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首個億萬富翁,80年代就身家上億,如今他還有多少錢?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經典

作者|Amilie

“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歡”。當有人問起名字的來歷時,張國喜津津樂道的和大家解釋着。

他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億萬富翁,人們稱他為“常勝將軍”,而常勝的秘訣卻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種子發芽

張果喜初中時期,因為家境貧寒離開了學校,開始在木工車間當學徒。他幹活拼命,上進心極強,每日每夜的做工。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了車間主任,再後來被任命為木器廠的廠長。可當時條件有限,廠裏的物資和技術都不到位,甚至難以運營和發放工人的工資。

他咬牙把自己家的老房子賣掉,結算了工人的工資後帶着剩下的錢和幾個人一起去了上海,尋求商機。

幾個人路過一家工藝品展覽大廳,具有木工經驗的張國喜觀察到了裏面的木質工藝品,一種樟木雕花套箱吸引了他的目光。在和老闆交流過程中,他得知這個木箱價值兩百多元,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一定要學到這門手藝。

但是這個雕刻手藝並不好學,別人不外傳。張果喜和幾個一起去上海的兄弟都去藝術雕刻廠應聘臨時工,分頭拜師每人學不同部位的花紋。

與此同時,張果喜也成功與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成功簽訂了20套雕花樟木箱的生產合同,到了要投入生產的環節。

希望的種子剛剛發芽,卻迎來了波浪。回到老家餘江的廠子裏,他要做雕花木箱的事情轟動了整個縣城。然而廠內修造社不肯出錢生產,認為餘江沒有雕刻的歷史,這件事情多半乾不成。

商討無果,張國喜帶着工人離開了木器廠,自己創辦了餘江工藝雕刻廠,頂着各種壓力繼續幹。

因為之前學到的手藝仍然存在技術欠缺。張果喜花費資金將工人帶到“木雕之鄉”東陽縣學習工藝,並請到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進行指導,更是為了原材料跑到300公里外的地方親自運送。

歷經了半年的努力,第一隻樟木箱終於成功製作出來了。

張果喜成功的“種子“已經發芽,並逐漸長大開花結果。他如期完成訂單,雕花套箱被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送上廣交會,大放異彩。因為這精美的工藝,長期的合作關係因此確認。

“果實”熟了

在有了合作商和大量訂單後,張果喜並不駐足於此。他拿出工廠收益的70%投入到設計和工藝研發中,帶員工外出採風尋找靈感,創新出30多種雕刻作品。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雕花佛龕的利潤是雕花套箱的好幾倍,這讓他十分振奮,打起精神進行研發。他前面對工匠的培養也派上了用場,一個月的時間攻克了佛龕200個零部件的製造,完成了生產。

果子眼見就要熟了,天上卻下起了瓢潑大雨要將那果實打落。張果喜拿着加工好的佛龕輾轉了大小寺廟,卻無人問津。

當時國內的經濟還在發展,能買得起上萬塊佛龕可以幾乎沒有。“果喜”佛龕被他委託了代理賣家出口到日本,銷量不錯並受到了賞識。

這時候,他面臨這樣一個選擇,一些日本商人想繞過代理業務從他那裏直接購買產品,接受這個要求他每一單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但張果喜是清醒的,他同時也明白,如果繞過代理商,讓他們去代理自己競爭對手的產品反而對產品的出售不利。權衡之下,他拒絕了眼前的利益,也正是因此得到了“世界第一木雕”這樣的的金字招牌。

經過這樣的選擇,張果喜成功壟斷了日本的佛龕市場,並且將佛龕出售到了二十五個國家。

市場需求量增大,生產效率也在提高。他從台灣引進4條全自動加工線,開始規模化生產木雕產品。那顆被稱為“成功”的果子,已經悄悄成熟了。

1985年,張果喜的資產達到了3000萬美金,成了改革開放後第一個資產過億的企業家。

形成果林

在他資產達到三千萬美金,轟動全國的時刻,組織上任命張果喜去鷹潭市擔任副市長職位。面對這些,他依舊堅持的選擇留下來,繼續發展他的事業。

彼時海南並不是眾所周知的地方,張果喜卻已經開始買地做一些準備。獨到的眼光促成了今天的三亞果喜酒店,現在依舊是他事業大廈重要的一部分。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吹向了這些果樹。張果喜看在眼裏,出人意料的是,他選擇在佛龕生意不景氣的時候加大生產。兩年後經濟復甦,他在第一時間成功搶佔市場,搭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現如今,果喜集團產業多元,包括了玉礦資源、木雕工藝、漆器、高科技電機、化工合成材料等產業,還有酒店旅遊與房地產項目。不知不覺之間,昔日的一棵果樹已經成了一片果林。

如今25年過去了,張果喜依然在商界佔有一席之地。據2019年胡潤百富榜單顯示,張果喜財富達到55億元。

當被人們問起成功的經驗是什麼時,張果喜總結了5個關鍵要素:情報力、想象力、判斷力、決策力、實施力。

總得來説,張果喜的成功並非偶然。但不管怎樣,過去的成功已然過去,現在及未來更加重要。正如他自己所説:“我們不但要有一個值得回憶的過去,而且要有一個更加值得展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