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的皇帝像東漢皇帝那樣大多不永年。因為皇帝大多短壽,所以就給統治集團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外戚之禍與宦官弄權。
由於皇帝短壽,所以繼任者必定是幼主,幼主本身並不能處理朝政,其母后便代其聽政。女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則會引用其父兄執掌大權。當幼主成年後,要奪回權利,唯有身邊宦官可以依靠。因此,外戚、宦官相繼掌權,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東漢皇帝多短壽導致繼任者大多是孩童
東漢一朝共有十三位皇帝,不算最後一位禪讓的漢獻帝 ,其餘十二位皇帝中,最長壽的是開國皇帝光武帝,活了六十三歲。除此之外,只有他的兒子明帝活到了四十歲以上,其餘有五位活到三十歲以上,還有五位的壽命連三十歲都不到。
皇帝壽命短,其子繼任時年齡必定不會太大,甚至有的還是孩童。漢和帝二十七歲去世,他的少子劉隆出生僅百餘日便即位,在位八個月就去世,是為漢殤帝。
漢順帝三十歲去世,他的兒子衝帝即位時年僅兩歲,在位六個月便病死。漢質帝八歲即位,次年被梁冀鴆殺。漢桓帝十五歲即位,靈帝十二歲即位,弘農王即位時十七歲,獻帝即位時年僅九歲。
漢順帝
東漢除了皇帝壽命不長,即位時年齡小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一代比一代子嗣少。開國皇帝光武帝有十一子,明帝九子,章帝八子。至第四代和帝時只有兩子,長子有頑*疾,次子殤帝二歲而亡。安帝、順帝皆只有一子;質帝、桓帝皆無子嗣。
皇帝年齡小,皇太后臨朝稱制引後族居顯位;欲久其權,援幼主而立之
由於繼位的皇帝年齡小,不能執掌朝政,所以由皇太后臨朝稱制。皇太后深居宮中、孤兒寡母、無所依靠,唯有後族才是其最值得信賴的人。因此,眾多外戚被遷居顯職,幫助皇太后處理朝政。
第一位臨朝聽政是章帝皇后竇氏。章帝去世後,年僅十歲的和帝繼位,尊竇氏為皇太后,臨朝聽政。她任用其兄竇憲,弟竇篤、竇景執掌大權。兄弟三人橫行不法,最終被和帝聯合宦官所誅殺。
竇太后
和帝皇后鄧綏在和帝去世後被尊為皇太后,她臨朝稱制殤、安二帝時期近二十年。鄧太后引其兄鄧騭任大將軍,專斷朝政,,諸弟皆為顯職。雖然鄧氏兄妹依法治國、約束家人,但鄧太后仍不願還政與成年的安帝,欲久掌朝政,直到她去世,安帝才得以親政。
鄧太后臨朝稱制頗有政績
安帝閻皇后在安帝去世後與其兄閻顯,為了長久把持朝政,放棄安帝之子順帝而迎立年幼的少帝,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閻氏一門多居權要。後來少帝死,順帝立,閻氏多被誅殺,閻太后被遷於離宮。
順帝皇后梁妠,在順帝死後立衝帝,臨朝聽政,尊為皇太后。衝帝死後,為了便於控制皇帝,長久聽政,不願立年長的劉氏子孫,與其兄梁冀迎立年僅八歲的質帝。後來因質帝天資聰穎,梁冀怕他親政後對自己不利,就鴆殺了質帝,再立年幼便於控制的桓帝。
大將軍粱冀
從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東漢外戚憑藉特殊的身份,抓住新皇帝年齡小的時機,都想長久把持朝政。有的甚至乾脆廢立皇帝。
越是年齡小的皇帝越便於控制,因此,老皇帝去世後,他們不會選擇立成年的皇帝,都是選擇迎立孩童,這樣他們便可以長久專政。
如此一來,小皇帝成年後,想要奪回政權,就會與外戚發生矛盾,皇帝沒有外援,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而皇帝一旦奪權,立功的宦官便開始受賞,進而玩弄權利。
後漢宦官弄權是皇帝默許與支持的
東漢初年,人主皆處壯年,並無外戚之禍,亦無宦官專權。直到漢和帝時,大將軍竇憲專權,漢和帝依靠宦官鄭眾等人,軟禁了竇太后,罷免了竇憲,並逼迫他自殺,這是宦官與外戚的第一次較量。漢和帝在奪權親政後,重用鄭眾,有什麼國家大事往往先同鄭眾商量。從此為東漢宦官弄權埋下了隱患。
漢和帝
和帝是依靠宦官得以親政,順帝則是宦官所立。安帝去世後,閻太后與其兄閻顯廢棄安帝獨子順帝而立北鄉侯為少帝,少帝做了七個月皇帝就死了。宦官曹騰、孫程等十九人趕走閻太后,擁立順帝即位。由於順帝的皇位是依靠宦官得來的,所以大權盡歸宦官所有,並且這十九人全部被封為侯。這次外戚與宦官的較量,宦官再次獲勝。
漢桓帝是由梁太后和其兄梁冀所擁立的,即位時年僅十五歲,由梁冀獨掌大權。桓帝曾不敢與梁冀對視,説話時只能側目而視。後來桓帝與宦官咬臂為誓,決心依靠他們除掉梁冀。最終梁冀被除掉,參與盟誓的五位宦官單超、具瑗、徐璜、唐衡、左悺同日被封為侯。他們的親屬在地方上也皆為長官。至此,宦官勢力開始蔓延到了京城以外的地方。
軟弱的漢桓帝
靈帝初立時,皇太后的父親大將軍竇武執政,與陳蕃定計想要除掉宦官。結果宦官夾持靈帝和竇太后,矯詔引兵圍攻竇武,最終竇武自殺。
與前幾次外戚與宦官爭權不同,這次宦官是沒有經過皇帝同意,矯詔行事,並且夾持了漢靈帝。可見,到了東漢末年,宦官的權勢已經到了極點。
無惡不作的十常侍
以上幾例事件可以看出最初宦官弄權,是皇帝默認的。他們不管怎樣跋扈,都受皇帝的控制。但時間長久之後,宦官勢力尾大不掉,最終可以夾持皇帝,任意下詔書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外戚與宦官爭權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但是像東漢這樣持續時間長,如此激烈的還很少見。從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持續了近一個世紀。
外戚代表的是後族,而宦官代表的是帝黨。沒有皇帝的權威及背後支持,宦官不可能戰勝外後族。因此,外戚與宦官爭權實際上是後族與帝族之間的較量。宦官只不過是皇帝的代理人而已。
如果東漢皇帝的壽命能夠長一些,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太后臨朝稱制;成年的皇帝也不會任用宦官去與外戚爭奪權利。外戚、宦官沒有了舞台,便不會有足夠大的權利,也不會有什麼外戚之禍和宦官弄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