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教育國際化是深嵌在全球化宏流中的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正式印發,對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作了重點部署,為國際教育指明發展方向。如何紮根中國大地,培養國際化人才,是我國中小學校長應深入思考的問題。9月26日,清華附中與中國教育在線聯合主辦的“中西融合,迎接未來——新時代校長領導力高峯論壇”在清瀾山學校舉行,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匯聚一堂,共話基礎教育階段的國際化人才培養。

羅燕: 教育國際化是深嵌在全球化宏流中的

會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羅燕以《中國社會轉型與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方向》為題作主題報告,從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概念與定義到未來方向展開闡釋。

羅燕提出,作為現象的“基礎教育國際化”包括:派遣學生到發達國家去學習;校長、教師去國外學習;學生去國外短期遊學,如夏(冬) 令營和短期考察訪問、培訓;學生國際流動、教師相互交換、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國際流動、教師相互交換、中外合作辦學等。

作為制度的“基礎教育國際化”:規範性制度上,我國在加入WTO的教育服務貿易承諾減讓表中,開放了初等、中等、高等、成人(職業培訓等)和其他(語言培訓)教育領域。允許中外合作辦學,允許外方獲得多數擁有權,並允許贏利。允許外資舉辦機構的管理人員及專家級僱員按合同獲得長期居留權。

而作為社會文化-認知的“基礎教育國際化”,則是我國的富裕階層有“逃離”中國教育制度模式、“選擇”更自由的個體發展、顯示階層優越性、以及博弈全球就業體系的切實需求。

羅燕認為,我們所討論的教育國際化是深嵌在全球化宏流中的。對於我國“基礎教育國際化”未來發展,她提出幾點建議:提高中華民族國際素養水平以及全球勝任力,從根本上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改進我國高考的測量學特徵,提升國際社會(特別是教育機構)對我國高考成績的認定;教育國際合作應強調以能力結果為導向,警惕“有毒”的質量保障框架/條款;持續不斷的教育創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64 字。

轉載請註明: 羅燕: 教育國際化是深嵌在全球化宏流中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