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鵬舉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老子有言:“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那些輕易發出的諾言,必定很少能夠兑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最終就沒有困難了。“輕諾”“寡信”“多易”是許多人的通病,如何克服這些惡習,是我們許多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君子誠之為貴,夫輕諾必寡信
老子的大智大慧,對於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輕易許諾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説這話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誡我們不要上花言巧語的當,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守信用,重諾言,不做言而無信之徒。
以誠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準則。“誠”是一個人的根本。待人以誠,就是信義為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能感化萬物,也就是所謂的“心誠則靈”。相反,心不誠則不靈,行則不通,事則不成。
明代詩人朱舜水説:“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餘事。故曰:‘君子誠之為貴’,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舍誠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盜名矜得計哉?”所以,誠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內心誠而無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並取信於人的人。一個幹大事的人,首先要做到誠摯待人、光明坦蕩、寬人嚴己、嚴守信義。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持,從而為事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古往今來,中國人始終把講信用、守信義作為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基本品質,而諾言能否兑現往往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守信的重要依據,清代顧炎武曾賦詩言志:“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言必行,行必果,守信是“誠“之本。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交情很深,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説:“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面”。範式勸解張劭道:“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落葉蕭蕭,籬菊怒放,轉眼就到了兩年後的秋天。張劭聽見天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他對母親説:“剛才我聽見天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他母親不相信,搖頭嘆息:“山陽郡離這裏千餘里路,範式怎會來呢?”張劭説:“範式為人正直、誠實、極守信用,不會不來。”
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僕僕地趕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張劭母親感嘆地説:“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為後人傳為佳話。
在與人交往時,如果真能幫助別人辦點事,這種精神當然可貴。但是,辦事要量力而行,説話要注意掌握分寸。有的事,明知辦不到,就應向別人説清楚,千萬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在別人面前逞能,輕率許諾。這樣不但得不到友誼和信任,反而會失去朋友。所以許諾可以,但等到事情有了十足的把握再説也不遲。
能履行自己諾言的人會受到敬重,輕易許諾又不能履行就會受到別人的鄙薄,給自己增加了許多精神負擔。講信用,守諾言,是立身處世之道,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它既體現了對人的尊敬,也表現了對己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一個誠信之人,“寡信”、“輕諾”、“言而無信”實不可取。
君子少輕易之行,多易勢必多難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曾記載:“魏其侯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 裴駰注:“多易,多輕易之行也。”
“多易”,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輕易行事,所以也就容易導致困難與失敗。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看起來很容易卻很可能碰到很多困難;做起來很簡單卻會遭遇很多波折。有的工作,難度極大,卻能夠幹得圓滿;有的事情,雖舉手之勞,但也經常辦得一塌糊塗。其中的天壤之別,就在於是否重視,是否把事情慎重以待。把事情謀劃得難,難也不難;把事情視為很易,易也不易。難和易就是這樣相反相成、互相轉化。
歷史上關於“多易”的案例數不勝數,馬謖失街亭也可以説是其中一例。馬謖是“馬氏五常”之一,自幼喜歡學習兵法,談起軍事理論頭頭是道,滔滔不絕,一直自恃才高,驕傲自滿,也因此一直沒有得到重用。
司馬懿用計殺掉叛將孟達後,奉魏主曹睿之令,統率20萬大軍殺奔祁山。諸葛亮在祁山大寨中聞知司馬懿統兵而來,急忙升帳議事。諸葛亮道:“司馬懿此來,必定先取街亭,街亭是漢中的咽喉,街亭一失,糧道即斷,隴西一境不得安寧,誰能引兵擔此重任?”參軍馬謖道:“卑職願往。”
蜀帝劉備在世時曾對諸葛亮説:“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想起劉備的話,心中有些猶豫,便説:“街亭雖小,但關係重大。此地一無城郭,二無險阻,守之不易,一旦有失,我軍就危險了。”馬謖説:“我自幼熟讀兵書,難道連一個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了嗎?”
諸葛亮見馬謖胸有成竹,於是讓馬謖寫下軍令狀,撥給馬謖精兵,又派上將王平做馬謖的副手,並囑咐王平:“我知你平生謹慎,才將如此重任委託給你。下寨時一定要立於要道之處,以免魏軍偷越。” 馬謖和王平引兵走後,諸葛亮還是不放心,又對將軍高翔説:“街亭上有一城,名為柳城,可以屯兵紮寨,今給你一萬兵,如街亭有失,可率兵增援。”高翔接令,領兵而去。
馬謖和王平來到街亭,看過地形後,王平建議在五路總口下寨,馬謖卻執意要在路口旁的一座小山上安寨。王平説:“在五路總口下寨,築起城垣,魏軍即使有十萬人馬也不能逾越,如果在山上安寨,魏軍將山包圍,怎麼辦?”馬謖笑道:“兵法上説: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到時候定使他魏軍片甲不存!”王平又勸道:“萬一魏軍斷了山上水源,我軍豈不是不戰自亂?”馬謖道:“兵法上説:置之死地而後生。魏軍斷我水源,我軍死戰,以一當十,不怕魏軍不敗!”。王平無奈,只好率五千人馬在山西立一小寨,與馬謖的大寨形成掎角之勢,以便增援。
司馬懿兵抵街亭,見馬謖下寨在山上,不由仰天大笑,他一面派大將張郃率兵擋住王平,一面派人斷絕了山上的水源,隨後將小山團團圍住。蜀軍在山上望見魏軍漫山遍野、隊伍威嚴,人人心中惶恐不安。馬謖下令向山下發起攻擊,蜀軍將士竟無人敢下山。不久,山上飲水點滴皆無,蜀軍將士更加惶恐不安;司馬懿下令放火燒山,蜀軍一片混亂。馬謖眼見守不住小山,拼死衝下山,殺開一條血路,向山西奔逃,幸得王平、高翔以及前來增援的大將魏延的救助,方才得以逃脱。
街亭一失,魏軍長驅直入,連諸葛亮也來不及後撤,被困西城縣城之中,被迫演出了一出“空城計”。諸葛亮退回漢中,依照軍法“揮淚斬馬謖”。
馬謖雖然熟讀兵法,但他缺乏實際經驗,而且把守衞街亭一事看得太過容易,只知死守兵法卻不知變通,以為只要簡單的按照兵書所寫就能取勝,殊不知現實情況複雜,他的“多易”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多難”。由此可知,形成“多易”的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頭腦簡單,胸中無數,認識膚淺。現實事物發展千差萬別又不平衡,只有統籌兼顧,全面把握,因地制宜,才能有章有法, 從容應對。不以為然,隨心所欲,憑想當然而“輕舉妄動 ”,只會導致“多難”局面的出現。
如馬謖的“難道連一個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了嗎”一樣,“這樣的小事怎麼會做不好”“沒什麼了不起,就那麼一回事”,這常常是一些失敗者最初説的話。由此可見,“多易”也往往源於“大意”。“大意”者,掉以輕心,漫不經心,自己不能集中精力,以實施具體指導;也不會集思廣益,以實現羣策羣力。古今多少事,反覆證明,“大意失荊州”“驕兵必敗”。要想成功,必當有臨事而懼、慎終如始、一絲不苟的態度。
“多易 ”必然會模模糊糊、馬馬虎虎,大而化之、大葉粗枝,而這必然會導致工作和生活中的更多困難。牢記“多易必多難 ”,在工作生活中重視不輕視,精心不將就,細緻不粗放,嚴謹不疏漏,實幹不空談,如此才能取得成功。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