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教育利弊的探討:教育,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基於教育,我們似乎一直對他存在着誤解,總是以為只有進入學校讀書、被老師灌輸知識才是教育。而對於讀書,每個家長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誤解,總是認為這是孩子唯一獲得自己人生的機會,拼命在乎孩子的考分,更是把高考看得重於一切,以為這是人生唯一一次可以改變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
其實,對於許多大學生來説,畢業才是自己人生的真正開始,他們在擁擠的人才市場並不比尋常人具備更多的優勢。起先,他們拼命想獲得一份職業養活自己,但很多人最後卻發現,那耗費了自己青春和精力的工作,並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職業。
在人生的旅途,我們一邊學習一邊成長又一邊感悟,其實不管讀沒讀過大學,每個人都在試探着,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路。讀大學,並不能決定我們的人生路,不過,讀大學確實會讓我們更看清自己,更適合走在哪條路上,也比沒讀大學的人存在着更多可以選擇的機會。
基於我們國家應試教育的公平,每個人都有獲得這種選擇權利的機會,但也正是基於這種公平,我們的教育沒有顧及到每個孩子的不同,用了一種最古板最統一的教育方式。
這導致我國的人才都是考試機器的佼佼者,但在工作領域和自己的人生中並不一定都是傑出的貢獻者。我國的教育更像是一羣人在爭取一個更好的機會,對把一個人教育成一個更完整、更獨一無二的人,似乎缺少了些內容。
西方的教育制度相對寬鬆,但也有利有弊,但不管在哪國接受教育,想要取得一定的成績、獲得一定的機會,都是要付出自己的努力的,每個人成長的曲線是不同的,但每個人想到達的好的終點肯定是在同一個方向。
從13歲就去奧地利求學的楊佳恬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教育就是老師和家長陪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在她的《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這本書中,她詳細地記述了自己留學的經歷和各科老師對她的教育,以及她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看到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和各有利弊,並記述了奧地利在教改方面做出的努力。
一、求學感觸教育不需死記硬背,沒有標準答案,志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楊佳恬出生在台灣屏東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但因為學習鋼琴被自己的奧地利籍音樂老師賞識,建議她小學畢業後去奧地利學習音樂。沒想到13歲的她就回家去對父母説,要去奧地利學習音樂,父母竟然同意了。
來到奧地利後,他親身體驗到了東西方教育的不同。首先老師不要求孩子們死記硬背,回答問題不能用書上的話語,一定要用自己的大腦重新組織語言。
這讓初來奧地利學習的楊佳恬很不適應,但她得到了老師的意外鼓勵。一次考試,她做的題一個也沒對,但老師給了她滿分。老師的理由是你經過了自己的思考,用比較新奇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不足以證明你比其他同學思考得更多,更優秀嗎?
奧地利老師的這種行為真是大出我們的意外,如果是我們的老師批改到這樣的考卷,看到你天方夜談地大寫一通,不氣得七竅生煙才怪。但是西方教育志在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所謂的標準答案並不會太執着,相反,如果你寫得和老師講解的答案一字不差,則可能得零分哦。
因為他們不要回聲蟲,不要復讀機,如果教育沒有對一個孩子的大腦和心靈產生任何觸動,僅僅複印知識,是對一個孩子毫無用處的。畢竟強迫背下來的東西會忘,但對心靈產生的漣漪和腦中激發的反應,終會被人體記憶而永遠貯存。
二、教育理念永遠握住孩子的手,沒有一個應該放棄。
西方的教學理念不僅僅在於開發大腦,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會更包容孩子成長路上的跌跌撞撞,他們深信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他們自己的價值,每個孩子都不同,但每種不同都可能帶來人類的進步。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也許青春期是最不好處理的一段時間,但我們傳統的教育中從未涉及青春期這一詞,而是以尊師重道的高壓手段來打壓孩子的個性化。
而近代的思想解放,也讓我們國家認識到了孩子的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段,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與包容,用耐心與愛小心地陪孩子走過人生的這一高危時段。
楊佳恬雖然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女孩,但作為一個小留學生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與父母遠隔重洋,身心得不到有效的愛撫,也出現了叛逆逃課、故意挑戰老師權威底線的事,但理解她的處境和她正處於這一特殊的成長時期,老師都一一包容了他。
甚至在她故意考試翹課之後,法文老師在發回的試卷寫上了“生病請假,不記分”的字樣,楊佳恬看到這一行字,頓時熱淚盈眶,心中充滿了愧疚感,發誓以後好好學習,珍惜老師的這份愛護。
楊佳恬在奧地利曾兩次被校方退學,但都在老師們的幫助下重回了她想讀的音樂藝術學院。一次她離開音樂學院兩年,在她稱為“香水老師”的帶領下,一天天變好,“香水老師”故意安排她表演,讓她以前學校的校長看到,好為她申請重回音樂學院,而默默地做着這一切的老師,卻一直是揹着她的,甚至不祈求一聲感謝。另一次法文老師與她的母親一起向校長求情,讓她爭取到了留學查看的機會。
今天我們看到的音樂演奏家楊佳恬知性、大方、自信、温暖,都要感謝當初老師們的温柔和堅定,始終不放開她的手,一次次把她快要走上歧途的人生攥回來。
原來每個孩子成長的路上,都會有各種情緒與糾結,數次面對岔道口的誘惑,但這始終要我們養育者和教育者用自己堅定的温柔,耐心地陪他們走過人生的岔道口,讓他們找到正確的路。
三、教育改革沒有完美的教育方法,每種體制都在摸索中改進。
西方的教育更自由、更包容,這是我們羨慕的,這也是很多人要讓孩子們早早留學,接受西方教育的目的。但自由、包容並不代表你的孩子從小就不用努力,他們的教育過早分流,會造成階級的固化,使底層孩子失去更多可能競爭的機會。
奧地利小學四年,中學八年或四年,但它不同於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四年後,孩子們就會分流,優秀的孩子會進入普通高級中學,進行八年的學習,以培養大學生為主,略差的孩子則進入新式中學,學制只有四年,側重於家政及手工藝等實用課程,畢業後即可投入社會進行基礎性的工作。
普通高級中學志在培養優秀人才,就讀的大多是精英階層的兒女,新式中學志在進行職業引導,就讀的皆來自平民家庭,這種教育制度會固化階層,使更多平民孩子失去公平競爭的機會。
但我國不同,九年的基礎教育使所有孩子幾乎具備了相同的競爭起點,如果中學輟學,日後想繼續深化知識,或在某領域進行深探,都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而如果像奧地利只進行了四年的基礎教育就分流,進入新式中學以學習技能為主的學校學習,他們就完全失去了以後躍遷階層的可能,世世代代都不得進入精英階層。
這種教育制度看似寬鬆自由,沒有學習壓力,其實是固化階層的一種行為,讓懵懂的孩子過早的失去可能的人生,相對我們的教育制度更不公平。當然,想要進入精英階層,你必須在小學四年就足夠優秀,才能獲得進入精英階層的門票,這又怎麼能讓你的學習更寬鬆自由,沒有壓力呢?
所以,對一個有野心的人來説,上進永遠是必須的,刻苦努力的學習是必備的。所謂的公平與不公平都是相對的,如果你允許自己開始輕鬆,後面你就得體會不輕鬆,如果你前期能夠忍受不輕鬆,你後來的人生就可能更輕鬆。
我們正在進行教改,希望教育更人性化、更個性化,更具實用性,奧地利也在進行教改,希望能打破這種固化階層的教育體制,試圖把普通高級中學和新式高中融合,使教育更公平。
但不管怎樣,教育都是為了讓我們找到自己的路,而不是一開始就被原生家庭和命運定義。為了找到這條屬於自己的路,你必須翻過層層荊棘,爬過道道高坎,像小鳥一樣執拗地飛往你的山。
教育,要父母一路地陪伴與支持,也要自己一貫的堅持和努力,才能最終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並走上去。這就是從小留學並經過重重挫折終於走上正確人生道路上的楊佳恬要告訴我們的。沒有完美的教育制度,可以讓你不付出努力就獲得成功,不管在哪一種教育體制下,找到自己都是一條艱難的路,總是需要你步履不停才能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