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高校只是國人的自娛自樂?
人民政協網
第二時間
我們很難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但我們會在第二時間權威發聲。第二時間,與您相伴。
最近,一百多所高校陸續發佈“雙一流”建設專家評議結果。誰料結果剛一發布,網友們先不淡定了,各種聲音撲面而來。
△網友留言截圖
“好不好得別人説了算,不能自己説吧。”
“一流不一流的,自己説了不算,拿成果説話。”
“雙一流的標準是什麼,沒説標準我們怎麼判斷這些高校是不是真符合”
……
諸如此類的言論在網絡上比比皆是。然而,我們的“雙一流”高校真的只是國人的自娛自樂嗎?
△網絡圖
“‘雙一流’高校戰略本質上是一種競爭戰略。競爭是發展的首要前提,只有充分的競爭才能讓中國的教育釋放活力。”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副校長徐景坤這樣形容“雙一流”高校戰略,“這就相當於在高校裏扔進幾條鯰魚,讓高校去競爭。高校為了資源、排名、聲譽等,會不斷地發展壯大自身,以提高競爭力。在不斷地競爭中,我們的高校才會離世界一流大學越來越近,而不是越來越遠。”
網絡上,除了質疑的聲音外,高呼的聲音也不絕於耳,認為我國部分高校已經建成世界雙一流大學。
很快,在9月24日教育部召開的第四場金秋系列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續梅作出了回應,“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要實現到本世紀中葉一流的大學、一流的學科的建設目標,不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要進入世界前列,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還有很艱鉅的任務要完成,所以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在徐景坤看來,國家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地位的認知非常清醒且深刻。
“現在高校之間常常拿發表多少篇SCI,申請多少專利作比較,但其實,一所一流的高校不應僅看這些。我們與世界一流高校之間的差距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我們從0到1的原創性研究不夠,大量的研究屬於跟隨性研究;我們提出的創新性理論,建立的創新性模型,創造的方法論較少;我們對未來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的起決定性作用的貢獻還不夠等等,這些方面的短板還需儘快補足。”
無論何種教育戰略,歸根結底聚焦的對象都是人,核心是對人才的培養。“‘雙一流’評價的標準有很多,一流的師資、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專業等等,但最核心的指標是一流的學生。”徐景坤強調,高校的核心任務有很多,排在首位的應該是對人才的培養,其次才是科學研究、文化創造、知識傳播。“在一流的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同樣存在較大差距。”
而網絡上對於人才培養不乏這樣的言論。
“清北這樣的一流院校,畢業生好多去了美國,為美國培養了人才。”
“為國外培養了這麼多人才,確實是雙一流。”
……
△網友留言截圖
徐景坤也常在網上看到類似説法,在覺得可笑之餘也有點無奈。“事實上我們看待人才外流過於片面,其實也有不少清北畢業生去了基層,去了欠發達地區,只是媒體沒過多報道,社會知曉率不高而已。再者,從美國學成歸來也好,一直紮根美國也好,他們都在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作出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我們在科學研究方面的追趕沒有如今這麼快。美國接納了很多的中國留學生,促使他們帶回先進的理念、先進的經驗、先進的管理,這些對國內的教育產生了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
“雙一流”高校戰略的核心要義是什麼?徐景坤總結了四點,第一,能否培養出一流的學生;第二,能否為人類文明發展、世界發展、中國的崛起做出起決定性作用的事;第三,能否建設成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第四,高校管理能否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
自2017年我國正式實施“雙一流”高校戰略以來,3年時間裏,這一戰略已產生較為明顯的成效。“最明顯的效果是,各大高校對於一流師資的渴望空前高漲。過去我們常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如今,這一理念得到實實在在的落實,你是什麼樣的水平,就會給你什麼樣的待遇。”在徐景坤看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將帶來尊師重教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將促使大批優秀的人才湧入科教領域,給年輕學子帶來新的標杆、新的榜樣。“有他們做榜樣引導,將會有更多的人樂於從事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我們國家的未來將更有希望。”
【來源:人民政協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