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忘了,這國民喜劇其實是諷刺神片
大家好,我們的小鬍子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或許觀眾也只能在忍俊不禁後,安慰自己:萬幸,它再諷刺也只是一部電視劇。
提到國民劇裏被“玩壞”的代表,《鐵齒銅牙紀曉嵐》絕對算一個。
播出20年後,中國觀眾偶爾看到“鐵三角”去綜藝節目上重聚的畫面,感嘆情懷殺的同時,也在社交網絡上衍生出了大大小小的梗。
有人研究職場厚黑學,有人則把和珅和紀曉嵐的冤家鬥嘴當大清真人版《貓和老鼠》。
網友早就習慣了對老哥兒倆“玩玩鳥”、“啵一口”的表情包相視一笑,每到購物節後,更是瘋狂甩出和大人的那張“我怎麼就管不住這雙手”。
這佈景怎麼回事兒?
如是,當《鐵齒銅牙紀曉嵐》越來越“好笑”,不少人也忘了它的故事內核可沒有兩位大臣相愛相殺這麼簡單——
清朝乾隆年間,表面上“康乾盛世”的祥和繁榮,背後是日益激化的社會頑疾,被乾隆派去處理要案的紀曉嵐,能否平衡貪與廉、富與貧、守正與逢迎之間的種種矛盾?
而嬉笑怒罵間暗含的治國安邦、為人處世的箴言,又是否能解決20年後換湯不換料的荒唐?
或許才是藏在《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歡笑中,更值得被咂摸的事情。
諷刺神劇那麼多,讓人邊笑邊看的就它一個
2000年《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一部首播時,導演劉家成對它的定義是一部“古裝幽默輕喜劇”。
的確,和前一年9.1分的歷史正劇《雍正王朝》比起來,《鐵齒銅牙紀曉嵐》着實看起來“不太正經”。
就連主角紀曉嵐的人設,都刻意弱化了古籍記載中“好色風流”的一面。只用剛直不阿的書生形象,和熟於諂媚的和珅形成鮮明對比。
《鐵齒銅牙紀曉嵐》龐大的編劇團隊裏,既有詩人出身的鄒靜之(《康熙微服私訪記》)、編劇泰斗鄭萬隆(《渴望》),又有擅長武俠色彩的陳文貴(《小李飛刀》),和當年還年輕的段子手大V編劇史航。
雅與俗的交匯,既能聯繫現實:
又巧妙地融合了不少歷史中的故事:
比如調侃乾隆愛處處題字的“狗皮膏藥梗”
再比如,讓鐵三角玩“清河深,還是沙河深”的文字遊戲。
更精妙的設計是,這一幕發生時,紀曉嵐還特地對一旁年幼的嘉慶説:“十五阿哥你記住,皇上説沙河深”。
膾炙人口的台詞,處處都是對歷史的暗喻。諧音、雙關、暗喻等手法的運用,又讓紀和二人的鬥嘴、乾隆中庸的調和,比舞台上的小品還逗樂——
紀曉嵐讓皇上換掉地方的貪官,乾隆卻用“肥鴨子”和“餓鴨子”的笑話給朝廷的放任開脱:
“餓鴨子食民而肥的故事見了太多,倒不如讓肥鴨子繼續坐享其成,安於眼前利益就不會更加放肆。”
笑着笑着,又會時不時用幾個看似不着調的神來之筆,直戳古今最可怖的荒誕。
比如前段時間又被網友截圖説是“神預言”的片段,紀和二人有關貪腐賑災糧款的一段辯論。
紀曉嵐發現朝廷的賑災糧款被地方官員一級一級地剋扣,甚至存在商家的倉庫裏,也不全都發給災民;
又呵斥和珅不將百姓當人看,把本就不多的救濟糧換成牲口吃的麩糠。
用和珅的“道理”説,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
而行將餓死的災民,那就是畜生,只圖個活着。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易子而食”的慘劇都在災區上演着,吃麩糠都算好東西。
貪官毫不知恥的發言,配上王剛老師入木三分的演技,成了《鐵齒銅牙紀曉嵐》裏流傳最廣的一段經典,至今看來都極盡諷刺意味。
那些無奈又無解的癥結
聽到如此為草菅人命而詭辯,你可能像紀曉嵐一樣冷笑:“食君俸,點點滴滴皆是民脂民膏,你怎麼忍心從民口中摳出一粒糧食呢?”
但在“國庫就是一個空殼子”的情況下,朝廷給的賑災物資根本不夠。
那些把一斤米換成三斤糠的貪官甚至都算“良心”的,沒有餓死的災民還要跪謝和珅救命。
而古代一場大災,奪走的不僅是碗裏的食物,更能瓦解掉一個地區的社會秩序。
當貪官的數量數倍於清官,為了維持災區的運轉,首先就得餵飽一眾貪官,這就更是一個無奈又無解的癥結。
在進退兩難的死循環中,紀曉嵐代表的清廉文人和和珅代表的社會陰暗面,從不是單純的剿滅與被剿滅的關係。
前者的書生意氣説得痛快,但在一片污泥中卻無從施展,一個人的正直很難改變全局;
後者雖然是貪官,但身為高情商的詭辯家和乾隆的“白手套”,他的行事邏輯也被後人解讀出了很多深層次的意義。
為此,《鐵齒銅牙紀曉嵐》裏設計了不少和珅“教導”紀曉嵐的劇情。
比如他勸紀曉嵐“槍打出頭鳥”,皇上賞你當了一品大臣,並不意味着愛看你賣弄學問;
勸紀曉嵐“貪腐永遠殺不完”,雖然老百姓對怒摘庸官烏紗帽的場景喜聞樂見,但就算殺了一個又一個,也無法觸及更高更深的問題。
《鐵齒銅牙紀曉嵐》裏對官與民、君與臣關係新穎的解讀,不僅是編劇沒有偷懶的象徵,更是對那些難以動搖的社會頑疾的管中窺豹。
甚至當圖謀不軌者、貪官污吏、君臣矛盾等棘手的問題,擺在乾隆面前,每個觀眾期待看到懲惡揚善的解氣場面時。
殊不知,乾隆卻是最懂權衡之術的一個,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臣子之間團結,皇位就要動盪”的道理,《雍正王朝》、《宰相劉羅鍋》等一批歷史劇都有涉及,也是古代帝王常用的套路。
紀曉嵐和和珅的鬥智鬥勇,在觀眾看來打得雞飛狗跳,但也是當時君臣關係中複雜的必然。
於是你看到,當紀曉嵐欲將賑災糧短缺之情稟告皇上,和珅卻言“這事不是你我來決定的”,因為國庫的錢都是乾隆花光的。
甚至乾隆還親自當上了紀曉嵐的“職場導師”,告訴他自己的選官之道。
直言那些平時“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的“討厭文人”只有做了官,才會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捨不得那根兒頂戴花翎。
“無法無天”的紀曉嵐,越來越少
鐵三角之間的制約,與其説是“官場哲理”,不如説是官場現形記。
明裏,是皇上賜了金煙袋,讓紀曉嵐去敲打貪官污吏,為天下的不平之事主持公道;
暗裏,紀曉嵐的理想卻在龐雜局勢中處處受阻。
紀曉嵐堅持地方官要鞠躬盡瘁,讓每個災民都活得體面;
但和珅認為用糧食調動地方官的積極性,災民吃糠照樣能活,混過這場饑荒才是“大局”。
若以結果論看,和珅的確是個“有作為的貪官”的代表。
因此頗受乾隆偏愛的同時,也讓不少重看《鐵齒銅牙紀曉嵐》的觀眾為他“正名”——
“實用主義者和珅”、“紀曉嵐是死心眼,和珅才是大智慧”、“他説的都是看似很歪,實則很正的大實話”……
類似的評價,在網絡上越來越多,反倒是紀曉嵐老被嘲笑是“書生誤國”、“不知變通”。
可道理真的是這樣嗎?
就拿災民吃糠的原因來看,其實根本不是和珅為百姓着想,而是在他默許官員貪污了兩百斤糧食之後,只能把剩下的一百斤糧換成三百斤糠;
而“餵飽了官員他們就會救災民”的説法,更是忘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性醜惡,忘了習慣於刮油水的地方官是永遠喂不飽的。
這些儼然已經成為尋常的陋規,正是紀曉嵐無法理解、也無法忍心的地方。
片頭曲《誰説書生百無一用》的歌詞,解釋了紀曉嵐堅持的原因——
“也知道自古漫漫人生路,只不過這人間,世道不該貧的貧,不該富的富。也知道難得糊塗才是福,卻忍不住要為天下,天下蒼生登高一呼。”
這本是最基本的是非觀和責任感。
反倒是和珅看上去讓人無法反駁的高情商,看上去“會做人”的笑裏藏刀,把什麼事兒都看不慣、不停拋出問題的紀曉嵐襯托得“無法無天”。
正如網友頓悟中帶着悲涼的一句評價:
看着紀曉嵐這個中國電視劇歷史上特殊的形象,在層層疊疊的人情關係網和爾虞我詐的權力鬥爭路中不斷受着挫。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