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説多話、説錯話,影響孩子備考;可是不説,又怕孩子以為我不關心他。”“陪考的每天都小心翼翼,唯恐那句話惹孩子不高興”……在陪考過程中,一些家長往往比孩子還緊張。那麼,家長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幫孩子戰勝高考?在陪考過程中,哪些話宜説,哪些話不宜講?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備戰高考·心理課堂”第二課將關注陪考家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海南省心理行業協會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海口景山學校專職心理老師易康秀將為陪考家長做心理輔導。
保持平時狀態,營造良好備考家庭環境
家有高考生,家長們往往非常重視,有的家長甚至辭掉工作,專門在家照顧孩子。然而,“全職陪考家長”並不好當,應該做什麼,要避免什麼,一些家長表示,很難拿捏。
易康秀建議家長們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做好陪考:
一、保持平時的狀態,營造一個不易引發考試焦慮的健康氛圍。“家長在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的同時,該幹什麼幹什麼,不宜做出過多改變、過分安靜。”易康秀説,比如家長以前喜歡看電視,在放低聲音不影響孩子複習的同時,可以保持看電視的狀態,沒必要停掉或把電視搬走。
二、陪同孩子一起進入考試狀態,及時幫孩子調整心理。比如,考前十來天,和孩子一起進行心理準備,一起做負向思考與正向思考的訓練。焦慮爆發時,通過放鬆訓練,幫孩子應對有所負荷的感覺。如果可能,家長最好和孩子一起模擬下考前面對和處理突發事件的場景,如忘記拿證件,填錯了答題卡等,該如何處理。通過以上訓練或模擬,提高孩子應對突發意外的能力,如此當意外真正來臨時,孩子才能不慌亂。易康秀強調,受疫情影響,今年高考推遲一個月,且首屆新高考面臨諸多未知,孩子們難免有壓力,家長及時關注孩子心理,幫孩子做心理訓練至關重要。
三、及時瞭解新高考改革的相關制度和政策,做到有備無患。今年是我省高考改革第一年,考試形式和填報志願、錄取方式都將發生明顯變化,家長可提前瞭解、學習相關信息,一方面能更好、更深入地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同時為孩子填報志願提前做準備。
陪考説話有技巧,堅持“三不宜”,常用“萬能語”
“我現在感覺自己都快神經了,孩子回家時,我一方面很想問她複習得怎麼樣,有什麼需要我做的,但又怕説了她不愛聽。”家長林女士的話道出很多高考生家長的心聲。
易康秀説,現實中,有不少陪考家長因過度在意孩子,出現不知如何和孩子溝通的問題。她提醒,在陪考中,要堅持“三不宜”,即,不宜過多問學業、問成績;不宜責備;不宜過度小心。諸如,家長要少問“你考得怎麼樣?”“複習得怎麼樣了,有信心嗎?”。再如,家長儘量不説“你看你,天天就知道玩,複習得一塌糊塗,關鍵時期不努力,考不上大學,以後怎麼辦?”等話。此外,有的家長怕自己説錯話,不和孩子溝通,甚至連走路都小心翼翼,不敢出聲,這些都易引發孩子焦慮。
總之,家長只需保持平常狀態,做好後勤保障,同時盡所能觀察孩子的情緒狀態,若孩子願意與父母交流,父母要做個好的傾聽者。如果不知怎麼跟孩子溝通,家長可以拋出這句萬能的語言,“當下媽媽不知道怎麼回答你更好,可不可以告訴我,我怎麼説或怎麼做會讓你更舒服一點?”
家長焦慮時儘量避免與孩子過多接觸交流
陪考中,家長若出現緊張焦慮的心態該如何調整?易康秀表示,家長若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最好的方式是避開孩子,雙方不做過多的接觸和交流。如果無法避開,就用正向、負向思考辯證法或放鬆訓練,及時調整心態。“家長要把孩子成長的生命線拉長,要明白高考只是他人生的一條必經路而已,認識到這一點,相信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態陪考。”易康秀説。
要尊重孩子的放鬆方式,不要過多幹預
在易康秀多年的高考心理輔導工作經驗中,她發現,有些考生喜歡通過玩手機、上網、看小説、聽歌等方式放鬆情緒,調節緊張狀態,家長們卻不贊同這種放鬆方式,認為會影響孩子複習,因此產生親子矛盾。
易康秀表示,若面臨以上問題,首先家長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是我參加高考還是孩子參加高考?”首先,家長們要明確,參加高考的是孩子,而不是自己,因此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其次,家長要弄清楚,孩子用以上方式能否真正幫助自己平復情緒,緩解壓力。“若孩子通過短時間玩手機、上網的方式可以緩解壓力,便無可厚非,家長則該尊重孩子,不宜過多幹預和反對。”易康秀説,每個人放鬆情緒的方式是不同的,在當下他覺得有效的方法,那就可以接納。
“家長們要安放好那顆浮躁的心。”易康秀説。當然,若孩子長時間沉溺於手機、網絡,家長應幫孩子調整狀態,或及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