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與《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相併列的我國文學歷史上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古代文學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落腳點在於表現社會的現實,呈現宋朝時代黑暗的官場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將北宋末年官場的腐敗和統治者的昏庸,揭露的淋漓盡致。
通過對於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的形象,描寫表明了大多數平民百姓所處的水深火熱的生活,梁山好漢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忠勇正直的代名詞,但隨着人們對於《水滸傳》越來越深的研究,卻發現《水滸傳》當中有很多並不值得推敲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水滸傳》確實揭露了部分社會現實,但當中所描寫的很多行為並不符合普通人的價值觀。
學生教材,四大名著中《水滸傳》所佔的比例較少
四大名著都有一定的社會現實意義,也足夠引起人們的深刻反省,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版本的教材,基本上都將這四本名著作為閲讀推薦的書目,但在此其中,《水滸傳》的佔比是非常少的,課堂上語文老師也很少將《水滸傳》重點推薦。
同時,對《水滸傳》的理解越深,對其所傳遞出來的思想價值就越是不能苟同,究其原因,當我們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分析,從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時,就會發現梁山上所謂的好漢,所謂的草莽英雄,其實僅是一羣烏合之眾,他們的行為可能相對來講比較符合俠義觀念,但是卻不符合治國的理念。
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所謂的梁山好漢,到底有哪些行為與法治理念,治國理念相悖?他們的遭遇又折射出哪些社會現象?
梁山好漢遭遇能反映封建社會等級觀念,儒家倫理綱
首先,梁山眾人的遭遇確實能夠反映部分社會現實,但這種社會現實是封建社會必定會存在的不公平;本篇文章並不主要分析這種不公平的對與錯,我們只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分析這種社會現象。
古代的歷史社會是以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度為首的,是封建性質的,這就決定了社會的階級觀念非常嚴重,同時,宋朝又是理學比較興盛的階段,理學的興盛和發展從行為和思想上禁錮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行為,而且理學又是站在儒學的基礎之上發展的,所以,對於儒家學説本身提供的君臣關係和倫理綱常更加推崇。
在這種情況下,三綱五常是禁錮人們思想的枷鎖。因此,宋朝所存在的,所謂社會黑暗是建立在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思想控制上發生的;想要改善這種不公平現象,就必須從制度的發展方面來進行着手。
梁山好漢的反抗,不具備改善社會的基本條件
如果制度不加以改變,如果思想教育不進行創新,那麼這種黑暗永遠不會迎來光明。但是梁山眾人卻不存在進行這種改善的基礎條件,他們大多數都是社會底層的羣眾,因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起身反抗這個社會。
但他們在反抗社會的同時,不具備着影響社會的基礎,他們其實沒有辦法改善自身面臨的社會環境,也就是説,在他們身上所發生的事件,是整個封建社會都在發生的,除非改善了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改善了中央集權君主制度,否則這種悲劇就是一種普通的社會現象。
盛世是貴族的盛世,梁山好漢的遭遇不代表全部社會現實
其實,古代的很多盛世都是貴族的盛世,建立在平民百姓發展基礎上的盛世很少,只不過,當一個社會的發展條件比較優越時,平民百姓的生活相對就會變得比較輕鬆,但這並不代表着百姓們就有了自由,也不代表着他們的生活可以不受拘束。
所以,梁山眾人的遭遇是反映了一種社會的客觀現實,這種客觀性並不正確,也不公平,但是在古代歷史社會的發展條件當中,這種現實沒有辦法被改變,因此從一開始梁山就不可能站在權利的最頂端。
梁山好漢承受不了封建制度的弊端,不具備治國能力
其次,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不具備着治理國家的能力;一個國家的發展絕對不僅是君主一個人的事情,君主是領導者也是決策者,卻不是決定者,國家的發展需要各個體系之間的相互配合,需要各個機構之間的相互扶持。
這就會組成一張錯綜複雜的網絡,在這張網絡當中,又包含着人情、利益、恩怨、權勢,所以,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這種基礎上,對於影響較大的社會事件,並不能用一種完全合理的方式來進行解決。
君主治國兩權相害取其輕,錯也要錯下去
我們常説兩害相權取其輕,這種理念其實在君主治國時多有利用,因為治理國家並不講究真正的對錯,而講究一個是否維持平穩,有時候,明知道決策是錯誤的也要錯下去,因為只有錯下去才能夠保證更多人安穩生存,才能夠保證一個國家的良好發展。
這也印證了我們上述所説的觀點,這種發生在領導階級的糾結和無奈,並沒有辦法為了一個人或者一些人來進行改善,這一點不僅是北宋時期存在,在各個朝代發展的時候都存在。
漢景帝殺晁錯,秦惠文王殺商鞅,都是為了大局和穩定
比如説漢朝的時候,漢景帝為了阻止諸侯的叛亂而殺了晁錯,能説晁錯的行為和建議是錯的嗎?不能,因為後來的七國之亂,證明了晁錯的主張取締封國的觀念是對的。
但是,漢景帝能不殺晁錯嗎?也不能;因為那個時候的漢景帝,還不能與封國直接劍拔弩張,他還沒有底氣承受封國叛亂帶來的影響,所以為了穩住各大諸侯王的動作,漢景帝只能殺了晁錯。
再比如商鞅被殺的事件,我們都知道商鞅的變法,給秦國帶來的利益,但秦惠文王卻為了貴族而誅殺商鞅,能説商鞅的變法是錯的嗎?不能,商鞅死後秦惠文王同樣沒有否定他的變法,但是商鞅能不死嗎?也不能,因為那個時候的秦惠文王與我們上述所説的漢景帝一樣,沒有底氣承擔貴族復辟帶來的影響,所以只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梁山好漢以“義”相聚,不具備完整發展體系和領導能力
這是君主的無奈,也是歷史的無奈,畢竟古代歷史,就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礎之上的,既然如此,就必須承擔封建性質的社會所帶來的弊端;可是,這樣的條件梁山泊具備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縱觀《水滸傳》整本書可以看到,梁山好漢是以一個義字聚在一起的,他們凡事以“仁義”來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樣的舉措是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的,也是沒有辦法承受國家發展當中的利益糾紛的,因此,他們本身並不具備着完整的發展體系,同時也不具備着領導發展體系的能力。
如果讓他們去治理天下的話,可能官官相護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因為,書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以兄弟為基本關係的,他們處置問題不存在大局觀念,不存在着禮法,更多的是以情感論述,所以他們的心情只能説是一個偶然,與歷史的發展潮流並不相符。
梁山好漢很多人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是社會毒瘤
再者,梁山泊上的許多人本身就是社會的毒瘤;事實上,《水滸傳》所反映的最大社會現實並不在於官場的黑暗,而在於普通民眾生存的黑暗,在於官場對於民眾恩怨糾纏的無能為力以及漠不關心。
我們常常説,梁山好漢是在朝廷的逼迫之下,走投無路才落草為寇的,但真正符合這個條件的人有多少呢?並沒有幾個,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自身的私慾,且這其中還不包括那些被宋江和吳用坑蒙拐騙的人。
所以《水滸傳》當中反映的恩怨,其實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普通民眾與朝廷之間的恩怨,這一點大部分體現在了林沖武松等人身上,這些人確實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反戈一擊的。
還有一點是普通百姓之間的恩怨,而在這一點的表現上更加犀利;因為《水滸傳》塑造的很多人物本身就是有缺陷的,他們本身就是恩怨的落腳點和糾葛點,比如説李逵,這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嗜血成性的罪犯;再比如説旱地忽律朱貴,這個人以打家劫舍為生。
但是,對於這樣的人,朝廷卻是毫無辦法,而且還讓他們在梁山泊落草,成為了所謂的好漢,這其實才是對朝廷最大的諷刺。所以説,梁山聚義的人當中,有很多人並沒有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他們本身就是影響社會發展的根源。
《水滸傳》在於表現朝廷對民生髮展的無能為力
所以《水滸傳》的另一個立意,其實在於表現朝廷對於這種民生髮展顛倒的無能為力,如果朝廷真的有能力治理好一個國家的話,向李逵這些人本身就不應該存在,更不應該以好漢的身份立世。
此外,梁山泊上的很多人是因為被欺騙才落草為寇的;比如説盧俊義,他本身是一個富貴員外,遠離官場也遠離匪寇,生活可謂是相當的自在,但盧俊義的生活卻在吳用出現之後發生了巨大的轉折,不僅妻子沒有了,萬貫家財也沒有了,自己還落了一個鋃鐺入獄的局面,最終還因為被梁山眾人所救而感慨萬千,答應替梁山與史文恭征戰為晁蓋報仇,可是盧俊義至死都不明白,他所面對的轉折正是吳用的計謀。
再比如説金槍將徐寧,大刀關勝,雙槍將董平等,這些人與梁山之間的糾纏本身就是極其矛盾的,他們作為臣子,聽從朝廷的命令征戰匪寇並沒有錯誤,最終卻因為匪寇的身份為自己證明,做官服從朝廷指令,反而成為了自身的污點,這原本就是極其可笑的。所以《水滸傳》本身就是極其矛盾的,這裏面有關於民之間的糾纏,也有民與民之間的糾纏,也是對社會是非黑白顛倒的一種諷刺。
結尾
梁山泊的“聚義”並非是真正“正義”的存在,所謂草莽英雄的悲慘遭遇,也並不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應,因為他們的悲慘,其實建立在更多人的悲慘之上,比如説李逵,他為臣不忠,為子不孝,還口口聲聲覺得自身的遭遇比較悲慘,請問他悲慘在哪裏呢?
他的悲慘是因為自身品行不端造成的,是因為本身能力不足造成的,與社會和朝廷並不相干。再説宋江,宋江也為自己一生的遭遇憤憤不平,可是他的人生轉折又與朝廷有着怎樣的關係呢?他本身作為朝廷命官,卻還想着在討好朝廷的同時結交反抗朝廷的勢力,所謂左右逢源哪方都不得罪,可是長在河邊走怎能不濕鞋?
宋江為掩蓋與匪寇交易而殺妻
為了掩蓋自己與匪寇之間的交易和關係,宋江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當然,我們在這裏也不是説宋江的妻子閻惜嬌是一個正面人物,只是説宋江本身的作為就是不道德的,他人生的轉折點在於他自己的貪得無厭與小聰明。
後來,他更是在潯陽樓題反詩,落得一個身陷囹圄的結果,這又怪得了其他人嗎?也不能。所以,梁山好漢本身就不符合好人的定義,那麼這羣人就更沒有對於社會體系發展的理解和概念,他們以義字相聚,同樣也以所謂的俠義來解決問題,對於社會發展的現象和方式嗤之以鼻,甚至將其認作是黑暗。
梁山好漢的悲慘遭遇,是建立在百姓悲慘遭遇基礎上
但是,有哪一個時代的發展是絕對公平的呢?沒有,這並不是在為社會的黑暗洗白,而是在陳述一個事實,歷史的發展決定了它的糾結和無奈必定由人類來承擔,而人類依靠着歷史往前走也就必須要付出金錢、前途甚至生命的代價去承接。
梁山眾人所謂的糾結和無奈,所謂的悲慘遭遇並不是他們對於這個社會進行反抗的藉口,因為他們自身也不存在着對社會做貢獻的資格和能力;當我們面對《水滸傳》的結局的時候,需要理性和客觀,歷史的發展確實有它的陰暗面。
但這種陰暗面是真實且必定存在的,我們無法去改變,只能盡力去避免。所以,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做的是以最大的能力去順應和創新,而不是因為所謂的不公平來進行更不公平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