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女皇帝。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武則天此舉無異於石破天驚,振聾發聵,使得她千百年來一直成為人們議論關注的熱點人物。不過長期以來,很多人對武則天的認識逐漸發生偏差,對武則天的關注逐漸娛樂化和“陰暗化”,對於她的一生輝煌功業視而不見,反而津津樂道於她的私密感情生活與醜聞之類,使得武則天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了一個禍國殃民、放縱無度的妖婦形象。
其實這是對武則天一個很大的誤解。武則天無論能力還是成就,在唐朝皇帝中都屬於出類拔萃之輩。僅僅從用人方面,就可以看出武則天的眼光和氣度。名傳千古的賢相狄仁傑,忠誠耿直的宰相魏元忠,文武雙全的宰相婁師德,乃至日後成為唐玄宗的左膀右臂名相姚崇、宋璟,都是這一時期朝廷的活躍人物,當時有“君子滿朝”之説。
武則天手下最為出眾的人才,莫過於狄仁傑。狄仁傑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他內心深處念念不忘恢復大唐,但又缺乏直接挑戰武則天的勇氣。加之武則天對他又視若股肱心腹,十分倚重和信賴,狄仁傑就在這種矛盾心態中度過一生。狄仁傑為了報答武則天的知遇之恩,也對武朝國事盡心盡力,幹過了許多不凡業績。其中垂拱四年的拆毀淫祠之事,就很有代表性。
《舊唐書》記載,狄仁傑曾擔任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期間,曾經在江南吳楚一帶體察民情,深入民間時,發現了一個問題。吳楚之地,民間自發興建了眾多淫祠,愚夫愚婦奉若神明,奔走其間。狄仁傑把這件事上報了朝廷。當時武則天把持朝政,接到奏報後立即准奏。
狄仁傑接到詔書後,雷厲風行立即展開行動。他調集地方民夫和兵丁,由他帶領地方官吏牽頭,把江南吳楚一帶的眾多淫祠全部造冊登記,逐一審查,除了保留下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個人的祠廟,其他一概拆毀,《舊唐書》記載,最後他向朝廷彙報:“毀淫祠一千七百餘所”。狄仁傑進行的這次拆毀淫祠行動,在唐朝歷史上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簡直是空間絕後。
拆毀淫祠,是貫穿唐朝的一件大事。《資治通鑑》記載,早在開國之初,唐高祖李淵就曾明發詔旨:民間不得妄立妖祠。此後,歷代皇帝都曾以此為依據,大力禁燬遍佈民間的淫祠。不過,其他皇帝的禁燬行動,規模與遠遠不如狄仁傑這次行動。
為何狄仁傑如此討厭這些淫祠?此事説來話長。古代有一句話深受歷代皇帝推崇: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封建時代,祭祀祖先英烈、天地神明,被等同於用兵打仗一樣的國家大事。每個朝代都有一部《祀典》,其中明文規定了可以享受世人祭拜的祖先英烈、天地神袛、歷代名人名臣。《祀典》之外,民間自行濫建的、供奉名不見經傳的各路“毛神”,或者奸雄、奸臣的祠廟,統稱“淫祠”。這些未經許可設立的淫祠,事實上已屬於封建迷信,必須拆毀。
淫祠作為一種典型的封建迷信形式,有三大危害。第一是“惑民破財”。鄉間的眾多淫祠,往往被巫婆神漢把持,裝神弄鬼欺騙脅迫百姓,讓百姓佈施金銀供奉祭品,把淫祠作為他們聚斂錢財的工具,成了收入寒微的百姓們的一大負擔,為此耽誤農事、甚至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第二個危害是敗壞世道人心。各地由於濃重的鄉土觀念,經常會把本地的歷史名人立廟祭祀。百姓們不讀史書,賢愚莫辨,只知道某某是個大人物,就為他立廟祭拜,全不管他的忠奸善惡。比如唐朝的死對頭之一、河北軍閥竇建德死後,河北百姓給他興建夏王廟。在朝廷眼中,明目張膽給這些國家公敵立廟,簡直就是為他們翻案,等同於把這些國賊視為英雄,起到了誤導輿論導向的壞作用。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遍佈鄉野的淫祠,甚至威脅到了朝廷統治秩序。鄉野愚民們把淫祠中供奉的泥塑木雕神像作為精神偶像,趨之若鶩,無形中削弱了朝廷的影響力。每到淫祠“迎神賽社”祭祀大禮時期,百姓千百成羣,鳴鑼擊鼓聚集一處,很容易被野心家煽動蠱惑,聚眾作亂。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假託神明是一個最常用的套路。所以淫祠眾多,已經影響到朝廷國家安全。一旦戰火重開,倒黴的首先還是老百姓。
因此,狄仁傑拆毀淫祠,是一件造福於民的大好事。可悲的是,由於古代自然科學的落後,以及民間迷信風氣的濃重,拆毀淫祠行動收效並不明顯。前面拆後面建的現象比比皆是。安史之亂後,安祿山老巢范陽一帶,甚至出現了供奉叛賊安祿山、史思明的二聖祠。
致力於拆毀淫祠、破除迷信的狄仁傑,他死後,他的祠廟也被百姓拆毀。魏州有一座狄仁傑祠堂,“魏之士女,每至月首皆詣祠奠醊”。《舊唐書》記載,恰巧他兒子狄景暉擔任魏州參軍,為人“頗貪暴,為人所惡,”引起老百姓公憤,“乃毀仁杰之祠”,老百姓把狄仁傑的祠廟給拆毀了。狄仁傑一心為民,因為兒子“坑爹”,死後卻被老百姓拆了祠堂,歷史有時就是這樣令人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