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經過一代又一代先輩們的努力,中國不僅誕生了彌足珍貴的物質財富,更是擁有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文人墨客將他們一生的經歷寫成故事,以各種形式表達出來,便成就了眾多精彩作品。
尤其是在唐宋時期,文人墨客更是不懼世俗,勇敢表達出內心所想,或抒發春風得意之情,或哀嘆時運不濟之命。自此,唐詩宋詞也成為了人們心中難以攀登的頂峯。
在這些著名的詩人中,不少人都哀嘆過李廣,還曾有人寫下“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佳句。漢代李廣沒封侯,為何會讓很多文人惋惜呢?
詩中哀歌
當心有所想難以向人訴説,人們總會換個方式來排遣憂愁。在現代社會,諸如精神輔導、解憂雜貨店、情緒發泄站等各種宣泄方式可以讓人們釋放心中的壓力,這是現代文明的一種產物,也是成年人情緒的突破口。
當然,翻看歷史可以發現,其實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產物,它們或是詩詞歌賦,或是琴棋書畫,或是歌舞表演,這些都是古代人對自己情緒的一種宣泄與表達。
唐朝,這個民風開放的時代,百姓比過去更加自由,民眾的興趣愛好者也多種多樣,但最為引人注目的恐怕還是詩歌了。在尚不識字的年紀,小朋友們就在大人的教導下學習唐詩三百首。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句詩相信每個人都能背誦出來,很多人學習的第一首詩便是這首《詠鵝》。單從唐詩流傳度來説,它就已經一騎絕塵,駱賓王也在讀者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在這些著名詩人中,有意氣風發便有壯志難酬,唐朝著名詩人王勃便是這個令人惋惜的存在。作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創作者,王勃短暫的一生也充滿了艱難坎坷。
作為年少成名的神童,王勃在六歲時便能寫出優美的詩句,十歲時便飽讀六經,還常有自己深刻的感悟。在短短的幾年裏,王勃便憑藉着自己的才情得到朝廷賞識,十六歲時便成為了令人羨慕的散朝郎。
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年郎本應有着更好的仕途,但卻因為過於追求官場而被邊緣化。得不到帝王賞識的王勃,就算他有着名冠天下的才華,也終究沒能報效朝廷。
鬱郁不得志的王勃在寫下很多抒發哀情的詩歌后,在探望父親的途中不幸溺水而亡,年僅26歲。這個曾寫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詩句的詩人,最終成了人們心中的遺憾。
李廣的勇
在歷代詩人感嘆的對象中,李廣出場的次數頗多,有人曾寫下“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來讚歎李廣高強的武藝,有人曾寫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來誇讚李廣的勇猛,那麼這位飛將軍到底有什麼故事,能讓許多文人感到惋惜呢?
其實,大多文人在創作詩歌時,總喜歡用各種手法來隱喻自己心中的感情,在引用李廣的故事時,文人也在抒發自己的情感,他們大概也和李廣一樣,心中都有着懷才不遇之情和對朝堂的不滿之意。
在漢朝,李廣可謂是英雄一般的存在,他英勇善戰,常以一己之力抵抗匈奴大軍。在漢文帝時期,李廣憑藉自己的能力被封為郎官,當時漢文帝曾説過這樣一句話:“你生錯了時代,如果在漢高祖時期,一定能封個萬户侯”。由此可見,李廣絕對擁有做大官的能力。
在漢景帝時期,吳楚聯軍開始發動叛亂,楚王劉戊和吳王劉濞聯合其他諸侯國四處招兵買馬,勾結外邦舉兵反叛。漢景帝見叛軍氣勢洶洶,便派周亞夫出兵鎮壓,同行的便有飛將軍李廣。
在戰爭期間,李廣曾奪旗斬將,在周亞夫的領導下擊退叛軍,朝廷大軍才得以順利班師回朝。回到朝廷之後,周亞夫因救國有功榮升丞相,跟隨周亞夫護國的人也因功得賞,升官加爵,但只有李廣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
在古代,官員們多論功行賞,像李廣這樣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人,早該被皇帝加官進爵、封侯賜府。但實際上,李廣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賞賜,還觸怒了皇帝。
造化弄人
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周亞夫便知曉李廣上陣殺敵的本領,這位小將領在戰場上威風凜凜,頗有大將風範,在周亞夫的心中,李廣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班師回朝前,周亞夫就已經準備在皇帝面前替李廣美言幾句,誇一誇李廣的功績。
但就在班師回朝的途中,叛賊梁王卻突然接見了李廣。梁王先是誇讚了李廣的功績,繼而又把將軍印賜給了李廣。當時的李廣心中不知作何感想,竟然沒有顧及梁王和朝廷之間的關係,滿臉高興地收下了將軍印。
當時的梁王正四處拉攏朝廷官員為他效力,想要聯合官員與朝廷一較高下,皇帝對梁王也含恨已久。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漢景帝的耳中,漢景帝聽聞這件事情後異常震怒,他認為李廣已經投入了梁王的陣營。
李廣私自接受將軍印的行為觸怒了皇帝,但皇帝念在他護國有功,便沒有治他的罪,但也沒有給他任何的賞賜。當所有人都滿心期待自己的賞賜時,李廣卻只能羨慕地看着這些人,眼中充滿了懊惱與懷才不遇之情。
在平定了七國之亂後,皇帝乾脆直接將李廣派到了隴西、雁門等地。只要梁王還在世,李廣就只能呆在這遠離朝廷的地方,替國家連連擊退匈奴。李廣最終沒能得到皇帝的青睞,卻成為了人們眼中的大英雄。
文人借詩詠志
對於李廣來説,他的確有着過人的本領,能夠帶領士兵們保家衞國,讓朝廷上下一環寧靜祥和。但他卻因接受梁王私印這種不謹慎的行為而不得皇帝喜愛,所謂“李廣難封”,這其中飽含文人對英雄人物未能封侯的遺憾。
當然,古代懷才不遇的英雄並不只有李廣一個人,歷朝歷代都有失意之士。但出生於那個混亂而又充滿猜忌的年代,文人墨客們卻不敢輕易抒發內心的情感,只好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其他事物上,因為有着相似的經歷和情感共鳴,李廣的遭遇變成了文人們哀嘆的對象。
自漢代以來,我國經歷了數百年的動亂時期,即使是在生活富足的唐朝,朝廷也總是面臨着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不少有才能的人便想要入朝為官,以便報效朝廷。
但入仕這條路太過艱難,即使參加科考獲得了很好的名次,也不能保證得到朝廷重用。再加上朝堂黑暗,皇帝一旦被迷住雙眼,一些有志之士便被官員們無情打壓,再無升官的機會。
從拿起語文書本的那刻起,我們就開始瞭解古代文人們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每一首詩中都藴含了獨特的情感,它們或是躊躇滿志,或是激勵奮發,又或是壯志未酬,鬱郁不得終。無論哪一種情感,文人們都能在世間找到參照物,自己的情感也得以寄託。
由此可見,漢代李廣沒有封侯,影響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還有後世許許多多像他這樣的人,以至於文人在惋惜李廣的同時,也在惋惜自己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