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皇帝建了一偉大工程,死後受盡了唾罵,但卻造福了後代上千年
在古代,河運有天然河運和人工運河兩種。天然河運給人類帶來了交通運輸的方便,既省力,又經濟,一葦之航,只要水力可以勝任,就能隨水道所至而達到其沿岸的各地。
當然,天然河道的運輸也有它的缺點和不足之處,這就是,河道要隨着地勢的高低而定,而且,河道有一定的流向和流程問題,距離河流遠的地區,就得不到方便。這樣,就出現了人工開鑿運河的辦法,來補充天然河道的不足。
潞河督運圖
中國其實有兩個大運河:一為京杭大運河,一為隋唐大運河。兩者在時間及地理上均有所不同,而且。兩者其實是完全不同概念和系統。如今的很多人一談到中國大運河,首先。想到的便是京杭大運河,而壓根不清楚隋代大運河的存在。
史料對於隋煬帝的評價並不好,一般都認為,他是一個暴戾的君王,稱其:徭役繁重,苛捐雜税,驕奢淫逸,整個國家被他迅速掏空,因此,隋代很快滅亡,人們一致認為這一切都是隋煬帝造成的。
隋煬帝於公元六零五年登基,共執政十二年。他在執政時做了一項偉業,那便是舉國之力修建了大運河。正是由於他的宏圖大策,得以為後人留下如此珍貴的財富——隋唐大運河。
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如果説,京杭大運河是半截乾枯,半截有水,那麼,隋唐大運河就是半截位於地上,半截位於地下。”
隋代時期的都城有兩處,分別為長安及洛陽。運河修建始於揚州,之後,向西北方向修建。斜着穿過淮河水系,再由河南東北部進入黃河流域抵達洛陽,這是下半部分;之後,向東北修建,經河北東南部進入海河流域,抵達涿郡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南部,這是上半部分,總體呈現為之字形。
隋運河於公元六零五年開始修建,共有三百六十萬工人蔘與此項工程,以人工溝渠連通黃河與淮河,之後,又以十萬工人梳理古邗溝,以連通淮河與長江,這便是上半部分。三年之後,動用河北百萬餘名工人,修建永濟渠,直達北京南部,這便是上半段分。
又過了兩年,江南運河工程開工,直達餘杭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到此為止,一共有五百餘萬工人蔘與此項工程,耗時六年,運河工程全線完工,總長達兩千七百公里,乃是當時世界最為宏偉的工程。此運河共通行五百多年,歷經數個朝代,直到南宋末期,因河道淤塞而失去作用。
那麼,七百多年前便衰敗的隋唐大運河,如今是否還能尋得蹤跡呢?
經過一番調查,人們驚奇的發現,仍有河段殘存,並非完全找不到蹤跡。但是殘存情況不一:京杭大運河兼併了一部分河段,主要是首尾河段。而且,古邗溝與江南運河如今仍運營良好。一部分河段則遭廢棄,主要為黃河北部的永濟渠部分。
調查還得知,有一段河道居然是在距今約三十多年之前才被廢棄。這段河道名為“衞河”,河道仍明顯可見。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段擁有悠久歷史的運河,部分河段在遭廢棄之後並沒有得到有效保護,遭到嚴重污染,成了污水河。
根據當地人的回憶:“衞河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仍水量充沛,時有商船同行,從河南鶴壁北部可由此河直達天津,暢通無阻。從近代開始,由於陸上運輸的發展,加之疏於管理以致河道堵塞,此段隋唐大運河迅速衰敗。”
還有一種情況便是,一部分的河道被埋入地下。由於黃河水患及改道,運河舊道因沙石淤積而被埋入地下。所埋河道長度頗長,大部分位於河南及安徽地區。運河下半段雖然仍有一部分至今有水,但是,絕大部分已深埋地下,難以尋找,只能通過考古挖掘才能證明其存在。
但是,隋唐大運河是客觀存在的,深入地下數米的確有着這麼一條宏偉的運河故道,只待人們去發掘。可以説,隋唐大運河的遺蹟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位於地上,如沿河古建築;另一種位於地下,即考古發掘出的古蹟。其中,最驚人的發現便是古糧倉,曾在多地都有所發現。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在洛陽市區發掘出一口古窖,規模十分巨大,直徑達十二米,深達十米,這個深挖至地下的深坑可以用來存放糧食。而且,在考古發掘時,果真從其中發現了大量糧食,均已半炭化,層層堆疊。
經過考古證實,此古倉乃是緊挨漕運碼頭而建,位於一條寬達百米、深十二米河渠邊。考古探明,此種糧倉總是大批發現,佈局整齊,以圍棋棋盤狀分佈,有着非常明顯的人工痕跡。此處倉址規整排列着400餘個此類糧倉,一個可儲存糧食二百五十噸,總計可存糧十萬噸以上。
還有更古老的,隋煬帝的大運河並不是最古老的,在此之前,在同一地點,局部的運河已經存在了,它們是隋唐大運河的前身。
事實上,隋唐大運河也是基於前人修建的運河所作出的發展,再加之,一系列自然水系,通過人工加以勾連傳承之上再加以發展的,此運河在前人的基礎上作出了歷史性的突破。隋唐大運河之所以能在短短六年內完工,乃是基於前人功績之上。
而在前人修建的運河之中,最為出名的乃是鴻溝及白溝。鴻溝是古人為連通黃淮兩河而修建,其修建工程大致始於東周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三百年,只比南方古邗溝晚一百二十年。至今,仍有遺址殘存。
白溝乃是曹操為了自身軍事目的而修建,其修建工程大致始於始於公元二零四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修建於戰國時黃河北部運河基礎之上。他們先修建古陽堤,將太行山諸水系截留,匯流於嘉義地區,沿堤東流,與由山西而來的淇水匯流,併入黃河。
淇水乃是是山水,水質清澈,別稱為清水。曹操北伐時期,袁尚駐軍於今河北臨漳地區,他將水量充沛的淇水截流,修建白溝水渠,使其流向東北,以運輸糧草。後來,隋煬帝在白溝的基礎上修建永濟渠,宋朝時永濟渠宋稱為御河,明朝至今稱“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