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着眼也能捏出160多種海魚,他用一坨面給你整個海洋
資料圖:媽祖貢品圖。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發祥於福建莆田湄洲島的“媽祖信俗”,是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在媽祖祭典上,用麪粉捏出的上百種媽祖貢品,是最有煙火氣也最叫人嘖嘖稱奇的一部分,特別是114種海鮮,恐怕大多數人連名字都認不全。
福建莆田湄洲島“捏海人”黃亞棋的麪塑海鮮作品。湄洲島宣傳部供圖
在“媽祖故里”福建莆田湄洲島,擅做海鮮貢品的麪塑師傅被稱為“捏海人”。58歲的黃亞棋是備受鄰里尊敬的海島村醫,也是一位身懷絕技的捏海人。
媽祖信俗申遺成功的2009年,“捏海人”黃亞棋也成為莆田當地第一批媽祖信俗非遺傳承人。
“捏海人”黃亞棋在工作。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捏海人”黃亞棋。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自學成才:“閉着眼也能捏出160多種海魚”
湄洲島是媽祖故里,也是媽祖文化發祥地。上世紀八十年代,信奉媽祖的台灣漁民搖着舢板船,渡海而來朝聖。沉寂已久的媽祖信俗漸漸被喚醒,媽祖貢品有了迫切需求。
黃亞棋的二伯曾是島上最後一名捏海人,雖早已過世,島民們仍想當然覺得他老黃家應該能出人才。黃亞棋決定自學成才。
“捏海人”黃亞棋的麪塑海鮮。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捏海人”黃亞棋的麪塑海鮮。受訪者供圖
“捏海人”黃亞棋捏的各種螺類。受訪者 供圖
“捏海人”黃亞棋的麪塑海鮮。受訪者 供圖
黃亞棋告訴中新社記者,最開始,他從母親那裏聽來一點點經驗,就着手去試。從原料麪粉的配方,到塑形上色的訣竅,全憑觀察和手感。
“捏海人”黃亞棋用牙籤自制的工具在墨魚作品上戳出紋理。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他回憶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島上大麥小麥和水稻都是連片種植,家家户户自己用石磨磨面。他探索用麪粉混合糯米粉、蜂蜜、花生油和水,上籠蒸一蒸,也能塑形,但苦於存放時間不長。
隨着改革開放,物質豐富,黃亞棋可選的原料更豐富了。他改而用麪粉調入白乳膠、泡沫膠,作品輕盈密實,保存時間也延至數年。他為湄洲媽祖祖廟製作的一席海鮮宴,就可三五年一換。每當春秋兩季媽祖誕辰和祭典,都隆重祭出,祭典結束再封存到媽祖文化博物館中,到次年再面世。
記者看到,黃亞棋從密封罐中抓出一團麪糰,雪白的麪糰在黃亞棋手中左捏右旋,一條金龍魚就躍然而出了。塑形之後,更精細的細節需要工具雕塑,黃亞棋自己打磨了一套得心應手的工具。
“捏海人”黃亞棋的麪塑海鮮。中新社記者呂明 攝
“捏海人”黃亞棋的麪塑海鮮。中新社記者呂明 攝
黃亞棋的工具。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令人啞然失笑的是,這些工具十分接地氣。各種規格的吸管、一把牙籤、牛角或玳瑁或竹片打磨的刻刀……甚至有的原來的用途都不可考,但卻是令海鮮“畫龍點睛”必不可少的點睛工具。
大小口徑不同的吸管,按壓出大魚小魚的鱗片。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一隻竹片做的鑷子,拉絲出獅子魚的鬚髮怒張。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最難的在於上色。黃亞棋用丙烯顏料噴、描、刷、點、蘸,使得各色生猛海族活色生香。他説,塑形再像,色彩不對則前功廢棄,“所有人看,就是要你一個‘像’字”。
也因此,儘管現在市面上超輕黏土十分流行,但色彩斑斕,比較“失真”,他仍保持自調原料,自配色彩。
他心裏有個海族數據庫
媽祖貢品發祥於宋代,1000多年流變,如今基本沿襲清乾隆年間湄洲媽祖祖廟最鼎盛時期的定製。
禁漁期的“海鮮家常宴”。湄洲媽祖祖廟供圖。
貢品分文宴、武宴,單單海鮮類就有114種,名目相當有趣:蝦兵助戰、蟹將點兵 、鮒魚拜母、雙蛤戲水、馬鮫朝聖、海鰻團圓、五世其鯧、海龜祝壽、年年魷魚、鯊魚追月 、刀魚比劍……
黃亞棋成為捏海人已經有近40年了,這些海族在他心裏有個數據庫,“我能捏三百多種水族,最熟悉的那百六十種簡直烙在我的心裏”,他説,最難捏的其實是鱷魚,“大家越熟悉的,就越要求形神畢肖”。
“捏海人”黃亞棋的麪塑海鮮。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他告訴記者,湄洲島海產豐富,菜市場隨便逛逛就是大幾十種海鮮,過去買不起海鮮時,他為了觀察水族,曾痴痴地流連菜市場。
偶爾慷慨解囊,買回幾條品種少見的當“模特”,描了又描,畫了又畫,捏了又捏,直到海魚變質發臭,才依依不捨丟給鴨羣加餐。
如今,他在診所裏安置了一尊很有規模的水族缸,與魚相伴。在他看來,媽祖貢品的麪塑海鮮宴,體現了中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
據説,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前後,是海王攜全部水族環繞湄嶼拜謁媽祖的時間,按照湄洲島傳統習俗,島上漁民不能驚動水族,因此禁止下海捕魚或垂釣。
禁捕期間,齋品麪塑海鮮取代了葷品。黃亞棋説,這其實是因為此時魚羣結隊來到湄洲島四周淺灘排卵繁殖,漁民們借神之力號召禁捕,“是為了保護生態資源,是海洋文化的智慧”。
資料圖:海祭媽祖典禮現場,必會舉行水族放生活動,顯示當地生態和諧的追求。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在黃亞棋看來,媽祖貢品中藴含的漁民智慧,凸顯出媽祖文化與飲食文化完美結合,也是湄洲地方文化中海洋文化的結晶。
收了不少洋弟子和小弟子
近年來,媽祖文化不斷髮揚傳播,全球已有4億媽祖信眾,媽祖分靈行宮遍佈五大洲有上萬所。
美輪美奐豐富多彩的媽祖貢品典範也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媽祖文化中十分有華彩的風景線。東南亞各國都有宮廟代表專程來找黃亞棋拜師,或是定製作品。去年,黃亞棋剛收了一位新加坡弟子。
黃亞棋不但走進小學傳授校本課程,他還在湄洲島的診所旁,開設捏海人技藝非遺研習基地。他笑稱,每到週末,“小朋(友)滿座”。
小弟子們來到黃亞棋的非遺傳承基地學捏海族。受訪者供圖
學捏三角形,是入門功,上了手改捏五角形,等形狀出來了,牙籤上手戳出紋理,一隻海星就成型了。
小朋友們的作品常常晾曬滿堂,他們笑説是“曬魚乾”。黃亞棋告訴記者,大霧濛濛或細雨淅瀝的天氣,魚晾不幹則不宜“動手”,有時他們就專心“研發”新品種的海魚造型。“愛大海的孩子,就會愛生命”。他笑説。
熱愛生活的黃亞棋在診所和研習所外面的空地上,用六年的時間打造出一個“多肉”樂園,品種超過 1700種,成為又一處療愈天地。隨着島嶼旅遊興起,這處多肉王國還意外成為網紅打卡之地。
“捏海人”黃亞棋展示所養的“多肉”。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捏海人”黃亞棋打造的“多肉”樂園。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黃亞棋説,行醫數十年,捏海人也數十年,他很安心現在的生活。在他的理解中,被封為海上保護女神的媽祖,行醫救人,立德行善,這種大愛是他作為海島醫生,在媽祖文化中找到的最大共鳴。
“捏海人”黃亞棋的畫像。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