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都為項羽寫過詩,有何不同?
公元前202年,30歲的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之戰中被劉邦數十萬大軍擊敗,殺出重圍後來到烏江邊的烏江亭。這時候,項羽尚有機會乘船渡過烏江,躲避過劉邦軍隊的追殺。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項羽大笑“天亡我,非戰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自刎而死。
項羽為自己未竟的霸業,畫上了一個句號……
千年來,項羽雖然早已不在世上了,可他的傳奇故事還在一代代流傳下去。無數文人騷客為項羽寫詩作賦。其中,有代表性的分別是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所寫的三首詩。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對項羽進行了評價。他們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誰最高明?
杜牧:《題烏江亭》
844年,42歲的詩人杜牧由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刺史調任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刺史。赴任途中,杜牧經過安徽省和縣烏江邊的烏江亭,停下來休息了一陣。
我們想,杜牧一定想起了1000年前的項羽,不禁詩意大發,揮毫寫了一首《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在杜牧看來,勝敗乃是兵家常事,誰也難以預料。真正的男兒,就應該忍辱負重。江東子弟人才濟濟,俊傑輩出。如果項羽回到江東後重整旗鼓,也許還能夠捲土重來……
在詩中,杜牧針對項羽的“天亡我,非戰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等觀點,進行了委婉的批評,指出項羽缺乏大將氣度,胸襟不夠寬廣,又替他負氣自刎而感到惋惜,認為成敗在於人為,在遭遇失敗時,應該具有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顯而易見,杜牧的側重點在於批評項羽不過江東的行為。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200多年又過去了。1054年秋天,烏江亭又來了一位詩人:王安石。
王安石是撫州臨川(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1042年,22歲的王安石考中進士後,放棄了在朝廷當官的機會,主動到地方基層去磨練,鍛鍊自己的基層治理能力。從1051年到1054年,王安石當了4年舒州通判。期間他的政績非常顯著,得到了宰相文彥博和副宰相歐陽修的推薦,進京述職。就在進京述職途中,王安石經過烏江亭,想起了杜牧的詩《題烏江亭》。
對於杜牧的議論,王安石持不同看法,因而揮筆寫了一首《疊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題目中的“疊”字,是在向讀者表明,我就是針對杜牧的詩歌而來的。
王安石説,項羽率領部隊打了很多次仗,部隊疲勞不堪、士氣低落。江東子弟的確還有不少,可還有誰願意跟着項羽捲土重來?
眾所周知,王安石詩歌文章都寫得不錯,詩歌留下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散文創作名列“唐宋八大家”,不過他終究是一名政治家,總是站在政治家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因此,當杜牧以一個詩人的氣質,在呼籲項羽捲土重來時,王安石潑了一盆冷水:誰願意跟他來?
王安石這首詩歌的側重點,是分析楚漢戰爭中的人心向背,認為項羽的失敗是歷史必然。
李清照:《夏日絕句》
1129年,沉默許久的烏江亭,迎來了一位女詩人: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士大夫家庭,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長大後嫁給趙明誠,過了一段安心舒適的生活。然而,1127年“靖康之變”之後,北宋王朝覆滅了,李清照、趙明誠逃到了南方,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今南京市)知府。
1129年,城中發生叛亂,趙明誠棄城逃跑。兩人乘舟經過烏江亭時,李清照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這首詩裏,李清照一開始就提出:生時應做人中豪傑,死後要做鬼中英雄。隨後指出:現在還有許多人懷念項羽,就是因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東苟延殘喘,這是一種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
從表面上看,李清照全詩都在讚頌項羽。實際上,她是在借古諷今,諷刺南宋小朝廷偏安於南方,不思抵抗,也不願收復失地。
因此,李清照這首詩歌的側重點既不同於杜牧,也不同於王安石,另闢蹊徑,在評論項羽的無數詩歌中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他們的詩歌誰最高明,就只能是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