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有助消除中美“理解赤字”——專訪美國財政部前官員唐興

參考消息網8月12日報道 (文/楊士龍)

20世紀80年代初,唐興(英文名丹尼爾·賴特)在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讀高中期間,曾義務為剛來佐治亞理工學院留學的中國研究生輔導英文。為表示感謝,其中一位來自北京大學的王博士常常親自下廚做倆中國菜,留唐興吃飯。

“我沒用過筷子,他就教我怎樣拿。我試着把碗裏的油炸花生米夾到嘴裏,但多半情況下花生米半路就掉了。我就是這樣磕磕絆絆學會了使筷子。”前不久在接受《參考消息》記者採訪時,綠點戰略諮詢公司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唐興這樣回憶道。這家專注於中美事務的諮詢公司在北京和華盛頓均設有辦事處。

“更重要的是,這也是為什麼我對中國的看法不僅出於學術專業的眼光,還包含了我個人的體驗和情感。”曾在美國財政部任職的唐興説。

“開放是中國成功的關鍵”

孩提時與一位中國移民結識,高中時又為佐治亞理工學院的中國研究生輔導英語,這些經歷讓唐興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1983年冬天,他在範德比爾特大學讀本科期間前往中國上海進修一個月。

在上海的那一個月對唐興來説充滿挑戰。除了文化衝擊,他第一週就食物中毒了,體重下降很多。“與此同時,一個想法從心底悄然出現。”他説,“我對自己説,好吧,這是我真想深入瞭解的地方。”

1985年,唐興本科畢業,決定到北京語言學院(現名為北京語言大學)學一年漢語,“想試一試,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想長期待在那,是不是值得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追求”。

1990年,唐興又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一年後,他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他還得到了在出版社工作的機會,擔任專業翻譯。

“我把那幾年稱作自己中文、文化、世界觀和文學水平打基礎的時期,前後耗時近10年。”唐興説。1995年,唐興獲得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國問題研究方向的碩士學位。

隨後,唐興開始從語言和文學轉向經濟學和政治學。1997年至1999年間,唐興獲得了美國當代世界事務研究所的獎學金資助。他選擇去了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

在貴州的兩年時間裏,唐興每月都撰寫關於中國內地基層社會情況的報告。他説,他使用的研究方法叫“參與觀察法”,並補充説,“我發現實地聽人講比簡單地研究各種信息有價值得多”。

“一種典型説法是,過去的中國就像黑白電視,但現在像高清彩色電視。”唐興説,“實際情況遠比這個比喻複雜。這就是為什麼我經常説,中國正行進在持續現代化與持續發展的征程上。”

唐興認為,“開放”是過去40年中國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如果用一個詞解釋中國近年來的成功,那就是‘開放’,對新思想的開放,對世界的開放。”他説。

他説,“在中國,這種開放的理念、人民的活力和創造力,顯然還有一個獨具特色的管理協調體制”,是中國充滿生機活力,始終繁榮發展的關鍵。

中美需繼續“打乒乓球”

“談及(美中)雙邊關係,很重要的一點是美國也要更加開放。”唐興説。他曾在美國財政部擔任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項目執行主任,為當時的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提供戰略諮詢意見。

唐興説,美中需要繼續相互“打乒乓球”,加大投入,夯實這一重要雙邊關係的基礎。他所説的“打乒乓球”指的是1971年4月助力中美關係破冰的“乒乓外交”。

唐興説,“乒乓外交”是“20世紀70年代初的重大(外交)突破”,兩國運動員衝破冷戰壁壘,切磋乒乓球藝,這種遠見卓識對兩國大有裨益。

“這種相互的開放,思想、人員和體育的交流,我從中受益匪淺。你們也收穫良多。因此我們需要一如既往繼續這樣做,多一起打打球、聚聚餐。”唐興説。

“我們清楚美中在貿易和國家安全方面有重大分歧。時代可能已經改變,但我仍然相信,我們兩個偉大國家的人民依然可以走到一起,一起打乒乓球,一起做我們過去40年裏一直在為之努力的事。”他説。

2000年至2004年,唐興擔任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學院霍普金斯-南京項目的執行主任。該項目是中美之間最早的教育合資項目。

唐興説,在這個全球動盪加劇、雙邊關係緊張的時刻,維持、保護和推進美中教育與人文交流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美中兩國本身的歷史告訴我們,偉大、自信的國家往往更加開放。我們都是在最開放的時候繁榮起來的。擔憂、缺乏安全感的國家往往更加封閉,它們也因此難以繁榮。”

在唐興看來,當下信息時代,中美兩國關於對方的信息與數據非常豐富,但彼此間卻存在着“越來越大的理解赤字”。“理解”意味着見微知著的洞察力,有助於及時有效地做出決策與判斷。

他説:“理解不了的信息可能帶來風險,把信息轉換成理解的最有效方式是加強人員交流和一手體驗——這恰恰是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49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文交流有助消除中美“理解赤字”——專訪美國財政部前官員唐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