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年會制亞洲食學論壇今日在日本草津、中國惠州開幕。
第十二屆亞洲食學論壇日本會場設在立命館大學琵琶湖・草津校區(BKC),中國會場設在廣東羅浮山泰學學校。本次論壇主題是“後疫情時代的飲食文化:傳統產業與地方振興”。會議形式:日中會場+zoom webinar視頻連線,對註冊代表開放,時間為2022年11月26—27日。
上午的論壇由亞洲食學論壇秘書長王斯博士主持。第十二屆亞洲食學論壇執行主席南直人教授、亞洲食學論壇組委會主任朝倉敏夫教授致歡迎詞,亞洲食學論壇主席趙榮光教授致開幕詞。
在上午進行的論壇中,中外學者深入探討分享交流了“食文化,食生活和產業振興“等課題。
日本會場26日上午的分享人與題目分別是:國際慢食協會創始主席、美食科學大學校董會主席Carlo Petrini與立命館大學教授、日本慢食協會前執行主席石田雅芳《美食學的全球網絡和多學科研究》,日本文部科學省文化廳參事官、食文化擔當大石和男《日本文化財制度下的食文化》,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玉林《關於東亞地區的食物外部依賴問題》,日本立命館大學食綜合管理學院南直人教授《思索食物的未來—今天和明天,我們應該吃什麼、如何吃》,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韓國學大學院民俗學系教授、朝鮮時期王室圖書館-藏書閣館長周永河《中韓建交30年,中韓飲食交流30年》。
亞洲食學論壇主席、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趙榮光教授《經濟一體化時代饑荒的認知與預防》。上午論壇中還探討了《食物系統的可能性和可持續性》《逆全球化食物系統的未來》《透過美食感知一座城市的居民幸福與地方文化》等課題。
亞洲食學論壇主席趙榮光教授在致辭中,對食生產、食生活和產業振興進行了闡述。
趙榮光,亞洲食學論壇主席,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從事中國飲食史與食學研究及教學工作40餘年,是中國大陸飲食文化與食學研究的開拓人,國際食學領域知名學者。已出版食學專著20餘部、學術論文近400篇,界定了300多個食學術語,海內外食學界稱其學術成果為“趙氏理論”,被國際食學界公認為“中華飲食文化的對外代言人”,倡導和推動“中華餐桌文明”20餘年。
趙榮光教授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食生產是生存基礎,食生活是生命維繫。食學本質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問,是生存之學,生命之學,因此大眾飲食是歷屆論壇關注的重點。
他説,亞洲食學論壇,是以研究當今時代泛國際食事問題為宗旨的獨立思想的學術平台,伊始就是世界的,既無國界也無地界侷限,參與歷屆論壇討論的三十餘國別的代表來自世界各洲際。“文化有根,文明無界”是我們明確的理念、堅定的原則。文化有根,飲食文化研究可能是民族的;文明無界,食學研究的視野是全體人類和國際的。所以名稱亞洲,是因為我們生在亞洲,立足亞洲,關愛世界,每個食學家都是心滿大愛的世界公民。
據論壇組委會介紹,本屆論壇共收到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餐飲人的論文。在關乎民生、關乎人類文化和文明承續的食生產、食生活領域,問題應對、方式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惟其如此,亞洲食學論壇一直在竭誠盡力地聯合各國食學工作者,鼓勵更多熱心食學的人們繼續研究和思考人類餐桌的命題。
本屆亞洲食學論壇採用現場與線上結合的方式,同步實現中、日、英三語種的直播連線。
本次會有6位主旨發言人,他們從歷史、社會、經濟、政策、倫理、思潮等多維度闡釋本次論壇的基調。大會設有7個分論壇,入選的39位口頭髮表人,除了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主要參與者,也有來自餐飲企業、行業協會、職能部門、基礎教育與獨立個體。所涉問題主要聚焦在傳統飲食的流變、當下行業困境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呈現出案例豐富、文化多元、角度趨新的特點。值得欣慰的是,多位優秀青年才俊的湧現,他們提交論文的選題、見識、資訊都顯示了可喜的學術功力與活躍思維。
本屆論壇將宣佈第五屆中華食學著作隨園獎推評結果,並預告第十三屆亞洲食學論壇將於2023年8月在曼谷舉行。
壹點號行者説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