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有為了上好大學而不得不經歷高考篩選這一步,而古代也有必須經歷科考獲得功名才能從政。最大的區別就是現代高考完了之後還有大學要上,大學畢業後可以選擇各種各樣的職業,那在古代可就沒這麼多選擇了,畢竟選擇了參加科考,那就是為了發展仕途的,不過古代的科考難度可不是鬧着玩兒的!
大家都知道,科舉制設立於隋朝,到了唐朝才是完善期。自從設立了科舉制,平民終於也有機會進入到上層社會啦,也就是終於有了一條通往官場的道路,但是要憑着實力往上爬,難度也是不小的,再説古代的學習條件可不像現在,有錢的可以進入學院和私塾,那沒錢的可就只能自學了。古代的交通條件也不便利,進京趕考也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足以見得科考不容易啊!
科舉考試一共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其中的院試就是入門款了,過了院試就相當於是考上了秀才了,考上了秀才那就跟平民百姓有區別了,不過説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是一般的難,要知道在參加院試之前,還要經歷三次考試,這三次考試就能刷掉好多人,而且考試成績還會被分為三等,只有前一、二等才能夠獲得秀才的稱號。所以古代能考上秀才的,可能全縣也只有五六個人,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全縣前五六名,對比一下,考秀才還真的不一般!
考秀才之前,還要看很多的書,不像現代科目都分門別類好了,古代可要記住論語、孟子、詩經、左傳等晦澀難懂的書籍,不僅要通曉其中的含義,還要背個滾瓜爛熟,不能有半點瑕疵才行。像那些書都買不起的貧困家庭,就只能向親朋好友去借了。如果一次沒考上,對貧困家庭來説,無異於是雪上加霜,像這種一心求學的人,基本上都是隻會讀書,沒有什麼其他實踐能力的,也只能在讀書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了,於是就有了“十年寒窗苦讀”這一説法。
不過,若是考上了秀才,那人生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就是有機會參加鄉試了,只要中了舉人就可以當官了。秀才雖然還沒有官職可當,但社會地位還是會發生很大的改變的,並且還擁有屬於秀才的特權。比如説見到了縣官可以不用下跪,這不用下跪在封建社會可是太有尊嚴了;考上了秀才還可以免除徭役,接收朝廷的俸祿,也就是説雖然沒有朝廷的工作,但還是有些微薄薪水的,再説古代的傜役可比現代的税錢多多了,一介書生實在是難以承擔啊。
考上了秀才之後,未來發展的路途也就寬了,有的呢會選擇往上考舉人,有的會去當個私塾先生,有的可能走走關係進到衙門裏當個師爺。這相對於平民百姓來説,秀才的生活已經算是一個質的飛躍了。不過就這三種職業方向裏,還是選擇繼續參加鄉試的人會多一些,畢竟很多人讀書都是為了考取功名,而只有鄉試中了舉人才有資格真正的進入國際體制,但要説這鄉試肯定是要比院士更難的,根據對歷史上中舉的人數推算,舉人的錄取比例是50:1,而且時間上還是三年一次,連名額都有所限制,又是一條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道。
院試之後,還有會試和殿試,會試也是三年一次,通過會試的人都被稱為“貢士”,再從這些人裏篩選出可以參加殿試的人,那殿試可就是皇帝親自來當判官了,那可是相當大的榮耀啊,最後會有皇帝選出前三名來,基本上這三人今後在全國都會赫赫有名,從此平步青雲不是夢啊!但朝廷的生活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自古以來,多少文人才子最終都淪為了政治戰爭中的炮灰,所以,既然選擇了官道,就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否則一個不小心被判了個“誅九族”,還要下跪低頭“謝主隆恩”。
古人有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古代還有“士農工商”的説法,在他們看來,唯有讀書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要是能為國家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為皇帝分憂,為百姓解難,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你們是怎樣看待科舉的呢,要是你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你會作何選擇?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