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悄然離去,2018伴着臘梅的芬芳悄然來臨,在不知不覺中,寒假結束了。在這個有史以來最長的寒假裏,我閲讀了幾本與教育有關的書籍,不免會有一些對教育的感想。
“隨着經濟時代的到來,發展科技成為各國提升綜合國力的主要手段,科技的發展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這句話是我們初中、高中政治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它充分展現了教育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所以長期以來,教育問題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也出現不少有關於教育的著作。
讀有關家庭教育《親愛的安德烈》,安德烈是龍應台的大兒子,因為分離了整整四年,安德烈已經從少年成長為青年,原本親密無間的母子關係,忽然變得陌生、充滿距離感。龍應台為了認識這個青年安德烈,母子倆相約寫了《親愛的安德烈》這部書,裏面收錄了母子之間的36封家書,還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以及他們對讀者的回應。這36封家書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俗話説三年一道溝,安德烈與母親之間相差三十三歲,也就是説她們之間整整跨越着十一道代溝,除此之外中間還橫着東西文化,這些都是母子倆之間相處的障礙。在書中,安德烈多次提出讓母親給他自由,讓他獨立,不要再把他當作一個小孩子了,語言犀利,似乎刀刀都在剜母親的心。
其實,對於安德烈的這種期望,我是很有感觸的,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一個青春期,在這段世間裏,自由是我們無比渴望的,當時為了所謂的自由,我們可能會去傷害我們最親近的人,和父母據理力爭,甚至是無理取鬧。我小學初中都是在村裏的小學讀的,每當週末我看到在縣城裏讀書的鄰家大姐姐週末回來,她的媽媽給她準備那麼多的美味佳餚,走的時候她家裏人又給她充足的生活費,所以她可以用多餘的錢從城裏買各種在鄉下見不到的新奇的小玩意兒,我對於她的這種自由是無比羨慕的。我期待我可以快點初中畢業,快點逃離父母的“五指山”,我想成為一個自由的人,放學回家晚不會捱罵,不用去解釋原因;在自己作業完成之後,看電視不會有人突然過來關上你看的津津有味的節目,最重要的是不會與父母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可當我真正離開父母上了高中,高一上學期每次離家回校都哭的稀里嘩啦的還是我,記得當時我每兩週回一次家,從我坐上去學校的公交車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算我距離下一次回家還有多久,不是以天來計算,而是以小時,以分鐘來計算的,説出來室友都嘲笑我是個“戀家奴”。兩個年齡階段的我,對家的那種感覺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逃離,後者更多是對家的依戀。
如果問這本書讓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毫無疑問是龍應台女士在學業方面勸誡兒子要好好讀書的這句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力,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句話很有力量,曾是我高中一段時間的座右銘,當有一部分的人説,上大學沒用,上了大學畢業以後,不還是同樣去給別人打工嗎?更甚至連工作都找不到!“上大學無用論”盛行的時候,我們的班主任就跟我們説,那些上了大學哈耶克又找不到好工作的,不是因為上大學沒用,而是因為他們自己的腦子裏沒有“貨”,他們到大學四年,就是進了四年的“養老院”,所以他們畢業之後,為了生計不得不被迫謀生,不管這份職業是不是自己喜歡的,但是為了填飽肚子,為了妻兒老小,自己不得不去做這份工作。
每當我自己做數學題做的昏天黑地,但是數學仍舊是考不好,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就會看看自己眼鏡盒上龍應台女士的這句話來激勵自己,鼓勵自己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説,我們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我們沒有拼爹的資本,我們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窮三代”,我們所擁有的也只是我們自己的大腦,和一顆上進心。
對於我們來説,貧窮代代相傳,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家庭的命運,以後不再像父輩們那樣,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讀書可以説是我們的唯一捷徑。不能絕對地説,上大學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什麼,但是讀書可以,可以提供給我們一個前進的跳板,可以武裝我們的頭腦,幫助我們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一個人雲亦云的傀儡。從短期來看,我們通過讀書高考上大學,畢業後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情啊!從長遠來看,我們自己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我們也為自己的下一代做好了一個物質和精神上的鋪墊,我們的下一代只會比我們發展的越來越好,這樣循環下去,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的發展來説,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閲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欣賞龍應台女士與安德烈的相處之道,母子之間平等的交流,當彼此之間出現問題時,及時的去溝通,溝通產生理解,理解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跨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求學在外的這些年,我也一直保持着這樣一個習慣,每週六晚上主動給我媽打一個電話,從當初打電話就是單純的想家,到後來打電話成為一種自覺,一週不打總是感覺這周缺了什麼一樣。通過一通電話,跟她説説我一週周圍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事無大小,我都會樂此不疲的與我的家人分享。我媽知道我這一週學習生活的狀況,她還會在電話裏教給我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很好的家庭遠程教育。
談了家庭教育之後,我們一起去領略下有關於國外教育盧梭的《愛彌兒》,在這部舉世聞名的教育著作中,我看到了中外教育之間的一些差異。我贊同盧梭所提出的自然教育,服從自然法則的觀點,透過恰當的教育,使兒童的身心得以順利的發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缺乏“拔苗助長”型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逼迫孩子去學習各種在他看來有意義的技能,在這些父母看來,如果孩子不去學這些技能的話,自己家的孩子可能就會輸在了起跑線上,這是他們萬萬不能接受的。
於是七八歲的孩子就在各種學習或者藝術輔導班之間來回奔波,失去了本屬於她們的快樂的童年。毫無疑問,這些父母的初心是好的,天下沒有哪一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在《愛彌爾》中,我們就會發現,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其規律的,遵循自然法則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前面兩本書大多側重的都是家庭的教育,作為一個師範生,我將來會成為一名教師,和我密切相關的可能是學校教育。所以我閲讀了第一節課老師推薦的教育學有關書目中的《中國教師缺什麼》,這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把原本枯燥的理論活起來了。向我們講述了我們現在的教育中有一些弊病的存在,教師缺乏愛,缺乏尊重、寬容、平等,缺乏服務意識,缺乏生命意識和等待意識,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創造等等。近年來師生矛盾的真實案例也不少,前段時間某個市還出現了讓人心寒的“殺師案”,這就説明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師生之間的關係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作為一位老師,與傳授知識相比,從長遠看來育人可能顯得更加重要,老師應該與學生平等地相處,言傳身教的交給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文中有句話説,“學生要感恩老師,老師同樣也要感恩自己的學生,老師其實就是一個服務行業,服務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學生,因為有了學生被教育的需要,所以才滋生出老師這個職業,所以老師應該具備最起碼的服務意識。”“老師感恩學生”這個觀點的提出一改往日學生感恩老師的常態,作為一名老師,在幫助學生學習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鍛鍊,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
我上學期每週的週五晚上和週六一天,我都在一個私人補習班做助教,一學期下來,我從當初面對二三十個學生就會感到羞澀,到現在能夠叫上班裏每一個學生的姓名,知道他們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和他們在課下打成一片。我週六負責給六年級的孩子上課,講練習,報聽寫詞語單詞,班裏有個男生,我起初對他的印象不好,我每次上課他要不就與同桌説話,要不就回頭與後桌説話,喜歡和女生吵架,單詞詞語都錯的一踏糊塗,英語句子一個對的完整的都沒有,還喜歡與老師頂嘴。他的同學都稱他為班級裏的“老鼠屎”。但我發現他雖然成績不好,他每次下課,都會默默到講台上把黑板擦了,放學之後時常留下來拖地。他改變了我對問題學生的看法,雖然他成績不好,但是他還是有優點的。
作為老師,我們要有等待意識,耐心地對待有問題的學生,同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獨特的閃光點。這一學期通過代課活動的實踐中,在這些孩子們身上我也學到了很多,如何與學生相處,如何應對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教學是一個相長的過程,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與共同發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世界裏漫步,不論是龍應台女士的家庭教育,還是盧梭的兒童教育,以及黃燕女士的學校教育,這都需要我在之後的實踐中,慢慢去摸索。我會以從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為目標,不斷地充實自己,努力成為一個受學生愛戴的和合格的人民教師。