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遊記》有云:“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羣。”身為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説《西遊記》,描寫了唐僧在三個徒弟的保護之下,歷盡十八萬千里艱辛,與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如願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藝術來源於現實,其實吳承恩所作的《西遊記》,其中的唐僧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那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他也的確從長安出發去往西天,也就是印度取經鑽研佛學。其實從長安到印度的距離,並沒有十萬八千里,但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依靠雙腳從長安走到印度,也是一項令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工程。值得一提的是,長安到印度的直線距離不過2000多公里,而玄奘法師並未走這條路,他先向西北西域之地繞了個大彎,再向南跋涉到達了印度。玄奘法師為何不走捷徑,反而繞了這麼遠的路呢?
玄奘法師一心向佛,屢次申請不成冒險偷渡出關
據史料記載玄奘法師穿越沙漠、戈壁,翻越了帕米爾高原,走了一條非常艱難又繞路的路線,才抵達了印度,他之所以繞路,其實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係。歷史上玄奘法師西行,身邊沒有三個徒弟的保護,他也不是唐朝皇帝的“御弟”,自然也不會有通關文牒這一類合法通行證,相反玄奘法師算是個,偷偷穿越邊境線的偷渡客。貞觀元年唐朝與突厥兩國之間刀兵相向,唐太宗積蓄力量準備反擊突厥人,同時嚴密封鎖邊境。而一心向佛的玄奘法師,迫切想要到印度,學習正宗的高深佛法,他向唐廷寫了多次申請,都未得到迴音,於是他決定偷偷“溜出去”。既然要做偷渡客,那麼就要選擇一條成功率較高的路線,在唐朝共有三條相對成熟的道路,連接了長安與印度兩地。
長安到印度的捷徑,始於西漢古老的“蜀身毒道”
首先第一條道路,在唐代之前已經存在,即“蜀身毒道”。從先秦時代到隋唐,印度在中國音譯都叫做“身毒”,“蜀身毒道”的意思就是一條,從蜀地出發,穿越中南半島,最終抵達印度的路線。這條道路與西漢時期,出使西域的張騫有着很深的淵源。公元前122年,張騫從西域歸來,《史記》記載張騫向漢武帝報告:“居大夏時見蜀布、卭竹杖,問所從來,曰東南身毒”。意思就説張騫説在西域之地,見到了大量來自印度的布匹。因此具有商業頭腦的張騫,建議説在國內西南地區,開闢一條通往印度的道路,對於漢朝來説是十分有利的事。漢武帝對此深表同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打通了西南官道,西漢朝廷親自參與這條道路上的貿易。
隨後西漢以今宜賓、成都為基地,派遣了大量的探路人馬,尋找從蜀地通往印度的道路。但是途中遭到了,當地蠻夷的阻撓,在前期只能停下了探索的腳步。當時有探路隊員路過夜郎國,其國君竟然自大地號稱,夜郎國比漢朝還要大,夜郎自大的成語,就是由此處而來。受到阻擋漢武帝,一怒之下掃平了夜郎、滇,與昆明附近的所有國家與部落,在攻打雲南西夷的時候,受到了激烈的抵抗,西漢與雲南諸多國家,打了十多年的仗,才將其擊敗,打通了成都到雲南的道路。到了公元69年,漢朝擊敗了滇西最後一個敵人哀牢,才徹底打通了,自蜀地進入緬甸,再一路到達印度的道路。這條古道唐朝人也十分了然,唐代宰相賈耽,就在其著作《皇華四達記》中,詳細記載了這條通往印度的古老道路。而且他還補充説,當時前往印度的道路,不只有“蜀身毒道”一條,因為這條道路到了隋唐時期,已經不太好走了。
“蜀身毒道”在隋唐時期,已經變成了十分危險的道路
隋、唐王朝在雲南,均沒有設置管理機構,更沒有向西漢一樣,在蜀身毒道沿途,設立強有力的控制、保障據點。公元548年,南北朝發生“侯景之亂”,寧州刺史為了平定亂事,帶走了原本駐紮在雲南的部隊前往中原。此後在雲南地區,再也沒有中原官員,到寧州雲南任職的記錄,雲南也慢慢被爨氏控制。以致於到了玄奘法師身處的唐朝初年,蜀身毒道上幾個官方控制的據點,已經荒廢了多年。雲貴高原地勢落差很大,從蜀地進入雲南的官道,修起來頗為不易,加上雲南內部各個土著勢力犬牙交錯,還有很多尚未開化的蠻夷部落,所以除了大批結隊而行的官軍,普通人獨身一人,是不敢走這條風險性很大的道路的。玄奘法師早年曾在蜀地生活過,對於蜀身毒道定是十分了解,雖然這條道路距離印度最近,但是一路上的不確定風險太高,迫使他最終放棄了這條捷徑,畢竟活着才有“輸出”,萬一死在半道上,還談何取經大業?
王玄策“代言”,唐朝通往印度的另一條道路“唐吐蕃道”
除了蜀身毒道,其實在唐代還有一條通往印度的道路,不過此道路是在玄奘法師去世幾十年後修建,即“唐吐蕃道”。唐朝多次出使印度,並享有“一人滅一國”霸氣美名的王玄策,就是經由唐吐蕃道進入的印度。據後世考古學家研究考證,稱當時王玄策,就是從隴右驛道走到西寧,再向南翻越唐古拉山,經過拉薩、尼泊爾最終達到的印度。而早生幾十年的玄奘法師,卻無法走這條路,因為當時唐朝與吐蕃,尚未建立起外交關係,更沒有像樣的道路,一路上氣候惡劣,還要翻越高原難度非常大。唐吐蕃道,在文成公主和親之後才逐漸修平,佛教也因此大規模傳到了吐蕃。即使在今天走這條道路也是十分困難,對人的身體素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在古代更是九死一生。玄奘法師的目的,是為了學習佛法與傳教,而不是冒險家,所以他就是晚生了幾十年,也不會願意走唐吐蕃道進入印度。
玄奘法師評估風險,決定繞路西域
唐代連接中原與印度的道路,都危險重重,玄奘法師又是偷偷跑出去,他只能選擇一條相對風險較低的道路,那麼只能是向西北繞道西域。《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法師的西行路線,他經蘭州到涼州,繼晝伏夜行到瓜州,再經玉門關。至高昌國後,受到了高昌王的禮遇,而後一路經過烏茲別克斯坦、葱嶺,再南下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後到達達迦濕彌羅國。這條路線看似繞了個大圈,但是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絲綢之路的路線,雖然一路上路途遙遠,但是不乏有商旅趕路,在安全上比較有保障。可是玄奘法師畢竟是偷渡,所以在其過邊關之時差點被識破,在當地崇尚佛法的民眾幫助之下,才得以如願過關。出關之後玄奘法師到達了高昌國,高昌國王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知曉了玄奘法師的宏偉目標後,對其熱情款待並贈送了他一隊保安,玄奘法師至此獲得了,來自高昌國官方的支持。
高昌國在西域地區,是除了西突厥之外國力最強大的國家,所以在高昌保安隊的護送下,一路上並沒有遭遇太大的危險。在其到達西突厥境地之後,又受到了西突厥可汗的保護,西突厥國幅員遼闊,當時的石汗那、犍陀羅、延帆等國家,都處於西突厥可汗兒子呾度設的統治之下,恰好呾度設與高昌國有聯姻親戚,玄奘因此得以面見到了西突厥可汗統葉護。玄奘見到了統葉護之後,獲得了大量的補給,臨走時統葉護還像高昌王一樣,贈送給了玄奘法師,一隊強大的保安隊,有了可汗的支持,玄奘法師自然在西突厥土地上,暢通無阻安全無憂。最艱難的道路,已經被玄奘法師跨過,在其通過中亞突厥的國境時,也沒有遇到危險,最終到達了他日夜嚮往的印度,求取到了珍貴的佛經。可以説玄奘法師是幸運的,他遇到了兩個貴人——高昌國王與西突厥可汗,在他們的支持與保護之下,安全走過了漫長的路途,在其回程之時,也是安全無虞。
尾聲
雖然玄奘法師一路吃喝不愁安全到達印度,但是自他在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西行,再到公元645年載譽回到長安,這次西行花費了近乎20年的光陰,佔到了玄奘法師整個生命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玄奘法師沿着佛教西傳的路線,一步一個腳印地默默跋涉,他在多處駐足停留,觀瞻各地佛教古蹟,並瞭解到了各個佛教學派的異同。其實玄奘法師西行,他饒了遠路,也是因為當時的河西走廊地區,是佛學西傳的通道,當地佛學氣氛濃烈,高僧名人輩出,能在沿途學習、見聞的過程中,將中外佛學融會貫通,精進自己的佛學水平。其實玄奘法師的偉大西行,收穫的不僅是從印度帶回的657部佛經,這一路走過的近五萬多里路,與路途上的學習、經歷,還有認識到的同道,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生財富。
【參考資料:《西遊記》,《大唐西域記》,《玄奘西行路線研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