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允許宗室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呢?
明之藩王、清之八旗,一直是為大家所詬病的明清兩大弊端,那麼面對這些弊端當時朝廷就沒有發現,沒有什麼作為嗎,任由其成為國家巨大的財政負擔嗎?
今天宋安之就以這兩大弊端中的明之藩王來説説這件事。
其實明朝面對藩王弊端,也進行過一系列補救措施,諸如允許宗室子弟參加科舉考試等,但效果不怎麼樣。
首先我們以明朝的藩王制度弊端如何形成來説説。
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自然是起於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了,明朝的藩王有個特色,那就是可以世襲罔替,而且待遇之高也是歷代罕見,史書上都評價朱元璋是“親親之誼篤矣”。
藩王的待遇具體如下:皇帝的嫡長子立為太子,其餘諸子皆封為王,年長建藩就國,稱為藩王或親王。親王嫡長子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諸子封郡王。郡王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授長孫,諸子授鎮國將軍,孫授輔國將軍,曾孫授奉國將軍,四世孫授鎮國中尉,五世孫授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授奉國中尉。
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重新改定歲賜祿米標準:親王歲給祿米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
除去這些世襲罔替和高標準待遇之外,藩王的婚禮、喪事、造宮、營壙,及其儀仗、校尉、王府官員等,也全部由朝廷來供給。
通俗來説,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藩王制度,對於自己的後世子孫待遇是相當好,是從出生到成年再到死亡中間任何事情,都由朝廷給你一條龍服務包進去了,這待遇簡直是做夢都可以笑醒。
藩王待遇如此如高,也難怪在後世成為朝廷的巨大負擔,但是大家似乎忽略了一點,最初明太祖朱元璋構建的帝國,藩王本並非只是坐吃等死的存在。
明太祖朱元璋如此這般設計,是開國以後鑑於唐宋皇室式微,卻無藩王拱衞的舊事,所以給予了藩王很高待遇的同時,還給了很大的權力,給了其鎮守一方的責任,以期藩王來供衞中央朝廷。
像明初的九大塞王,就是負責鎮守邊境抵禦蒙古南下的,這些藩王享有當地軍政大權,可以最大程度上集合資源,不只是可以抵禦蒙古南下,還可以起到開疆拓土鎮守一方的效果。
也就是説朱元璋的想法是藩王要鎮守一方,承擔起守土的責任,必要時候還可以供衞中央朝廷,所以給予高標準的待遇也是無可厚非。
但計劃往往是不如變化的,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以後,藩王並沒有起到供衞中央朝廷的作用,反而率先要了朝廷的命。
當時九大塞王之一的燕王朱棣,援引《祖訓》中的“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這句話,以清君側的名義起靖難之役,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趕下皇位,自己成為皇帝,是為明成祖朱棣,帝系由懿文太子朱標一脈轉為老四朱棣一脈。
朱棣上位以後,為了避免後世有藩王效仿自己,再掀起一場靖難之役,所以朱棣對於父親朱元璋的藩王制度進行了大改。
朱棣先是通過各種方法,剝奪了諸王的三護衞兵權,將洪武時期擁有兵權的十三個藩王中的六個削去三護衞兵權;後來的仁宣二帝在位時期,將其他藩王兵權陸續剝奪,從此藩王沒有了兵權。
藩王沒有兵權不重要,重要的是藩王連參政權都沒有,是朝廷重點防範的對象,行為受到了種種限制,宗室不得干預地方行政、不得與勳貴聯姻、不得隨意進京奏事,甚至日常活動也限定在就藩城市中,連出城掃墓都要預先請示朝廷。
而且不得出仕、參與國事、從事四民之業,如此這般,宗室子弟實際上成為了不耕而食坐吃山空的寄生蟲。
從這裏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對於藩王制度是徹底閹割其兵權,將其變成坐吃山空的廢物,免得威脅自己的統治,但並沒有將其弊端徹底改變,因為朱棣不想廢除藩王制或者大改其優待制度,免得落得一個不孝名聲。
但無疑朱棣這麼一改,將藩王變為被圈養的高級動物,苦得是後世皇帝,到了明朝中後期,宗室人口眾多,正德時達到3000人,萬曆二十二年達到60000餘人,至明亡時多達20萬;宗室成員越來越多,造成了朝廷巨大的財政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高高在上的親王和近支宗室依舊可以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血緣疏遠的底層宗室成員狀況就大不如從前了,祿米微薄還説,還經常遇到折鈔和拖欠情況,貧窮的宗室成員甚至是“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
關鍵是明庭還規定宗室成員不得出仕和從事四民之業,這樣一來,宗室成員連謀生的路都被限制死了。
朝廷不願意給這些宗室成員的祿米之類的待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才准許宗室成員通過科舉和歲貢入仕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以減輕國家的負擔。
其實早在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就有人提議,讓宗室子弟進學,與儒學生員一體參加鄉試和會試,中進士者,除授王府官。但禮部以祖制未有先例,沒有批准,説白了還是害怕動了祖制,被人罵的狗血噴頭,就跟朱棣不敢廢除藩王優待的道理一般。
到了萬曆皇帝在位中期,宗室問題越來越嚴重,明庭才准許宗室之中除將軍、中尉外的宗室子弟,有志於科舉者,可與一般生員同場應試。
之後又陸續放寬限制,宗室成員中將軍和中尉皆可與生員一同應試。到了此時宗室成員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了:一是世襲罔替的路子,仍向朝廷請給封爵;二是科舉入仕,考中後放棄世襲爵位,由吏部任官。
但諷刺的是,明朝的宗藩開科歷時近半個世紀之久,但宗室成員考中進士者寥寥無幾,等於是明庭對於藩王制度弊端的補救並沒有什麼效果,本來期待他們通過科舉自謀生路,減輕朝廷的負擔,沒想到卻是效果為零。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明朝允許宗室成員科舉考試之時,宗室成員已經在温柔鄉中享受了二百多年,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之下,多是好吃懶做之輩,指望他們可以痛改前非,通過科舉一飛沖天,無異於是不現實的。
最後再説説宗室成員不參加科舉,平常是如何學習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對諸王及其子弟的教育,設置藩王分封制以後,就在各王府設教授,輔導諸王,使之明白道理,講究禮儀。
正德十五年朝廷下令,各王府建立了宗學,用來教導宗室子弟,稱為“宗生”。宗生要學習《四書》、《五經》、《史鑑》、《性理》還有《皇明祖訓》、《孝順事實》等書,考試合格以後,才可以向朝廷請給封名,取得一個爵位。
通過宗學考試,這可能是明代宗室成員獲取爵位的唯一考驗了,而這個考驗很簡單的,由此可見明朝宗室成員的待遇之高,但正是這種温柔鄉,使明朝宗室成員多為廢人,以至於南明四位藩王出身的皇帝,不説力挽狂瀾光復明室,都沒有一位皇帝做到守住南方半壁江山,由此可見明朝藩王制度之失敗。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説説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