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學歷鄙視鏈:三大原因證明不會消失,六大方面改變人們認知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經典

海歸名校最厲害,國內985、211就差點,普通本科再次點,專科你就別説話。這樣的看法在當今社會似乎是主流,還被冠以“學歷鄙視鏈”這種高大上的名詞。這種鄙視鏈存在嗎?招聘者怎麼看?職場初期和後期,學歷的重要性有什麼不同?高學歷者和低學歷者,誰更在乎?來聽繆老師好好聊聊吧。

“不就是學歷高點嗎,有什麼了不起?工作還不是幹成那樣”,“這種層次的學校能出幾個人才?這簡歷不需要再看了”,只要你人在職場,或者是今後要步入職場,類似這樣的話就一定可以聽得見。學歷歧視是客觀存在的,沒必要回避。

一、招聘者説

用人單位的招聘者需要面對一個選擇題:A.先用學歷進行對求職者進行一遍篩選,再針對高學歷者挑選一部分進行筆面試;B.給所有應聘者開放同樣的機會,都給予筆面試機會。前者效率更高,後者更加公平,可工作量更大,所耗的時間更長。如果你是一位招聘者,你會怎麼選擇?

的確有學歷不夠,但極具才華的求職者,會因為學歷篩選過不了關而被埋沒。但對招聘者來説,這種損失是他願意承擔的。因為他認為在高學歷者當中選到人才的幾率是更高的。有句俗話説“是金子到哪兒都發光”,相信真正的人才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要知道,學歷在職場初期和職場後期的重要性是完全不同的。

二、職場初期

學歷在職場初期的作用非常明顯。你剛進入單位,你的“前輩”們都需要對你有個認識。這時候,更高的學歷顯然可以讓別人加深對你的印象,甚至你們之間還會多一些談資,而平平無奇的學歷就起不到這樣的作用。

三、職場後期

別看學歷在職場的初期作用很大,在你度過“新手期”之後,它的作用就會慢慢消退。職場的規則,歸根結底還是業績優先。新手期憑藉更高的學歷讓人眼前一亮,這是優勢。都成了老鳥,還用學歷説話,就變成了愚蠢。

在公司招聘新人的時候,面對一個211的碩士和一個普通一本的碩士,只要花費的成本相差不大,多數用人單位都會選擇前者。但在招聘一個部門負責人的時候,面對211畢業但沒有業績的應聘者,和一個專科學歷業績非凡的應聘者,企業卻更願意聘用後者。

看出來了嗎?當走到職場後期的時候,擁有很高的學歷,卻沒有突出的業績,反而會讓你成為被別人取笑的對象。這時候高學歷就不再是亮閃閃的名片,它變成了累贅。

四、對高學歷者

高學歷且素質高的人,並不會瞧不起學歷比自己低的人。如果一個高學歷者表現出對低學歷者的歧視,那説明他自身還不夠強大,需要靠學歷落差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日常生活當中,總有些高學歷者會表現出對低學歷者的輕蔑,但你仔細觀察他就會發現,通常他在高學歷人羣當中並不太招人待見,自己的工作成績一般也不夠突出。你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專注於工作和家庭的人,哪有時間跟你玩學歷歧視呢?

五、對低學歷者

對學歷歧視這件事情,更在意的往往不是高學歷者,而是低學歷者。我們的家庭教育和社會認知,在這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很多傳統的中國家長,特別喜歡用學習特別好的孩子來跟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久而久之就影響了孩子的價值觀。孩子在學習比自己好的同學面前感覺低人一等,那走向社會可不就對學歷歧視更在意嗎?

我們的社會認知不夠多元化,太喜歡用學習成績來評價一個人。不僅僅是父母,很多老師也是如此。認為學習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學習差的孩子就是壞孩子。你看,學習好等於人好,學習差等於人壞。長此以往,學習好的總是自傲,不接地氣;學習差的總是自卑,抬不起頭。

六、學歷鄙視鏈會一直存在?

學歷其實過去存在現在存在,未來還會存在。我這麼説,有三大理由:

第一,要對一個陌生人建立認知,就需要在心裏給他貼上幾個標籤,學歷恰恰是其中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的一個。

第二,篩選人才總要有個標準。誠實、努力、堅強、好學、正直,這些職場優點都沒有辦法量化,但學歷可以。

第三,活着的人很多,活明白的人很少,自身強大的人更少。總有人需要通過別人比自己弱,來證明自己很強。

學浪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