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二戰老兵塞克在回憶錄中寫道:“經常有善意的人們來問我是否可以選擇原諒和忘記。原諒與否也許關乎宗教,但選擇忘記則是非常危險的。”
為銘記二戰歷史,位於緬甸孟邦丹彪扎亞市(Thanbyuzayat)的“死亡鐵路”博物館於2016年1月4日緬甸獨立日正式開館。
博物館坐落在二戰期間泰緬“死亡鐵路”緬甸段的起點丹彪扎亞市,分上下兩層,主要陳列與“死亡鐵路”相關的歷史照片、圖片、雕塑等,並播放展示戰俘、勞工悲慘生活的3D影像。博物館還特別仿造了一列蒸汽機車。
大門右側有售票點
緬泰死亡鐵路,全長258英里,415公里,是日本在1942年到1943年期間修建的用於戰備目的的鐵路,北起緬甸的丹彪扎亞,南至泰國的班蓬。它為日軍連接起泰國曼谷到緬甸仰光的戰備通道。日本人大量徵發亞洲勞工參加鐵路的修建,總人數超過18萬人,還有超過6萬名的盟軍戰俘被迫參加鐵路的修建。亞洲勞工主要是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亞以及部分華人勞工,他們死亡人數大約9萬人。盟軍戰俘的死亡人數是12621人,其中包括6904名英國人,2802名澳大利亞戰俘,2782名荷蘭戰俘和133名美國戰俘。
這條鐵路要越過緬泰邊界德林達依山脈的山口——三塔山口以及湄公河的河谷地帶,這兩個地方的修建難度非常巨大。早在1885年,英國就對這條鐵路的路線進行過勘察,但是由於修建難度實在太大,英國人就放棄了。
1942年初,日軍侵犯緬甸,並取得了這塊英國殖民地的實際控制權。當時日軍如果需要對緬甸西部的軍隊進行補給,必須走海路,繞過馬來半島,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安達曼海,才可以到達緬甸西部,陸路很難通行。這條海路的距離超過3200公里,且不太安全,隨着美國海軍發起反攻,日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海上通道越來越危險,美國的潛艇時常襲擊西太平洋地區的日軍船隻,所以日軍為了規避海上風險,也為了縮短補給的時間,就決定修建連接泰國曼谷和緬甸仰光的鐵路。日軍在1942年6月開始實施這個計劃。
他們拾起了英國人的鐵路修建計劃,決定修建泰國的班蓬到緬甸的丹彪扎西的鐵路,連接泰國和緬甸境內原先存在的鐵路網,將仰光和曼谷連接起來。連接緬泰鐵路的樞紐是緬泰邊境的三塔山口。在緬甸境內需要修建的鐵路長度是69英里,111公里,在泰國境內的是189英里,304公里。從1942年6月開始,日軍從新加坡樟宜戰俘營和東南亞的其它戰俘營調集戰俘前來修建鐵路。在機場和其它基礎設施完成之後,緬甸境內的鐵路與1942年9月15日正式開工,泰國則在11月份開工。鐵路在1943年12月完工。絕大多數建設鐵路的原料,如鐵軌和枕木等,是日本人從馬來亞聯邦鐵路和荷屬東印度的鐵路上拆過來的。
戰俘營
1943年10月17日,日本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修建的鐵路合龍,合龍地點在三塔山口以南的18公里處,整條鐵路在此處的里程數是263公里處,位於泰國北碧府景溪縣境內。
緬泰死亡鐵路是日軍壓迫下匆匆建成的,工程量巨大,不利因素眾多。區區數百公里的路段,修建了600多座鐵路橋,大多數的橋墩是6到8個,而且施工難度較大。日軍徵發了25萬多人蔘加修建,這些勞工、戰俘在日軍的刺刀和皮鞭、槍托、棍棒的毆打下,耗盡了生命的精力。這些勞工、戰俘基本上都是經過長途行軍,步行前往修建的工地,他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得不到任何醫藥。他們鐵鍬、鏟子和鐵錘外沒有任何現代化的施工工具,整條鐵路都是用人力完成的,他們工作的環境是原始雨林,濕熱異常,瘴氣瀰漫,蚊蟲猖獗。
有大約1.2萬名日軍,包括800名韓國兵參與了緬泰死亡鐵路的修建,他們的角色是工程師、看守和監工。他們的生活、工作條件遠遠好於戰俘和勞工,但是在惡劣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日本人和韓國人有差不多1000人死去,死亡率差不多8%。韓國兵對待戰俘和勞工尤其嚴酷,因為他們在日軍地位中較低,作為日本殖民地的兵員,是二等公民,所以他們將從日本人那邊受來的歧視發現在戰俘和勞工身上。
東南亞各國被日軍徵發來修築緬泰死亡鐵路的勞工超過18萬人,他們當中有一半人死在工地。在1943年初,日軍在馬來亞、新加坡和荷屬東印度打廣告,誘騙勞工前來修建鐵路,他們吹得天花亂墜——工資高,籤的都是短期合同,很快就能回家,勞工還可以帶家人一起來工地,日本人將給他們提供很好的住宿條件。日本人發現誘騙效果不明顯之後,就開始強徵勞工,他們將泰國、緬甸、馬來亞、新加坡和荷屬東印度一些地方的男性青壯年集中起來。強迫他們來修鐵路,這種現象在馬來亞最為惡劣。所有被徵發來的勞工都成了事實上的志願者,沒有工資,沒有生命保障。大約有9萬名緬甸勞工,7.5萬名馬來勞工在修建鐵路。參與修建鐵路的還有華人、爪哇人、泰米爾人和克倫族勞工。
日本人按照鐵路的公里數建立戰俘營,大約每隔5到10英里建立一個,戰俘營命名以公里數名為,如18公里營、100公里營等,間隔摺合成公里數是8到17公里,每個戰俘營中至少有1000名戰俘。
參與修建緬泰死亡鐵路的澳大利亞戰俘,倖存者速寫,收藏於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
日軍為了防止戰俘和勞工逃跑,強迫他們赤身裸體只掛一塊遮羞布,在荒無人煙的山區,冒着炎炎烈日修築鐵路。
緬泰死亡鐵路修建最艱難的地方有兩處,一個是桂河大橋,一個是地獄火通道。1943年6月桂河大橋修建完成後,遭到盟軍轟炸,兩次被摧毀,兩次又被日軍修復,最終在1945年6月24日被美國空軍徹底摧毀。地獄火隧道在緬甸的丹那沙林山脈,是緬泰死亡鐵路中最艱難的一段。需要把山體鑿開。澳大利亞英國荷蘭和美國戰俘和中國馬來泰米爾勞工被日本並逼迫開鑿這個隧道,在12周的時間裏,日本看守打死了63名戰俘和勞工。還有更多的人死於霍亂、飢餓、痢疾。
緬泰死亡鐵路在1943年12月修建完成後,絕大多數戰俘被日本人運到日本充當奴隸勞工,因為日本本土勞動力缺乏。英軍參與修建鐵路的戰俘人數是30131人,死亡6904人,死亡率23%;荷軍戰俘參加修建鐵路的總人數是17990人,死亡2782人,死亡率15%;澳大利亞軍隊參加修建鐵路的戰俘總人數是13004人,死亡2802人,死亡率22%;美國參加修建鐵路的戰俘人數是668人,死亡133人,死亡率19%。還有少量數量的加拿大、新西蘭和印度戰俘參與修建,他們人數較少,就不計入統計。以上四個主要參與修建死亡鐵路的盟國的戰俘人數為61811人,死亡12621人,死亡率20%。
博物館雖然簡單,但是可以讓人銘記歷史!
版權説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感謝原創作者,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