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普通話教學,這條路走對了!”
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在語文課上。
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攝
10月的香港,空氣裏有了一絲初秋的清朗。隨着全港中小學陸續復課,因疫情空寂已久的校園恢復了生機。
正是上課時分,沿着教學樓長廊行走,隔窗看到的是一張張稚氣的臉龐,一雙雙聚精會神的眼睛。
“我國古代有個學者叫荀子,他説過一句話,‘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意思是説……”琅琅的讀書聲從602教室傳來,讓記者停下腳步。
這是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簡稱“普小”)五年級的一堂語文課,教師李文繡正帶領學生朗讀課文《生動的一課》,並引導學生討論語文中“引用”的用法。師生間流利的普通話問答,不同於以粵語或英語教學的其他香港小學,令人頗感新奇。
創立於2001年的“普小”是香港第一家採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的政府津貼學校,這樣的普通話小學,全港迄今不超過5家。
記者注意到,教室的第一排課桌上放着一個平板電腦,正同步直播課堂內容。原來,這個班有4位內地學生,因疫情影響,他們目前在家通過網課學習。
“全校700多名學生,九成以上都是香港本地學生。”校長陶羣眷説。
課間,一年級的黃梓墨嫩聲稚氣地用普通話背誦起唐詩《靜夜思》,小傢伙驕傲地表示,這樣的古詩詞他會背20多首了。
學普通話難嗎?
六年級的黃詠希説,剛開始有點難,要多讀多嘗試。現在的她嚐到了學好普通話的好處,去內地旅行,溝通交流完全沒問題了。
同為六年級的林振滔在介紹自己姓名時,一口氣組了三個詞——“森林的林,振奮的振,滔滔流水的滔”。喜歡語文課的林振滔對學習普通話樂在其中,他説老師有時候會配上動畫,他們學起來覺得很有趣。學會了普通話,“內地姐妹學校的同學來香港交流的時候,我們可以更好地溝通,分享彼此在校園的生活”。
採訪時,校園廣播用普通話播放了一則通知。陶校長告訴記者,每週一至三,校園廣播都用普通話,週四週五則用英語,“語言學習需要環境,以普通話為校園語一直是我們堅持的辦校理念”。除了用普通話授課,他們還通過“中文繽紛日”、京劇、廣播劇、講故事比賽、兒歌和遊戲等多種方式創造語言應用場景,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普小”工作了約20年的副校長郭漢傑是語文老師出身,至今仍任教五年級語文課。他認為,學好普通話,不光是掌握一門語言工具,更是通過“先説後寫,以讀帶寫”,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當學生習慣用普通話聽説及思考的時候,無形中減少了粵語翻譯成書面語的過程。老師們普遍反映,用普通話來教中國語文可以做到“我手寫我口”,學生作文更為通順流暢,中文的閲讀理解能力也顯著提高。
創辦“普小”的辦學團體是在香港數十年如一日推廣普通話的民間社團“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目標是“天下華人是一家,人人都説普通話”。校監梁兆棠説,語言是文化的核心符號,用普通話教學無形中會傳遞更多的中華文化內涵。當今中國在世界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學生只有更多地瞭解中國,才能更好地把握世界,規劃未來。
“普小”今年已進入建校第20個年頭,迄今超過2000名畢業生成了在香港推廣普通話的“種子”和“使者”,他們自己也從中獲益良多。
今年9月,學校向2002-2014年度的部分畢業生髮函瞭解近況及就學、就業情況。在所有回覆中,超過91%的校友認同小學階段的普通話學習,對就業及升學“很有幫助”。
20年的教學實踐如同一個大型教育實驗,梁兆棠認為,“普小”這個“實驗”證明了,“這條路走對了”!用普通話教學,特別是用普通話教中文這一教學模式在香港是完全可行的,應該在全港大力推廣,“普小”願為此貢獻人才和經驗。
(據新華社香港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