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個詩人卻阿諛取寵, 害國害己
大家好,我是“楊溪溪説歷史”希望大家右上角多多關注哈!
明明是個詩人卻阿諛取寵,害國害己
朱異(公元483-549年),字彥和,吳郡錢唐(今浙江杭州市)人。其父朱選之在南齊做過吳平縣令。朱異少時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經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聚在一塊,玩一種類似後代擲色子的遊戲進行賭博,成了地方上的一個危險人物。成年後的朱異才改變志向,立意進取,發奮讀書。他遍覽《五經》、尤明《禮》、《易》,涉獵文史,兼通雜藝,博奕書算,皆其所長。他對名儒明山賓衷心信服。二十一歲那年,梁武帝下令求異能之士,五經博士明山賓推薦了他,因而受到梁武帝的召見。梁武帝聽他講述了《孝經》和《周易》後,很高興,對左右説:\"朱異實異\"。後來見到明山賓,還説:\"你所推薦的朱異確實是個異能之士\"。
少不更事,恩寵不衰
梁武帝對《五經》也很愛好,而且相當精通。共同的興趣愛好,《五經》使這對君臣很快就建立起了相當密切的關係。不久,梁武帝任命朱異擔任中書通事舍人,成為皇帝的高級秘書。以後朱異的官職雖有多次升遷,但直到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朱異死,他一直擔任中書通事舍人這一職務。梁武帝對朱異的寵信,幾十年絲毫不衰,到後來,甚至惟朱異之言是聽,把朝政也交給他處理了。史書上説:\"自周舍卒後,異代掌機密,其軍旅謀謨,方鎮改換,朝儀國典,詔誥敕書,並典掌之\"(《南史·朱異傳》 ,《梁書》同。以下未註明出處者皆見《南史》及《梁書》)。
南北朝時期,尤其在南朝,中書通事舍人雖然大都是皇帝器重梁皇山---梁宣帝為避侯景之亂曾至隱居信用的人,但像梁武帝對朱異那樣,幾十年恩寵不衰,還是少見的。這當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朱異這個人的能力確實不錯。他很精明,博聞多識而又辦事幹練:\"每四方表疏,當局簿領,諮詳情斷,填委於前。異屬辭落紙,覽事下議,縱橫敏贍,不暫停筆,頃刻之間,諸事便了。\"這和那些身居高職,只清談不做事的所謂世家大族比起來,確實完全不一樣。梁武帝春秋已高,怠於政事,正需要朱異這樣精明強幹的人來做他的幫手
。其次,梁武帝這個人\"好人佞己,末年尤甚\"(《魏書·島夷蕭衍傳》 ),而且越到晚年越喜歡聽別人的花言巧語,聽不得半點逆耳之言。朱異深知他這一弱點,於是對他一味阿諛奉承,凡事都看他的臉色辦理,甚至明知不對,也少説為佳,只要是皇帝決定了的事,錯誤的他也百分之百地執行。有些正直的大臣批評朱異説:\"今聖上委政於君,安的每事從旨,傾者外聞殊有異論。\"他回答説:\"政研我不能諫爭耳。當今天子聖明,吾豈可以其所聞幹忤天聽\"。由於他精通溜鬚拍馬之術,因此深得梁武帝的寵信。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這對君臣才建立起了非同一般的關係;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在梁武帝執政的第四十七個年頭,終於招致了侯景之亂。
阿諛取寵,害國害己
侯景原是北朝東魏的大將,因和東魏統治者高澄不和,便以河南十三州之地投降西魏。西魏深知侯景機詐多變,於是一面接受他的投降,一面受降如臨敵,分派大軍對其嚴加防範,並示意他把軍權交出來。
東魏在侯景叛變後,派遣大軍對他進行討伐。侯景在東西夾擊的不利形勢下,乃派使者到江南向梁武帝接洽投降。已做了四十七年皇帝的梁武帝蕭衍,認為統一全國的機會到了,就派出五萬人的軍隊去接應侯景,結果被東魏軍打得大敗,主將蕭淵明(梁武帝親侄子)也成了東魏的俘虜。東魏軍隊接着又把侯景打敗,最後侯景只率步騎八百人投奔梁朝。
東魏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之後,又採取外交攻勢,叫蕭淵明寫信給梁武帝,表示只要梁朝消滅侯景,東魏就可以釋放包括蕭淵明在內的所有梁軍戰俘。其用意很明顯:不是消滅侯景就是逼侯景起來造反,東魏以便坐收漁利。梁武帝覆信説:\"貞陽(蕭淵明封貞陽侯)旦至,侯景夕返\"(《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一 梁紀十七》 )。並派出使者去東魏和談。在梁和東魏的接觸過程中,侯景一再表示反對。過了將近兩個月,侯景看到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便於八月初十日舉兵亂梁,從而造成了這場駭人聽聞的大破壞、大災難。
小編認為對於侯景亂梁事件的發生,有些歷史家責怪梁武帝不該接受侯景的投奔,並對梁武帝沒有識破東魏的反間計,同意與東魏和談,從而激起侯景的叛亂而感到不可思議。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接納侯景的投奔和派使者去東魏和談,與其説是梁武帝本人的決定,不如説是朱異阿諛奉承的結果。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