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今年的高考來説,這一次國內參加高考的總人數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千多萬,而2019年參加考研的人數才兩百多萬,前者是後者的三倍多。但在高考中,真正被重點大學錄取的比率其實並不高。
在高三時期,考生為了考上好的大學進入“攻堅拔寨”階段的那種拼勁,絕非考研時的考生所能比擬的。在高三階段,大部分考生是處於一種為高考而拼命複習的狀況,在學習狀態上,高三時的考生是亢奮的,是充滿憧憬的,是有明確目標的,而且每天刷題複習再刷題,如同一部“永動機”一般勤快。但是考生到了大學之後,很多大學生一下子放鬆下來,如此“放鬆”了整整兩年多時間,到了大三才開始準備考研,其學習狀態很可能無法像高考的時候那樣一直在“服務區”;而在危機感方面的較量,考研黨的危機感也沒有高三時那麼濃厚。
準備的大學生,在大學生當中並非全員參與,很多本科生在大三的時候懶得考研,甚至連本科的專業課也是學得馬馬虎虎,這些人有的畢業後馬上走上工作崗位。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考研的大學生可能不會有太多的對手,在對手不是特別多的情況下,研友如果能夠拿出高三時期考大學的那種衝勁來,估計被目標院校(甚至是985研究生院)錄取的可能性會非常大。
當然,考研黨能否考研成功,除了努力拼搏這個因素外,還與其他的因素息息相關:比如考研黨自身的資質。如果考研黨本身並不一定是一塊考研的料,而且在本科母校是民辦三本的情況下,硬是要把頂尖985院校當作目標院校,那麼就有點好高騖遠,很可能在考研過程中折戟沉沙,直接名落孫山。同時,在填報考研志願的時候,也要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專業,一方面要根據自己的實力來確定自己大概能考上的專業,另一方面要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專業,這樣讀研的過程中就會有比較大的熱情和衝勁,考研成功的概率也會大增。
同時,研究生的錄取模式和高考有比較大的差異:高考錄取是遵循“分數優先”的原則,只要你的分數夠高,你就有更大的希望被相應的大學錄取。但考研不一樣,考研分為兩個步驟,即初試和複試。有些研友在初試的時候表現得相當猛,但是到複試的時候卻一下子蔫了,一些研友可能會因為複試中表現比較差被刷下來也並不鮮見。
不管怎麼樣,無論是高考還是考研,想要被錄取,主觀上努力拼搏絕不會錯,記住這六個字:越努力越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