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國家。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大部分國家最後走向了滅亡,消聲遺蹟。國際上現存的195個國家的形成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近幾百年,隨着移民遷徙所開發的新興地區—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二是擁有悠久歷史文化,雖然屢經王朝更迭,但屬性卻始終如一的國家—亞洲的中國、日本,歐洲的英國、法國等。三是曾經存在,隨後由於某些原因消失,現在又因為種種原因而復國—亞洲的朝鮮、蒙古。
第三種類型的國家尤其罕見,外因和內因共同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其中外因是因為國際形勢的複雜多變,給了這些國家可乘之機。例如,二戰之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實力大大削弱,再加上俄羅斯警惕中國對自己的地域威脅,蒙古和朝鮮才得以復國。
但僅僅依靠外因是不夠的,內因也尤為重要。朝鮮—國家滅亡時間短,民族獨立意識強烈;蒙古—國家滅亡時間長,蒙古族民依然聚居於當地,且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因此,只有具有獨立名族特性等這些內在因素,再加上外在因素的推動,這兩個國家才有可能完成復國。
有一個國家屬於這三種類型,但又與朝鮮、蒙古完全不同,它仿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就是極負盛名的以色列。
時間回到公元2世紀,古羅馬帝國征戰古猶太國,在血腥的屠殺中,猶太民族國破家亡,四處飄零,開始了一個偉大民族悲壯的全球流浪史。他們失去了自古耐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自己的語言,失去了眾多的種族習性,這樣的民族按理來説,會被其他文明同化,消失殆盡。但奇蹟的是,如此逆境之下,他們依靠堅定的宗教(猶太教)信仰保留了民族意識,維持着民族傳承。
關於猶太民族之所以能夠延續的原因,雲石君在之前的《地緣政治:猶太人民族何以能維繫至今》中已有解讀,此處不加累述。雖然民族特性得以保留,但四處漂泊了兩千多年的猶太人從未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壓力讓他們漸漸失去了復國的想法。
隨着蒸汽機的發明,標誌着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這一場生產技術上的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在猶太復國主義的浪潮下,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通過各種輾轉回到古代故鄉迦南地(現今之巴基斯坦),開啓了復國之路。二戰結束後,消失了兩千多年以色列,又作為國家重新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猶太人曾失去兩千多年的家園,卻通過幾十年的奮鬥奪回,得以復國。這種反差究竟為何?雲石君(微信公眾號:yunshi911)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
第一,為了生存。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以色列地區逐漸衰落並遭到大規模的驅逐,散落於全球各個城市和地區,在別的國家,作為少數羣體的他們一直飽受欺負與壓迫。但是聰明能幹的猶太人憑藉着自己強大的經濟頭腦和出色的商業天賦,作為商品交換的中間商遊走於四面八方,促進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商品交換,讓各國不得不依仗。
隨着工業革命的推進,歐洲列強間矛盾不斷積聚,戰爭一觸即發。戰爭需要大量金錢製備先進的設備、囤積大量的資源、購買大量的武器裝備等,於是,歐洲統治階級加劇了對經濟富有、但社會地位低下的猶太人的經濟盤剝。飽受欺辱的猶太人感覺生活越來越艱難,大部分移民去了美國,以躲避歐洲列強的爪牙(當時世界各國,除了美國基本都屬於歐洲列強的勢力範圍)。另外,二戰期間,法西斯在歐洲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數量高達600多萬,猶太人頻臨滅絕。此時,猶太復國主義興起,大多數猶太人受夠了欺凌與壓榨,迫切的希望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9世紀之前,以色列想要復國絕無可能。想要復國必須首先獲得政治地位,建立自己的勢力,繼而招兵買馬,擴充軍備,鞏固加強自己的實力。但這是歐洲各國和教廷絕不會允許的,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歐洲各國曾相繼出台限農令,禁止猶太人從事農業經營,為的就是防止他們用手中的金錢四處買地,僱傭大批奴隸,購買大量軍備,變成稱霸一方的封建主。在這種背景下,猶太人人生受到嚴格的限制,生活受到監視,沒有政治權利,毫無社會地位。
第二,美國崛起。19世紀美國工商業大發展中,猶太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賺取了大量的金錢,壟斷了美國的大量經濟支柱產業,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此時的猶太人就不必像19世紀以前一樣,顧慮歐亞大陸上本地土著的打擊報復,從而畏手畏腳。美國由此成為了猶太人復國大業的根據地。
隨着美國工業生產發展,工業化迅速推進,成為世界超強。美國的崛起使猶太人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作為復國資本;利用美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壓制異己(主要是歐洲和伊斯蘭國),為復國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如果與異己發生利益衝突,還可以藉助第一大國的實力進行打擊消除,立自己於不敗之地。
事實證明,猶太人之所以能在各方勢力你死我活爭奪的亞歐大陸上取得一塊地界,成功復國以色列,是因為猶太人做出了最合適的選擇,讓猶太復國主義在美國這個根據地得到了實質的依託。
第三,社會進步。大量的金錢作為後盾,合適的復國根據地作為支撐,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推動,猶太人要完成復國偉業看似萬事俱備,但實則還差一個硬件—那就是足夠數量的猶太人 ,只有將他們擰成一股繩才有可能完成光復大業。
可是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鎮壓和血洗之後,猶太人數量急劇減少,且散落世界各地。據統計,1920年到1929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才增加6萬人口,只佔巴勒斯坦人口的8%左右。
但是隨着工業革命的到來,社會發生了一系列變革。廣播、電話等的相繼誕生,為散落各地的猶太人提供了信息獲取渠道,喚醒了潛伏在內心深處民族意識;汽車、火車、飛機等的相繼普及,為散落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迦南故土提供了便利,掀起了迴歸浪潮。
綜上所述,穩固的美國根據地基本形成,外部環境的壓迫帶來的生存壓力,再加上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三者合力作用下,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回到故鄉,高舉猶太復國主義的旗幟,組織開展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終於在1948年,以色列宣佈成立。
但是,在復國地址的選擇上,猶太人做了一個外人看似瘋狂的決定—重回迦南故土(古猶太國地址)。這個地方地域狹小,且處在在伊斯蘭國的包圍之中,本來伊斯蘭教與猶太教之間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 一旦發生衝突,美國這座大靠山又在大洋彼岸那頭,相距甚遠,可謂是愛莫能助。孤立無援,四面楚歌的猶太人這不是在自尋死路嗎?
其實,在猶太復國運動初期,復國主義中堅分子就遠赴世界各地進行考察。他們考察了世界未經開發的地區,但當時處於帝國主義鼎盛時期,歐美列強們早已將爪牙早已伸出,猶太人沒能力與之對抗;他們考察了地廣人稀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但此地居住的多是歐洲白人後裔,猶太人無法成為當地的核心主導;他們考察了亞非拉地區,但當時形勢複雜,各種政治勢力爭奪、利益鏈條牽扯,猶太人沒有實力爭奪;他們考察了南美,但像阿根廷、巴西這樣國家,擁有着強大的本土勢力團體,猶太人沒有能力掌控。
最後,兜兜轉轉兩千多年,猶太人只好回到故鄉重新建立以色列國,不畏深陷在伊斯蘭的包圍之中,向着心中的朝聖,旨為名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