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千山總是情,點點關注行不行,小編在此先拜謝啦。
導語:如果您覺得小編的文章寫得還可以的話,記得右上角點關注哦
潼關之戰——一座潼關,冤死三大元帥,使平叛戰爭打了八年,盛世一去不復還。
先説潼關,潼關位於秦、晉、豫交界,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北瀕黃河,南依秦嶺,西連華山,東接靈寶。東出可至洛陽統御中原,西行可至長安控制關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依山鄰水建造的潼關,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雄關”,東門城樓北臨黃河,面依麒麟山角,東有遠望溝天塹,是從東面進關的唯一大門,峻險異常,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唐天寶年間,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率領十五萬蕃、漢兵,詐稱奉了朝廷密旨,以討伐楊國忠為名,殺向洛陽、長安,長期以來,唐朝的兵力佈置外重內輕,安祿山的部隊戰鬥力甲於天下,一時間叛軍長驅直入,佔領了黃河以北的很多郡縣,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由此開始。
唐玄宗還以為是謠言,等到確認消息,心中大驚,一時朝堂人心惶惶。此時在朝堂有用統兵經驗曾經出任過節度使得人,只有封常清。
封常清豪言壯語:“祿山領兇徒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由此,穩定了朝堂。
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趕赴洛陽,開府庫,招募新兵,準備迎擊安軍。由於招募的新兵都是沒有訓練的新兵,無法和安祿山的節度使常年邊塞征戰的鎮兵相比,封常清先勝後敗,最後退守潼關。潼關自古雄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扼住了安祿山西進長安之路。兵力懸殊,拒關駐守,等待各地節度使勤王的兵馬這不失為良策。
然而,由於兵敗,唐玄宗免掉封常清的職位。此時恰好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把關中周邊的邊兵飛騎集中起來,又在長安募兵,共計5萬。於是唐玄宗將將帥兵權交給了高仙芝,同時又派了一個宦官邊令誠做監軍。
軍隊到達潼關,唐軍潼關雖然兵力不少,但都是剛剛招募,還沒有訓練的新兵,根本就不是安祿山軍隊的對手,實力懸殊。高仙芝從大局考慮,從實際情況出發,依然採用封常清的策略,堅守。
可恨宦官邊令誠,本身不懂軍事,插手軍務決策。高仙芝打了一輩子仗,戰役都遍佈半個大唐了,自然不屑於理會。邊令誠竟然誣告,“封常清説叛軍強大動搖軍心,而高仙芝放棄了陝郡幾百裏地,偷偷剋扣士兵的糧食和賞賜,致使軍心混亂。”
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周邊都是奸佞之輩。封常清、高仙芝都是武將出身,上奏表書都是直接的分析戰場形勢,唐玄宗根本聽不進去。最後聽信讒言竟然賜死二人。
高仙芝死之前説:"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認。但認為我偷偷剋扣賞賜和軍糧,是誣衊。"他對邊令誠説:"上有天、下有地,兵將都在這裏,您難道不知道?"他又回頭對部下説:"我把你們招募來,當然是想打敗叛軍多得重賞,但叛軍力量正強,所以撤退到這裏,也是為了加強潼關的防守。我如有罪,你們可以説,如沒有罪,你們就喊冤枉。"全軍都喊:"冤枉!"喊聲動地。可惜邊令誠以皇命逼死了高仙芝。高仙芝與封常清是當時名將,他們的被冤殺引起了軍心的動搖。從之之後,各路平叛將領時常受京樞掣肘,致使平叛更加艱難。
這時,唐玄宗想到了病廢在家的哥舒翰,雖然哥舒翰以身體原因極力推辭,但最後還是接受了皇帝的任命。唐玄宗任命田良丘為行軍司馬,馬軍指揮王思禮、步兵指揮李承光等人擔任屬將,領軍二十萬,赴潼關拒敵。哥舒翰據守潼關以後,因為身體原因,難以處理日常軍務,遂委任行軍司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不敢獨斷專行,就讓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禮和李承光互不服氣,常常爭執不下,不肯好好配合,致使軍中號令不一。加上哥舒翰統軍又“嚴而不恤”,唐軍士氣低落,人無鬥志。不過,哥舒翰關於大局還是看的清楚的,就是堅守潼關,等待各節度使從外圍平叛。
此時,外圍平叛還算順利,李光弼和郭子儀在河西和河東等地大敗叛軍收復失地,形成攻擊范陽盧陽夾擊洛陽的形勢。
可惜,此時唐玄宗再次聽信讒言,當然這次是楊國忠讒言,逼迫哥舒翰出戰。兵力不濟、身體不適、部下不和,此戰必敗。然而,封常清、高仙芝有前車之鑑,哥舒翰也沒有辦法。結果哥舒翰“慟哭出關”,於靈寶大敗,二十萬大軍僅於八千人,叛軍乘勝進擊,破潼關。隨後叛軍一路殺入長安。哥舒翰被俘,監禁一年後被殺。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都是當世名將,經歷過大小戰役無數,有統御大戰的經驗。若是按照方略,固守潼關,外圍梯度平叛。一方面,整體形勢看,主動權在唐朝廷,長安不會有風險;另一方面,叛軍被分割壓制,實力也會大大被削弱。
可惜!唐玄宗晚年,朝廷已經腐敗不堪,皇帝好大喜功,小人奸佞當道,致使三大統軍元帥死於潼關之下。
可恨!再不濟,試想戰國趙國郭開這樣的奸佞,國破被殺,貪圖的財寶也被秦軍搜回。潼關殺帥,如果長安破了,你們這羣奸佞還會有好下場嗎?
可嘆!歷史不能假設。安史之亂整整打了八年,把大唐盛世打成了四分五裂,盛世一去不復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