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津”一詞最早出現於屈原詩歌中,《離騷》中有“朝發軔於天津兮”的詩句。有人認為“天津”源自河名“天津河”。最廣泛的認為是“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裏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賜名而得,碑記裏注有:“天津象徵天子車馬所渡之地”的詞句。
邯鄲: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島: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並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於此,因而得名秦皇島。也就是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太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設置太原郡,郡治晉陽。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康熙十三年(1044年)改雲州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為遼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稱於此,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包頭:説法很多主要的有三種:一種説法是“博託”的諧音,“博託”就是指今天的東河槽;另一三種説法是“泊頭”的變音,這裏“泊頭”的“泊”就是停泊的泊,三點水一個白字。最廣泛的説法還是由蒙古語“包克圖”諧音演化而來,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頭由此別稱為鹿城。
大連:“大連”一名,最早見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年),距今已歷經近500年滄桑歲月。舊時民間有一種掛在肩上一前一後、盛裝錢幣的口袋叫“褡褳”,而這裏有兩個島造型像“褡褳”,當地居民便稱其島為“褡褳島”,西方傳教士將其標註為“dalian”,譯成漢文便成為“大連”二字,“大連”就是由裕演變而來。另一説大連來自俄語“達里尼”。
長春:意為“長年春色的城市”,東北的春天是非常寒冷的,温暖一點的地方以長春命名。於是1800年(清嘉慶五年),在長春堡附近設立了長春廳,從此長春”這個地名便用於行政地名。長春又為何而來:認為長春之名源於長春花,説長春地方當年盛產長春花,故借用為地名;認為長春是沿襲遼金長春州之故名;認為當年長春廳治所設於長春堡附近,故借長春堡之名;認為長春是滿語地名;第五種説法,認為長春是來源於長春河;認為是吉祥地名。足足六種,算全國地名由來最多的地方。
青島:“青島”之名的出現,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青島”這個名稱,原來指的就是小青島(也叫琴島),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且與“琴島”諧音。
寧波:南宋設慶元府,明朝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恢復明州府。又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
長沙:漢初封吳芮為長沙王,設零陵、貴陽、武陵三郡。東漢改長沙國為長沙郡。因長沙星而得名,根據景象定位,星辰二十八宿中國的軫宿位於荊州之地(古時長沙屬於荊州),軫宿旁邊有個附屬於它的小星,叫長沙星。長沙星對應的地面,就成為長沙,長沙由此別稱為星城;另一説長沙得名於湘江中的橘子洲,取“綿長的沙洲”之意,《路史》記載曰“少昊氏始於雲陽,昨土長沙”。
深圳:意為“深邃的水溝”,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深圳”一名,就來源於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深圳是一個極具南粵特色的地名。
昆明:大多數學者認為,“昆明”最初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也有認為,昆明之名取自“雲南洪水退除,崑崙山南方有黎明景象”,還有另一説昆代表萬物生長的春天,昆明即“春光明媚”之意,昆明由此別稱為春城。
成都:有2300多年的歷史,取周太王遷歧“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取名成都。西漢時期,成都織錦業馳名天下,又有“錦官城”、“錦城”之稱。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成都又得“芙蓉城”、“蓉城”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