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波:面向強國建設 彰顯高等教育新使命

杜玉波:面向強國建設 彰顯高等教育新使命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安排部署,賦予了教育新的戰略地位、歷史使命和發展格局,明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目標要求,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整體佈局,要深刻認識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在新的一年,我們要錨定強國建設目標要求,選準發力點,聚焦關鍵問題,進一步彰顯高等教育新的使命擔當。

1

立足高位引領、整體支撐

加快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落實這一要求,必須發揮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高位引領作用。

我們要建設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體系,是適應國家和社會需求的體系,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系,是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體系,是體現公平而有質量的體系,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系。

其中,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體系,就是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紮實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適應國家和社會需求的體系,就是要堅持落實“四個服務”,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系,就是要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樹立以創新質量、能力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體系,就是要明確發展惠及全民的價值導向,推進數字化賦能高等教育發展,更好地滿足不同羣體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體現公平而有質量的體系,就是要堅持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優化高等教育區域佈局和類型層次結構,不斷提升人民羣眾的高等教育獲得感。

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系,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的開放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深度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匯聚全球優秀人才、資源和要素為我所用。

這六個體系整體來看,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將會在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兩個方面,推動高等教育發生格局性的變化,成為具有基礎性、戰略性的國家核心競爭力,有力支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

2

破局自主培養、頂尖培育

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放在突出位置。這一戰略擘畫,充分説明了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對強國、強教的重大意義,要求我們必須把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選拔和培養作為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重中之重。

綜合國力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競爭,關鍵在頭部拔尖創新人才的博弈。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破題,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更加註重因材施教,努力為所有孩子提供合適的教育機會;更加重視“破界”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關注本質、打破侷限,開展更有價值和戰略性的創新,培養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傑出人才。

其次要拓寬成長通道,在現有中高考制度框架下進一步創新和完善評價選拔制度,堅持促進公平、科學選才基本導向,探索多維度考核評價模式,推動招生和培養環節相銜接,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脱穎而出。

再其次要完善政策環境,加強國家層面政策制度的頂層設計,在“強基計劃”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2.0”基礎上,促進大中小學貫通培養,推進高校、高中、科研院所、協會機構等多方合作,對人才的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進行體系化、鏈條式設計,真正培養出一批足以支撐大國創新的頂尖人才。

3

對標中國特色、世界一流

構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學科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學科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一流大學的基礎和依託。當前,中國高校學科專業體系仍然存在優勢特色專業集中度不夠,部分高校辦學定位不清晰,學科專業設置盲目跟風、貪大求全,基礎學科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缺乏引導和扶持等問題,亟須打造以服務需求為支撐,特色鮮明、佈局合理、協調發展的“特色+優勢+水平”學科生態體系,大力推進“三個堅持”的實施路徑。

堅持“四個面向”,以需求引導學科佈局。高校要痛下決心建立預警機制,靜下心來研究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以及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學校如何與之協同並進;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推進“學科重構、專業重組”,確保學科建設自身發展的“小邏輯”服從於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需求”。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以特色塑造學科優勢。高校要把一流和特色學科做強,以此帶動、輻射和影響其他學科相互支撐、協同發展;把傳統的優勢學科做強,把國家戰略急需的學科做精,把新興交叉融合的學科做實;不斷強化學科高點,培育學科重點,扶持學科增長點,努力開闢學科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主動塑造學科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以交叉促進學科突破。高校要用好學科交融這個“催化劑”,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激發協同創新這個“動力源”,通過高校內部協同,與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等協同,實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的優勢互補,促進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着力發揮高校綜合優勢,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4

着眼科學定位、特色發展

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佈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這就涉及高等教育與科技、產業的關係以及高等教育內部的類型、層次等佈局結構問題。

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任何一個強國都對高等教育佈局結構有着戰略考量。多年來,中國相當數量的高校存在辦學同質化現象,盲目攀高,一味追求學術型,高校空間佈局上也呈現出東部資源密集、中西部資源稀疏的“東高西低”格局。當前,迫切需要推動中國高校在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追求卓越,辦出特色,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分類發展、多元辦學格局。

就高校類型來説,要從“金字塔”轉向“五指山”,形成梯度、對接需求。學術研究型高校以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為引領,應用研究型高校以培養應用研究與開發的人才為重點,應用技術型高校以培養專門知識和技術應用人才為主體,應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養專科層次的操作型專業技能人才。

就教育層次來説,本科教育既要以培養多規格、多樣化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為重點,又要適量培養基礎性、學術型人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重點,培養結構從以學術學位為主,向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轉變。高等職業教育要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重點,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高校分類發展,中央層面要着力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統籌制定國家教育發展規劃,優化高等教育區域資源配置,加強高校分類設置、分類指導、分類支持和分類評估;省級政府要着力解決學校類型層次不適應問題,把高等教育發展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佈局;高校要着力解決學科專業設置不合理問題,把有特色、服務需求作為學科發展的戰略選擇。

5

聚焦質量貢獻、創新導向

深化高等教育評價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教育評價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具有重要的牽引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標準,改進教育評價這個“指揮棒”,努力構建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為此,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在“四堅持、四評價”上下功夫。

堅持分類指導,優化學校評價。既在比較中分析借鑑世界教育強國的成功經驗,又立足實際推進分類評價,引導高校在不同“賽道”上辦出特色,主動服務國家需求。

堅持德能並重,優化教師評價。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把教書育人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讓教師評價迴歸“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本質。

堅持創新導向,優化科技人才評價。建立突出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的評價標準,打破唯論文的刻板量化評價,營造鼓勵探索、包容失敗的人才成長環境。

堅持全面發展,優化學生評價。踐行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評價理念,創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法,破除“高分低能”的積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總之,要把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作為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戰略突破口,努力構建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增添動力和活力。

6

堅持紮根中國、融通中外

打造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面對挑戰,我們越是要遵循歷史前進邏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呼應人民羣眾期待,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的“朋友圈”更大了,已經同181個建交國普遍開展了教育合作與交流,與159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舉辦了孔子學院(孔子課堂),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在冊國際學生來自195個國家和地區,學歷生佔比達76%,“留學中國”品牌獲得更多認可。

當前,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加速發酵,“逆全球化”風潮湧動,深刻影響着全球高等教育格局。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高等教育一是要毫不動搖堅持主動對外開放,堅持紮根中國與融通中外相結合。既立足中國國情和高等教育發展實際,解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也面向世界,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薄弱、空白、緊缺學科專業,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技聯合攻關,匯聚全球資源和天下英才“合力解題”。

二是要打造高水平開放新格局,堅持有選擇的“請進來”、有章法的“走出去”、有目標的“深參與”。“請進來”,就是要面向全球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強化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升人才培養力;“走出去”,就是要爭取與國外高等教育多對話、多來往,有進有出、相得益彰,講好中國教育故事,擴大對外影響力;“深參與”,就是要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國際治理,深度參與國際高等教育評價標準、規則等的制定和重大議題研究,在教育合作中提升國家形象,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深化國際融合力。

三是要塑造制度型開放新形態,以暢通國內國際教育循環為着力點,拓展更大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各類開放平台的先行先試和引領作用,在開放共享與合作共贏中提煉推廣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道路,為豐富和引領世界高等教育作出中國獨特的貢獻。

作者:杜玉波,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衞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3年01月09日 第05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55 字。

轉載請註明: 杜玉波:面向強國建設 彰顯高等教育新使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