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的休止符為什麼在三八線?志願軍的極限,美軍的無奈
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
朝鮮戰爭最終以三八線為休止符,那麼——為什麼是三八線?有人會説,這是因為志願軍和美軍經過艱難的較量,最後在三八線一帶形成勢均力敵的相持局面,可是——為什麼在這裏就勢均力敵了?
首先,三八線是志願軍的極限。
論攻擊的犀利,志願軍是朝鮮戰場當之無愧的第一。第五次戰役時,志願軍前鋒都斷糧三天了,還能一路高歌猛進,一直打到漢城以東,之前四次戰役,更是一回比一回艱苦,可是每次志願軍都能保持高昂的士氣,但是——
後勤是硬傷。志願軍越向南,補給線越長,美軍往往只需要一邊收縮防線,一邊利用空軍重點轟炸志願軍補給線,不用多久,就能讓志願軍被迫停止進攻,比如入朝的第一個月,志願軍僅有的200輛汽車就在一個月內被全部炸燬,晝伏夜出成了志願軍避免損失的唯一辦法,直到戰爭結束。
很多美軍老兵回憶起北朝鮮時,都會不約而同地説,那是個糟糕的地方,山很多,公路有不少是忽上忽下,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深淵,稍不注意就會發生災難,平地很少……
這種地形無疑十分不適合機械化部隊行軍作戰。假如李奇微敢於像德軍一樣,把裝甲部隊和空軍結合,不計成本地穿插於志願軍的後方和前線之間,很快就可以把志願軍撕成碎片,甚至還可以設一個大包圍圈,把幾十萬志願軍都裝在裏面,他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資本,可他不敢這麼做。
可是,一旦越過三八線,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縮短,志願軍得到補給也會更加及時,美軍不敢打穿插,志願軍敢,一旦得到了足夠的物資補充,對美軍的打擊力度也會增加,更主要的是,越接近鴨綠江,志願軍空軍就越能發揮自己的戰鬥力,當天空不再只屬於美軍,那裝甲部隊的噩夢就來了。
其實三八線並不是志願軍理想的防守地帶,它也不是美軍希望的極限,但雙方都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結果,算是戰爭的無奈吧,你可以以自己所想的方式進行近乎完美的開局,但是結果會怎樣,沒人能預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