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文水平等級標準新標尺
作為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範,日前發佈的《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下稱《標準》)將自7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準》是統領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的頂層設計,將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更加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的依據,更有利於全球中文學習者水平的測試和評估,以更好地實現不同地域、不同水平、不同教學對象之間的無縫對接。
隨着國際上中文學習者人數的增長,對中文的需求也呈現多元化、立體式發展。《標準》將學習者的中文水平分為“三等九級”,並以音節、漢字、詞彙、語法4種語言基本要素構成“四維基準”,以言語交際能力、話題任務內容和語言量化指標形成3個評價維度,以中文聽、説、讀、寫、譯作為5項語言技能,從而更準確、科學地標定學習者的中文水平。據此,原有的中文教學體系將會發生改變。
首先,教學內容上要依據《標準》做出調整,包括每個級別的詞彙數量、語法點、文化知識、技能目標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接《標準》,世界各地不同地域、不同教學機構所培養出來的學習者才能在同一標準下進行衡量和對接。其次,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料需要更新。教材如何根據《標準》進行設計、教學進度梯度等都需要重新考量,與教材相關的工具書、閲讀資料、線上參考資料等也需要同步更新。最後,課程體系需要按照《標準》的指導進行變更。
《標準》將定性描述與定量指標相結合,準確詳細刻畫學習者的中文水平,這就倒逼國際中文教育改變傳統的單一衡量模式,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和教學平台。尤其是“言語交際能力”“話題任務內容”納入考察指標,體現了我國語言教育與國際語言教育的接軌和融合,對改變長期形成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起到強大助推作用。雖然近些年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取得了共識,但如何“以學生為中心”、怎樣的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仍然有很大探討空間。對於語言教學來説,《標準》突出了交際性、話題性、互動性、任務性,從根本上改變了“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標準》的指導下,依託新的平台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值得期待。
《標準》出台後,將有利於國際中文教師明確中文教學整體和各階段的目標要求,幫助他們結合當地情況,系統、持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這至少包括3個方面:一是在普適性中文教育的基礎上,將形成多點開花、百花齊放的局面。二是教育和教學向《標準》轉向對齊。以《標準》規定的11092個詞彙來説,更加符合語言交際的實際需求。據研究,要滿足閲讀理解的需要,文本識讀率應該達到90%以上,按照詞頻的分佈,至少要達到一定詞彙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未來分級教學的詞彙量將會圍繞《標準》選擇。三是依託《標準》,漢語水平考試(HSK)將會發生變化。《標準》從理論、思想、實踐等各方面,將為以HSK為龍頭的國際中文系列考試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為考試的設計、命題、實施、評分等各環節提供總體指導。
因此,《標準》的頒佈和實施,是語言文字生活的一件大事,也為國際中文教育樹立了一個航向標,帶動開創國際中文教育的新格局。(潘晨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國際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