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秦朝的短命, 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試想一下,秦始皇統治12年,全國都沒事,為何胡亥剛繼位,就發生了大澤鄉起義?
這一把火一燒,直接少毀了自秦非子以來,歷經39代君王,500年共同奮鬥才積攢下來的基業。
陳勝吳廣起義
過去説是大澤鄉起義,是嚴刑峻法所致。因為是秦法規定“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着死刑的威脅,這其實是個“偽命題”。這裏的原因有因為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得罪天下儒生,故意抹黑的嫌疑。據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失期”僅為城旦的處罰。(城旦:服四年兵役,夜裏築長城,白天防敵寇站崗的處罰。)
既然這些戍卒沒有生命危險,為何大夥被煽動起來了呢?想來應該是陳勝吳廣利用了大家的焦躁情緒煽動造反的。從《史記》記載陳勝年輕時就發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就能看出,他就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是他們忽悠了戍卒。
陳勝吳廣
還有一點要説明,陳勝吳廣並不是沒有頭腦之人,他們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就説明他們不這樣做得不到民眾的支持,所以也要拉大旗作虎皮。拉扶蘇是表明正統,拉項燕呢?明顯是為六國的貴族招魂,取得他們的支持。
起義一爆發, 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遊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藉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
這時的秦朝朝廷在幹什麼?胡亥在玩耍,嬉鬧,享受。天下的形勢他一點都不知道,全被趙高給封鎖了。等知道以後,陳勝的軍隊已經過了潼關關隘,即將逼近咸陽了。
章邯
此時要派兵鎮壓,手頭還無兵,怎麼辦?胡亥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倉促應戰。但幾戰下來,農民起義軍是一羣烏合之眾,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不到半年時間,陳勝領導的起義就失敗了。
起義軍失敗了,但是火已經燒起來,全國已成一片燎原之勢,止不住了。陳勝吳廣不行,六國舊貴族的勢力不可小覷。他們之中有文的,有武的,有能統兵打仗的,又能出謀劃策的,這個這個陣營可謂是人才濟濟。
這其中有韓國張良,魏國張耳、陳餘、魏豹,趙國武臣,齊國田儋、田榮、田橫,燕國韓廣,楚國項梁、項羽等人,他們過去是舊世界中的精英,現在組成了反秦聯盟。
張良
這個聯盟才是正規軍,軍隊中的統帥、將才、士兵,皆從六國根基中生出,具有令行禁止的真正軍旅之風。
這支大軍一開進廣袤的戰場,立即就成了反秦的主力軍,並且完全取得了以反秦為最終政治目標的主導權。
最後,果不其然,秦就是被以這些舊貴族為主流的反秦聯盟所滅。
現在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胡亥
一。胡亥的繼承權存在着疑問,所以不能夠威服天下。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秦始皇一去世,趙高就脅迫李斯,一起偽造遺囑,立胡亥為太子。另外又寫了一封信,逼扶蘇自盡,關押蒙恬,剝奪蒙毅兵權。扶蘇、蒙恬兄弟被害的消息一傳出,別説是秦人,就連六國的後人,也都有替他們叫冤的。
由此天下人盡知,胡亥這個皇位來路不正。
趙高
二。徭役過重
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極端表現,是徵發“閭左”服役。 “閭左”?是秦王朝基層政權的基本支持力量。他們本來是基層農耕生產的組織者和地方治安秩序的維護者。徭役徵發的過度,他們也受到衝擊。
就像一般火情的規律一樣。小火苗的時候,火勢很好撲救。但這些人都去服徭役了,基層沒人管理,等燒成熊熊大火時,再撲救也來不及了。
秦軍
三。“世紀工程”過於浩大,超過國力支撐限度。
修驪山大墳,徵調了幾十萬囚犯、奴隸和民夫,已經搞得民怨沸騰。後來又修建阿房官,規模比上次更大,從各郡縣押到咸陽來做苦役的人更多。
這些徭役往阿房宮運送材料,工匠、民夫和原來在咸陽的文武百官、軍民人等,每天都得吃飯。因此,咸陽的糧食、蔬菜、肉類和草料,都空前緊張,引起人們的驚恐不安。於是規定,任何車隊,來回人馬吃的糧食和草料,必須自備,外來的人在咸陽三百里內,不得購買吃食和草料!
試想一下,一個人能帶多少天的乾糧?三百里,人空手走得多少天?
勞役
四。當初的體制設計有些脱離現實。
秦朝成立時,分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諸官職,分別負責行政、軍事、監察。郡的下級單位是縣,秦縣的數量大約有一千左右。
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體制設計。秦設的百官之職,漢朝進一步健全之後,確實了中國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這樣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但是軍隊呢?各地方沒有軍隊,一產生變亂,在當時那個年代裏,中央根本來不及做出有效的反應。
因為剛一統一,南北、東西方的文化習俗等因素的融合需要有一個緩慢的過程,此時高壓手段的管理還是很必要的。但這個高壓管理,必須有軍隊的震懾或者必要時的彈壓。
五。老秦人的鋭減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平定嶺南。這些人征服完嶺南以後,就留在了那裏,繁衍生息。
這些都是老秦人的精華,等國內發生變亂以後,其他六國的民眾對秦朝的認同感還不是那麼強,等真正需要這些老秦人的時候,他們還在遙遠的天邊,國內維護秦朝統一穩定的中堅力量明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