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在各自確立民族意識後,德國和法國就一直為了邊境的領土問題紛爭不斷。但事實上,德、法之間的對立,從9世紀各自建立國家雛形時就已開始。
從分裂的法蘭克王國説起
談到歐洲史,就不得不提到法蘭克王國,當時查理大帝以現今的德國與法國為中心,控制了半個歐洲,這也是歐洲最接近統一的時期。查理大帝的法蘭克王國,是日耳曼人血統、基督教信仰與羅馬歷史傳統三者結合的政權,這也正是歐洲在世界歷史上的定位。
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分裂成東法蘭克、中法蘭克和西法蘭克,東法蘭克王國後來成為德國,西法蘭克王國即後來的法國,而中法蘭克王國的北部被東、西兩國瓜分,南部地區則成為意大利的北部。因此,德國和法國除了都源自日耳曼人分支外,在千餘年前甚至是同一個國家。
法蘭克王國的形成與發展
不過,此後德、法兩國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發展道路,法國的權力越來越集中,德國則分裂成許多領邦國家。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多,最直觀的環境因素是法國多平原,而德國多森林。
據統計,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時,整個東法蘭克共有300多個領邦國家。其中,版圖較大的如奧地利和普魯士,規模小的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小鎮。
法國方面,從10世紀末卡佩王朝崛起開始,確立了嫡長男承襲統治的傳統。當時,西法蘭克境內也有不少勢力龐大的諸侯,但王族卻始終保有絕對性的權力,對任何諸侯都擁有壓倒性的力量優勢。其後,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瓦盧瓦王朝取代了卡佩王朝,法國的集權化統治又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到16世紀宗教戰爭接近尾聲時,波旁王朝崛起,君主的權勢達到頂峯。
德、法之間的邊境問題也是在波旁王朝時期開始明朗化的,雖然此前就摩擦不斷。17世紀,路易十四提出了所謂的“天然疆界”,彰顯了法國在領土擴張方面的極大野心。
在百年戰爭期間,法國的民族意識得以凝聚,但德國方面卻沒有這麼順利。從962年到1806年,德國的官方名稱叫“神聖羅馬帝國”。帝國早期,皇帝還擁有實際權力,但1356年的一紙“金璽詔書”,使得帝國有名無實,變成了邦聯。到《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更宣告帝國境內300多個領邦取得了實質上的獨立地位,當時恐怕任誰也想不到德國還會有統一的可能。
神聖羅馬帝國疆界
將神聖羅馬帝國徹底瓦解的人,是法國人拿破崙。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後,緊接着就是拿破崙戰爭。佔領德國後,拿破崙在這裏建立起“萊茵邦聯”,神聖羅馬帝國就這樣壽終正寢。拿破崙失勢後,“日耳曼邦聯”也隨之成立,主導權卻握在奧地利手裏,直到普魯士王國強勢崛起。
勃艮第紛爭
在如今的法國東南部,曾有一個由日耳曼人建立的勃艮第王國。
公元843年,《凡爾登條約》問世,中法蘭克的羅塞爾皇帝將勃艮第地區納為王國領土。羅塞爾死後,東、西法蘭克王國瓜分中法蘭克的同時,也開始爭奪勃艮第地區。直到870年《梅爾森條約》簽訂後,東、西法蘭克王國才因各地諸侯各自為政,暫時偃旗息鼓,勃艮第王國也分裂為上勃艮第和下勃艮第,此外還有一個以索恩河為界,隸屬於法國的諸侯國,即日後的勃艮第公國。
公元10世紀,勃艮第高原地區又建立起高原勃艮第王國,它和下勃艮第王國合併為新的勃艮第王國,又稱亞爾王國。其後,亞爾王國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托大帝,被納入為帝國領土。然而,神聖羅馬帝國組織鬆散,勃艮第地區諸侯很快又紛紛自立為王。到13世紀,南部普羅旺斯地區改向法國靠攏,到14世紀,連北部地區也被納入法國治下。
勃艮第王國東北部還出現過一個薩伏依公國。它氣勢最盛時,不僅吞併了瑞士的日內瓦,到18世紀,甚至支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島和薩丁尼亞島。
勃艮第地區形勢圖
另外,位於普羅旺斯西部、隆河下游處有個自治城市,名叫亞維農。此地在基督教阿爾比教派興起後,遭到法蘭西諸侯入侵。14世紀,法蘭西國王菲利普四世強迫教皇克雷門五世移居亞維農,接受軟禁。後教會將該地買下,使它成為教皇領地。到法國大革命時,又被法國政府沒收。
再將視線轉向勃艮第地區北部,那是勃艮第侯國與勃艮第公國並存的局面。
勃艮第侯國也叫法蘭科尼亞,該國一直巧妙地遊走在神聖羅馬帝國和法蘭西王國之間,左右逢源,外交手段十分高明。不過,因為內部繼承問題始終無法解決,最終在15世紀後半葉成為西班牙的附屬地。其後,法蘭西王國企圖吞併該地區,路易十四於1679年發起荷蘭戰爭,《奈梅亨條約》簽訂後法蘭西終於得償所願,將該地區納入版圖。
而另一邊的西勃艮第公國,在整個中世紀的歐洲都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百年戰爭中,它與法蘭西的瓦盧瓦家族持續對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事件,就是將聖女貞德賣給英國。後來,為了復興中法蘭克,它依附在法蘭西王國身下,以臣子的身份統治曾是神聖羅馬帝國領土的洛林地區,勢力一度擴張至北部除荷蘭外的整個尼德蘭地區。
然而,隨着百年戰爭結束,勃艮第公國也走到了命運盡頭,於1477年宣告滅亡。其後,哈布斯堡家族通過聯姻的方式,將該地區納為領土。至此,哈布斯堡家族完成了從陸地上對法蘭西王國的全面包圍,法蘭西的形勢空前嚴峻,路易十四的擴張計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太陽王”路易十四
阿爾薩斯-洛林的歸屬問題
洛林地區位於法蘭科尼亞北側,東邊是阿爾薩斯,而西邊則是香檳地區。如前文所述,這裏曾是勃艮第公國的領土。
在漫長而昏暗的中世紀,香檳地區曾是歐洲的經濟中心,這裏會定期舉辦集市,規模在歐洲首屈一指,極負盛名。13世紀後半葉的菲利普四世時代,該地區被納入法蘭西版圖。經過百年戰爭的洗禮,此地經濟開始衰退,連帶北方的尼德蘭地區也深受影響。
洛林地區當時也有個領邦國家,即洛林公國。德、法兩國對它展開了長期爭奪,最後法國取得了優勢。三十年戰爭期間,該國實質上由法國控制。此後,因弗朗茨選帝侯的繼承問題引發了弗朗茨繼承戰爭,又稱奧格斯堡同盟戰爭。戰爭結束後,弗朗茨受封為洛林公爵,並與奧地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莎結婚,之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國進而取得洛林地區的歸屬權。但沒過多久,法國要求以洛林作為承認弗朗茨皇帝地位的交換條件,無可奈何的弗朗茨又把洛林交給了法國。
阿爾薩斯與洛林東西相連,因此常被合稱為“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如今的歐盟議會總部所在地,便是該地區的中心城市斯特拉斯堡。這裏東西南北四通八達,境內涵蓋萊茵河的部分水路,是歐洲大陸水陸兩路的交通中樞。歐盟議會設於此處,大概也是取這種象徵意義。
美麗的斯特拉斯堡
與洛林不同,阿爾薩斯從中世紀起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管轄區,但由於地處法國邊界,進入17世紀,德、法兩國開始為此地的歸屬問題紛爭不斷。三十年戰爭時,法國佔領了此地,並且在簽訂《西伐利亞和約》時,奪走了梅茲、杜爾及凡爾登這三塊神聖羅馬帝國的傳統領地,在弗朗茨繼承戰爭結束之後,更通過《雷斯維克議和條約》,奪走了整個阿爾薩斯。
不過,隨着普魯士的崛起,法國在德法爭霸中佔據優勢的局面也逐漸落幕。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大敗,被迫向普魯士割地賠款,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又重回德意志的懷抱。第二年,普魯士又主導發動了德國統一戰爭,德國正式將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納為領土。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德國戰敗,法國提出將阿爾薩斯-洛林作為兩國緩衝地帶的要求,進而派兵佔領該地區。緊接着,納粹德國在閃擊法國後又短暫奪回該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再次迴歸法國。
一戰後歐洲各國疆界變化
整個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不僅地理位置優越,礦藏也十分豐富,連尼德蘭地區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都對它垂涎欲滴,更不用説歐陸雙雄德國和法國了。如果説德、法紛爭前期的焦點在勃艮第,那麼後期的焦點就在阿爾薩斯-洛林。
邁向合作
蘇聯崛起以前,德國與法國無疑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因此,説德、法間的對立是牽動歐洲歷史的主因,顯然並不為過。總之,兩國一直紛爭不斷,導致整個歐洲也一直動盪不安。到戰後,也是由於德、法兩國的主導,歐洲各國才開始整合,組成現今的歐盟。
1939年,二戰爆發,在納粹德國迅捷而強力的打擊下,法國轉瞬間就敗下陣來,可謂一觸即潰,號稱世界第一防線的馬其諾也形同虛設。這樣的結果,確實讓很多人大跌眼鏡,部分法國人形容這是一場“奇怪的戰敗”,部分更客觀理性的法國人則開始了反思。
二戰為大多數歐洲國家帶來了巨大災難。戰後,人們迫切需要找到一種彼此間能和諧共存的相處模式。對於在20世紀前半段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幾乎遭遇滅頂之災的法國而言,更是如此,他們最強烈的願望是和平與安全。剛開始,法國將之寄託在對德國經濟和工業實力的遏制政策上,然而很快他們就發現,戰後的種種限制,根本無法阻止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強國,哪怕德國已經被分割成東、西德。法國又進入更深層次的反思。
法國逐漸意識到,靠諸如馬其諾防線之類的軍事設施,或者苛刻的限制政策,或者基於民族主義來面對德國,終究會走向力有未逮的結局。於是,法國開始尋求國際合作,而第一個對象,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對象,便是“世仇”德國。筆者不得不説,與法國人的這種胸襟相比,後來吵嚷着脱歐並藉此不斷上演着政治大秀的英國人,簡直就是孬種。
如今法德引領下的歐盟版圖
在法國的主導和努力下,建立歐盟很快被提上了日程。當然,在計劃之初,這個國際組織的名字暫定為“歐洲共同體”。沒過多久,他們就深知自己找對了方法。法國要發展就必須依賴歐洲統一市場,而德國是歐洲統一市場形成的關鍵,在歐共體框架內的德國,既能提高歐洲同盟的穩定性,還能促使法德關係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思及此,法國在1990年大力促成了兩德統一。
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即《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歐盟正式成立。
歐盟的成立,一方面是為了促進歐洲各國的經濟合作,另一個目的就是獲得與美國競爭的資格。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內,歐盟卻彷彿成了美國的附隨組織,其中也包括法、德。如果在程度上區分的話,法國顯然比德國更傾向美國,這有特定的歷史原因,主要是二戰時美國曾對法國給予過幫助。可如今,我們也可以明顯看到,法國在更多時候已轉向與德國攜手,共同應對美國施加的壓力。
目前,英國脱歐已成定局,引領歐盟的責任落在法國和德國這對過去的世仇國家身上。值得讚賞的是,兩國人民和領導人都展現出了高度的相處智慧,相信他們的未來也會更加美好。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