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慈禧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回來時只有94人?其餘26人去哪了?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經典

1872年,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培養人才,改變朝廷的局勢,李鴻章提議派遣幼童赴美留學,這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清朝統治來説,是一個重大得到決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國,如果拒絕,那麼朝廷很快就會走向末路,最終在兩難中,慈禧太后還是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8月,在容閎的率領下,清廷挑選了30名幼童,從上海出發前往美國,其中就有詹天佑,鄧士聰 ,蔡紹基等多位名人,當時這批幼童大多是有十二三歲,並且出身貧寒,雖然朝廷答應每年支付這些幼童一大筆扶助金供他們完成學業,但是在當時的人眼中,美國只是我國外部的一個蠻夷之地,所以去到那的孩子,除了學習,能不能健康成長,就要看他們自己了。

1873年,在經過對第一批赴美學生的考核之後,清廷覺得再派第二批幼童繼續前往美國留學,不過這一次,或許是看到了成效,所以在這30人中,有七人願意自費跟隨清廷挑選的學生一起,這些人大多都是官二代,或者有錢人家的少爺,比如後來成為海軍元帥的蔡廷幹,前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還有同樣擔任鐵路工程師的梁普時等人,都在這批名單中。

隨後1874至1875年,朝廷又派出兩批赴美留學生,其中也有三名自費生,算下來,在短短三年時間內,清朝一共派出了120名學子,原本慈禧與清廷的意思是等他們學成歸來,就可以為朝廷效力,但是在1881年,這批留學生因“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範難周,亟應將局裁撤”而不得不被召回。

根據記載,在清朝下達召回詔書後,僅有94人被遣送回國,難麼另外的26人都到哪去了呢?其實這並不難猜,因為條件艱苦,有的幼童剛到美國不就就病逝了,還有一部分人則是早期因不遵守紀律而已被遣回,剩下的就是為完成學業執意不歸的學子了。

在這120人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順利完成學業,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在被召回後,又重新返回美國自費完成學業。那麼在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考入了大學學習?他們都上的是什麼學校?相信這一點也是大家最好奇的。

據不完全統計,在1880年至1881年,朝廷還未召回這批留學幼童之前,已經有50人成功考入美國名校,其中有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當時前往美國的時候,詹天佑還只有12歲,在苦學深造6年後,於1878年成功考入耶魯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後被召回後,他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修建了我國第一條“京張鐵路”,如今一過去百年,依然還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