很多時候似乎成了康熙的精神支柱,康熙既可以向她傾吐自己的委屈與苦惱,又可以與她商討治國方略,但康熙始終無法得到她。因為,聰明的蘇麻清醒地意識到,皇帝可以給她榮華富貴,但不能給她做人的自由和權力,為了政治需要,他隨時可能放棄一切,保持這種主僕關係、姐弟關係才能使他們的情誼更持久更純潔。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最後,蘇麻只能在信中表達她的愛,康熙也只能在蘇麻的遺像前來品味這無言的愛。康熙和蘇麻之間的情感糾葛讓觀眾看到了個性與情感是如何在壓抑與剋制中變得蒼白和麻木。康熙與容妃的悲劇,更準確地傳達出康熙在情與法、愛與恨的反覆較量中極端痛苦的心理。康熙從心底裏明白,容妃是陰冷的後宮中唯一一個值得他信賴和恩寵的女人,但他卻不允許她違反規矩,冒犯皇威。容妃不聽皇帝勸阻,冒死衝入戰場與女兒藍齊兒相見,惹惱康熙降貴妃為妃。容妃得皇祖母遺旨力勸皇帝勿廢太子,激怒康熙又被降為常在。容妃私自放走紅玉並當而指責康熙的錯誤,讓康熙顏面掃地並憤而將其逐出後宮被貶為奴。正如容妃所言:皇帝是掉進了噩夢裏,想睡睡不安,想醒醒不來。諸子爭儲,手足相殘,皇上心裏比誰都苦都痛,這時候誰對他最親,他就會把他的恨砸在誰身上。

在慶賀康熙的“千叟宴”上,康熙揮酒祭天、敬眾臣、敬政敵,並聲稱自己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子孫最多的一位皇帝時,卻傳來容妃被馬桶壓死的消息。悔恨交加的康熙如夢初醒,而對容妃的遺體充滿了無盡的傷感和遺憾,他只能用冊封容妃為皇后並命人為其撰寫本紀來平撫心中的傷痛。作為皇帝,他必須超越常人所應有的喜怒哀樂、兒女情長,但這種超越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承受多大的壓力,只有康熙自己才能明白。

《康熙王朝》完整地把康熙的一生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跟隨着他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經歷去感受歷史的無常和生命的悲涼。觀眾從這個王朝興衰、權力更替的故事裏面,看到最多的則是人性、人情以及生命、死亡、存在、毀滅等等全人類共同而臨和思考的問題。由於表達了永恆的人性,由於觸及了人類共同的情感,《康熙王朝》就有了更廣泛意義上的存在價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98 字。

轉載請註明: 重看康熙王朝,看君王權術還是歷史,錯誤連連,為何還是經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